雷学淇,字瞻叔,顺天通州人。举人鐏子。
嘉庆十九年进士,任山西和顺县知县、贵州永从县知县,历充丙子乙未同考官。鐏著有《古经服纬》,学淇承家教,好为讨论之学。每得一解,必求其会通,务于诸经之文无所抵忤。传笺注疏,取舍多殊,但期干事理之合,虽前贤不让也。尝谓:孟子先至梁后至齐,以本书观之甚明,而《史记》误谓惠王立三十六年即卒,遂云三十五年孟子至梁,而以惠王改元后十六年为襄王之世。若据《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十七年惠成王卒,是惠王后元十六年齐宣王始即位,则较然与孟子书适符。且《竹书》又称梁惠会诸侯于徐州改元称王,故孟子呼之曰王。《史记》谓孟子至梁之二年,惠王卒,襄王立,虽质诸经文,宜若可信;但卒于改元后之十七年,非三十六年也。襄王既立,孟子见其不似人君,乃东至齐,据《竹书》又齐宣即位之二年也。梁至齐千数百里,故曰千里。若孟子先见宣王,由邹之齐仅六百馀里,不得云千里矣。齐人取燕,孟子明言宣王时事。《史记》于齐失载悼子、侯剡二代,将威王之立皆移前二十二年,于齐人伐燕事不知折衷《孟子》,而年表谓在愍王十年,司马温公终求其说而不得,复将宣之即位移下十年以迁就《孟子》,自后说者迄无定论,亦据《纪年》,则伐燕在宣王七年,实周郝王之元年。凡《孟子》书所记古人年岁以《史记》《汉书》之说推之皆水合者,以《纪年》推之无不合。更以《竹书》长历推验列宿之岁差,历代之日食,自唐虞以来亦无有差忒焉。惟惜《纪年》一书,由五代以来,颇多残缺,爰博考隋唐以前诸书所征引者,搜辑参证,经时九年,稍复旧观,成书十四卷。又撰《古经天象考》十一卷,《图说》二卷,《夏小正经传考》二卷,《本义》四卷,《亦嚣斋经义考》若干卷。
李惇,字成裕,又字孝臣,江苏高邮人。
其先由苏迁扬,祖、父皆以州文学力行善事。君幼读书颖异,七岁即知解经,有神童之目。既长,博洽通敏,尤深于《诗》及《春秋》三传。友同郡王念孙、汪中、刘台拱、顾九苞、任大椿诸人,力倡古学,极一时之盛。晚好历算,得宣城梅氏书,尽通其术。后与嘉定钱塘齐名。
内性淳笃,事母孝,侍疾居丧咸尽礼。质直寡言,惟讲学则骋其辩。久困诸生,以高等将贡国学,试之前夕,执友贾田祖死,为亲营棺敛,送归其家,竟不入试。学使谢墉闻而叹曰:”李生以博学名,而敦行复乃尔,诚今之古人也!”乾隆己亥,始中式举人,明年成进士,注选知县,南归。学使彭芸楣侍郎聘主暨阳书院,励诸生以朴学。撄末疾卒于家,年五十一。
君所著书有:《卜筮论》,《尚书古文说》,《金縢大诰康诰三篇辨》,《大功章烂简文》,《明堂考辨》,《考工车制考》,《历代车制考》,《左传通释》,《说文引书字异考》,《读史碎金》,《社氏七历补》,《浑天图说》,诗文集等,多未见于世。仅《群经识小》八卷,考诸经古义二百二十余则。-一若论《书?洪范》”子孙其逢吉”,当读至逢字绝句,与上文从、同字协韵;《诗》”济盈不濡轨”,谓轨字自有二义,不必从《释文》作軓。–率精确不磨,发前人所未发,阮文达收入《学海堂经解》中。
李黼平,字绣子,又字贞甫,广东嘉应州人。
母梦天流星而生。怀中授唐人断句辄上口。就外傅读书,绝颖异,不诵而识。
