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洪榜等八人

○洪榜

洪榜,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县人。

年十五为诸生。乾隆乙酉拔贡。举乾隆戊子乡试。丙申,应天津召试,冠其伍,授内阁中书。

少与同郡戴震、金榜交,粹于经学。因郑康成《易赞》,作《述赞》二卷。又著《明象》,未成书。其解《周易》,诂训本两汉,行文类先秦。又撰《四声韵和表》五卷、《示儿切语》一卷。先是,江永切字六百十有六,是书增补百三十九字;又以字母”见溪”等字注于《广韵》之目每字之上,以定喉吻舌齿唇五音。盖其书宗江、戴两家之说而加详焉。又著《周易古义录》,《书经释典》,《诗经古义录》,《诗经释典》,《仪礼十七篇书后》,《春秋公羊传例》,《论语古义录》,《初堂读书记》,《初堂随笔》,《许氏经义》诸书。留心奇遁之术,以其术犯造物忌,病中举所著火之。卒年仅三十五。

先生律身以正,孝友著于乡。生平所学,服膺戴氏。戴氏作《孟子字义疏证》,当时读者不能通其指,惟先生称其”有功于六经孔孟之言甚大,使后之学者无驰心于高妙,而明察于人伦。”撰东原行状,载其《答彭尺木书》,–即推论疏证者,–朱筠见之,谓:”不必录,戴氏所传,要不在此。”先生乃上书极言”戴氏此书,非难程、朱也,正陆、王之失耳;非正陆、王也,辟老、释之邪说耳;非辟老、释也,辟夫后之学者,实为老、释而阳为儒书,授周、孔之言,入老、释之教,以老、释之似,乱周、孔之真,而皆附于程、朱之学。然则戴氏非故为异同,非缘隙酿嘲,非欲夺彼与此,昭昭甚明矣。”至今日,学者知不徒以声音训诂目东原,先生功也。

○洪钧

洪钧公元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

清同治七年 公元1868年以一甲一名进士任”修撰”,曾出督湖北学政、江西视学,并到陕西、山东主持”乡试”。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升为内阁学士。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其间他对元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洪钧是一位有心留意蒙古史研究的学者。过去元史的编撰因为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铁骑驰骋欧亚两大洲时,往来文牍,皆蒙古土语,既不易理解,又很难看得到,其他别的文字有关记载,或史官文稿,不仅简略,而且在战争中保管困难,所以到明朝修史时,剩下来可供参考的资料已经不多了。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宋濂等奉命修元史,把元朝的档案资料与有关图籍从北京载运南京,又有散失。加之在编撰过程中草率从事,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仓促完成了《元史》的编撰工作。因此,明修《元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补正。

《元史》研究,在他出使俄、德、奥、荷的时间,经多方探询,了解到蒙古史书的一些重要线索。在俄国,他得到波斯人拉施特哀丁写的一本《史集》。该书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而洪钧身边无人懂得阿拉伯文,经过他多方寻访,最后找到了俄国人贝勒津的俄文译本。《史集》的作者拉施特哀丁,原是蒙古汗的侍医,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史态度严谨的学者。所以《史集》较完整如实地记述了当时的蒙古地区诸游牧部落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与发展过程,并对成吉思汗及其前、后辈的一些重要活动,也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拉施特哀丁在编撰该书时,参阅了波斯蒙古汗的档案中有关用蒙文写成的史料,并采访了蒙古汗身边一些来自各国的学者,如孛罗丞相等。孛罗熟悉突厥民族的来龙去脉,精通蒙古历史,因此他给拉施特哀丁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拉施特哀丁还参考了各国许多重要的史籍,研究了一些传说,采录了其中证据确凿的部分。因此,使他编撰的这部专著内容完备,文笔简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元史著作。

此外,洪钧还找到一部英译本多桑《蒙古史》。多桑是一位著名的东方学家,公元1780年生于君士坦丁堡,历任瑞典的外交官,公元1855年死于柏林。他精通突厥、阿拉伯、波斯及西方诸国的多种语言,这就为他接触以多种文字记录有关蒙古族活动的史料提供了方便,因而使该书能够对蒙古人在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活动,作出比较详细的叙述。

洪钧借助这两部史书,为他研究元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但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仅统一人名、地名、族名的工作,就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他分别到各方求教,审辨其音,细听其议论,使他在定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后开始了他的《元史译文证补》的撰写工作。洪钧原意在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两年中三易其稿,才完成了初稿。但其中数卷,疑难较多,凌乱散漫,来不及写成定稿,就回国了,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不久患病,临危时嘱其子洪洛继承父志,完成专著,不幸洪洛也相继死去,原稿散失。幸而洪钧生前将原稿抄寄沈子培和陆润庠,陆系洪洛岳丈,对洪氏父子相继死去,深为哀痛,便同沈一起完成了洪钧未竟之业。

洪钧对补佚过程中的困难,毫无畏惧,利用得来的资料证补元史,为以后元史研究清除了一些障碍,开拓了一条宽广的新路,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所著《元史译文证补》,迄今不失为治元史者一部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元史译文证补》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它在引用书目,翻译人名、地名等问题上,洪钧仅凭译者口述笔录,未能亲自校读原文本,对元代译名变例,没有采取审慎的态度,有的甚至妄加改窜,致使译音错误之处很多,给后来研究元史者带来了不少麻烦,也使该书的史料价值有所逊色。

○洪亮吉

洪亮吉1744-1832,字君直,一字稚存,江苏阳湖人。

生六岁而孤,贫就外家读,聪颖倍常儿。年二十四,补诸生。朱学士筠督学安徽,往从之,所交多知名士。始好词章,至是乃兼治经史之学。性至孝,笃仁义。常橐笔游公卿间,节所入以养母。会客处州,母卒,弟不敢讣,但为书,言母病促归,途次得状,号踊落水中,遇救,久之方苏。后忌日,辄不食。

居陕时,挚友黄景仁病困安邑将死,驰亟托以身后事;闻讯,即四昼夜走七百余里,扶其柩回籍,且营葬焉。乾隆庚子,中顺天乡试。庚戌,成进士,授编修。充石经馆收掌。以旧书十三经多讹俗,白总裁欲更正之,未能从。壬子,分校乡闱,旋拜视学贵州命。在贵州,疏请《礼记》以郑康成注易陈澔,格于部议。其教士,敦厉实学;由是黔人争知好古。

嘉庆丙辰,散馆,充咸安宫总裁。寻入值上书房。御试征邪教疏,指陈规画,慷慨千余言,触执政忌,抑置三等。以弟丧,引疾归。己未,赴都哭临,起充实录馆纂修官,教习庶吉士。适川、楚局势动荡,上方亲政,诏求直言,欲有献替,顾编检例不葬事,乃上书成亲王及座主尚书朱琏、刘尚书权之,冀转奏。成王等以原书进,大指谓:圣躬