嘉庆乙卯成进士,选庶常。假归,主讲越举书院。散馆,出为昭文令。政主宽和,案无留牍。尤以作士为务,月课必亲定甲乙。暇恒手一编,不喜与搢绅接。会交代有弊即病不亲察,又家远至,食指繁费不时节,竟以亏空免官系省狱。在系八年,父若妻先后卒。比援赦出羁,陈中丞延入幕府者又三年,始南还抵家,母夫人复先数月卒。终天之痛,视在狱时抑又甚矣。阮元总督两广,方开学海堂,闻其归,聘阅课艺,并留授诸公子经。居久之,病头风辞去。主讲宝安书院,教人学行兼勖,一如其主越举时。
所著有《毛诗细义》二十四卷,已收入《皇清经解》中。《易刊误》、《文选异义》、《读杜韩笔记》,俱未刊。
生平并工待,其论谓:”心声所发,含宫嚼羽,与象箫胥鼓相应。”故所为诗,专讲音韵,得古人不传之秘。有诗集若干卷。
李富孙,字既方,号芗沚,浙江嘉兴人。
举嘉兴辛酉拔贡。与伯兄超孙弟遇孙并博学多文,诗有”后三李”之目。
富孙湛深经术,尤好读《易》。所经眼者不下百余种,而独斥图书之附会穿凿,摈不欲观。其所服膺者,为汉儒之学。以唐资州李氏《集解》一编,乃汉儒菁华之所聚,既已朝夕寝馈,而复于三十余家之说之尚有未经采入者,更为之搜罗荟萃,共得三卷,颜曰《李氏易解剩义》,盖几于一字不遗矣。然采取虽博,而于元明人之所称引概不阑入,是其命意高而用力勤,又加之以谨严,故述之功实远倍于作也。更撰有《校异》二卷。
他若《七经异文释》总五十卷,《说文辨字正俗》八卷,《汉魏六朝墓志纂例》四卷,《鹤徵前后录》二十卷,《曝书亭词注》七卷,亦均脍炙艺林。搜辑长水掌故,续纂《梅里志》十六卷,尤裨文献。
诗古文辞,则《校经庼文稿》十八卷,合十四种汇刊为《校经庼全书》。
附:
李超孙
李超孙,字奉墀。乾隆乙卯举人,选授会稽县学教谕。仿雷翠庭先生学规,广之七十余条,以训课诸生。后告归,知府伊汤庵聘修郡志,兼任校雠之役。著《毛诗氏族考》若干卷。
李遇孙
李遇孙,字金澜。工诗古文辞,为时所推。尤明金石之学。阮文达视学浙江,以诸生受知特深。比文达任浙抚,选招致诂经精舍肄业。所著《金石学录》成,复为序而行世。嘉庆辛酉举拔贡。晚官处州府训导。感于郡志体例舛错,丽水又无专志,山川扼塞,人物繁汇,与夫政治古迹,及过客往来题咏,尚可见之金石文字,然往往销蚀磨灭,久而就湮,遂与邑人士谋辑《括苍金石志》。同游各属,所至穷崖绝峪,破冢荒祠,搜觅拓录殆遍。凡史书志乘所错举挂漏者,正之补之,每篇缀以题跋,上起晋、宋,下达宋、元,成书十二卷,较际公《全浙金石志》用力同而难易倍蓰焉。别撰《尚书隶古定释文》与诗文集若干卷,稿并藏于家。
李赓芸1754~1827
,字生甫,号许斋,江苏嘉定人。
少学于钱竹汀。事继母孝,敦品节,砥廉隅,为时所称。
通六书、苍雅、三礼。善属文,以礼经史志为根柢,在文家别开一径。嘉许叔重之学,故又字鄦斋者以此。
乾隆庚戌成进士。用知县,分发浙江,历补孝平、德清、平湖诸县。所至悉心抚字,训士除奸,邑人称神明。会膺密荐,诏问,巡抚际元复奏,称为浙中良吏第一。升处州同知,寻擢嘉兴府知府。丁忧起复,补福建汀州府,调漳州府。漳州故多械斗,召里保廉其情,谕以祸福;偶犯之,立为平亭曲直,民大悦,终任遂无斗者。不三年,由观察而陈臬开藩,骎骎向用矣。性严正,敝衣蔬食,率以为常。洊历监司,自奉乃不异寒儒。所在多惠泽,民感其诚,久而益笃。
初,闽中两大府与公皆从令长起跻高位,公顾名出其右,且骨鲠,尝廷诤,以是数与之忤。会甄别,龙溪令朱履中改教职,朱反揭督臣汪志伊诬公婪索,汪不察,遽登白简,解任质讯。久之,狱不具;志伊必欲实其事,吏迎风指,数加摧辱;公故儒者,素刚,重名节,位尊而见凌,愤激,乃自经死。事闻于朝,命侍郎熙昌、副都御史王引之,驰往复按得雪,抵履中罪,志伊及巡抚王绍兰皆免职。闽人怜其冤,且酬其惠,迄今祠祀焉。
所著书十馀种,潘文勤得遗稿,汇编为四卷:-,经说;二、三,论小学;四,考证子史金石疑讹。以之附刊。别有《唐五代宋学士年表》,则代竹汀所撰,故收入《潜研堂全书》云。
恕谷,名塨,字刚主,直隶蠡县人。生顺治十六年,卒雍正十一年1659-1733
,年七十五。
父明性,学行甚高。习斋说生平严事者六人,明性居其一,恕谷以父命从习斋游,尽传其学,而以昌明之为己任。
习斋足不出户,不轻交一人,尤厌见时贵。恕谷则常来往京师,广交当时名下士,如万季野、阎百诗、胡朏明、方灵皋辈,都有往还。时季野负盛名,每开讲会,列坐都满。一日会讲于绍宁会馆,恕谷也在坐,众方请季野讲”郊社之礼”,季野说,且慢讲什么’郊社’,请听听李先生讲真正的圣学。王昆绳才气不可一世,自与恕谷为友,受他的感动,以五十六岁老名士,亲拜习斋之门为弟子。程绵庄、恽皋闻,皆因恕谷才知有习斋,都成为习斋学派下最有力人物。所以这派虽由习斋创始,实得恕谷然后长成。习斋待人与律己一样的严峻;恕谷说,交友须令可亲,乃能收罗人才,广济天下。论取与之节,习斋主张非力不食,恕谷主张通功易事。习斋绝对的排斥读书,恕谷则谓礼乐射御书数等,有许多地方非考证讲究不可,所以书本上学问也不尽废,这都是他对于师门补偏救弊处。然而学术大本原所在,未尝与习斋有出入。他常说,”学施于民物,在人犹在己也。”又以为,”教养事业,惟亲民官乃能切实办到。”他的朋友郭金汤做桐乡知县,杨勤做富平知县,先后聘他到幕府,举邑以听。他欣然前往,政教大行。但阔人网罗他,他却不肯就。李光地做直隶巡抚,方以理学号召天下,托人示意他往见,他说部民不可以妄见长官,竟不往,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康雍之际权臣,被雍正借故杀死。此指康熙末西藏叛乱,年任四川总督,继兼川陕总督时事
开府西陲,两次来聘,皆力辞以疾,其自守之介又如此。
恕谷尝问乐学于毛奇龄,李塨以后还曾参与编辑《毛西河全集》。方苞与恕谷交厚,尝遣其子从学恕谷,又因恕谷欲南游,时方苞因《南山集》狱受株连,编管旗下,需居北方,而因李塨拟南迁,于是欲以南方田地赠李,而李即拟以北方田业同方调换。然方固以程朱学自命,不悦习斋学,恕谷每相见,侃侃辩论,方辄语塞。及恕谷卒,方不俟其子孙之请,为作墓志,于恕谷德业一无所详,而唯载恕谷与王昆绳及方论学同异,且谓恕谷因方言而改其师法。恕谷门人刘用可调赞
说方纯构虚辞,诬及死友云。恕谷承习斋教,以躬行为先,不尚空文著述,晚年因问道者众,又身不见用,始寄于书。所著有《小学稽业》五卷,《大学辨业》四卷,《圣经学规纂》二卷,《论学》二卷,《周易传注》七卷,《诗经传注》八卷,《春秋传注》四卷,《论语传注》二卷,《大学》、《中庸》传注各一卷,《传注问》四卷,《经说》六卷,《学礼录》四卷,《学乐录》二卷,《拟太平策》一卷,《田赋考辨》、《宗庙考辨》、《禘祫音帝侠
考辨》各一卷、《阅史郄视》五卷,《平书订》十四卷《平书》为王昆绳所著,已佚,此书为恕谷评语
,《恕谷文集》十三卷③按此书目卷数与《颜李丛书》略有出入,如《传注问》只一卷,此谓四卷,《恕谷文集》,《丛书》作《恕谷后集》等
。其门人冯辰、刘调赞共纂《恕谷先生年谱》四卷。
李潢,字云门,湖北钟祥人。
乾隆辛卯成进士,由翰林官至工部左侍郎。博综群书,尤精算学。推步律吕,并臻微妙。与开化载简属公共究中西之奥。两人皆宗中法,志同道合,遂为莫逆交。尝著《九章算术细草图说》九卷,附《海岛算经图说》一卷。简属序其书,谓:”潢尝言陈其数者,下学之言也;知其义者,上达之功也。有数先有象,有象皆可绘。旧注所云解此,要当以茶者一一显之于图。于东原氏所谓舛错不可通者一一疏而通之,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胪名标目,咸式古训。亦犹刘徽析理以辞,解休用图之意也。”书甫写定,即一病不起,遗嘱付吴门沈钦裴算校,越八岁,其甥程矞采延沈至家校订,而后付刊,以成其志。
《九章》之外,最著者莫如王孝通之《辑古》。唐制,开科取士,独辑古四条限以三年,诚以是书隐奥难通也。虽经阳城张氏以天元一术推演细草,但天元一术创自宋元时人,究在王氏后,似非此书本旨,则复本九章古义为之订正。见其误者纠之,缺者补之,成《考注》二卷,以明斜袤广狭割截附带分并虚实之原,务如其术乃止。遗稿亦矞采刊布,而武进李申耆为之序云。
李锐,字尚之,一字四香,江苏元和人。
幼开敏,有过人之资。于书塾见《算法统宗》,窃窥之,心知其义,遂为九章八线之学。补县学生。家贫授徒自给。暇辄钻研历算,久而益精。
唐王考通辑《古算经》,词理隐奥,无能通之者。乃与阳城张敦仁共著细草,详论二十术,而商功之平地,役功广袤之术,较若列眉。
尝从同邑顾广圻借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昼夜究探不息,乃知天元一术与借根方异,著论畅衍郭守敬、李冶之旨,兼补宣城梅氏所未备。
又谓:”四时成岁,首载《虞书》;五纪明历,见于《洪范》;历学乃致治之要,为政之本。《通典通考》置而不录,不亦慎乎!”因著《历法通考》。其书体例,大略以颛顼夏、殷六历,记载有阈;太初术本之殷历,立法阔疏;三统法虽推法较密,而亦用太初四年增一日之术,是四分同于太初也。故断自三统术始,至清初椭圆法止;其唐瞿昙悉达九执历,宋荆执礼会天历,史志佚其法,则求之于开元《占经》,及宝佑四年会天历;条流既具,书竟不就,惟成《三统术注》、《四分术注》、《乾象术注》、《奉元术注》、《占天术注》、《日法朔馀强弱考》六科而已。
阮元抚浙,曾延至西湖,为校《礼记正义》,并佐辑《畴人传》。元朱世杰《四元玉鉴》虽用天元一术,敦仁在南昌见其书,觉其茭草形正员法易读难通,特函商俾为推究。会己撄疾,犹报寻指意,演成数段复之。书甫达而卒。年五十。
先生天禀高朗,潜心经史,徒以忧伤抑塞,致不永年,良可慨矣!所著尚有《召诰洛诰考》,《方程新术草》,《勾股算术细草》,《孤矢算术细草》,《开方说》,合刊为《李氏遗书》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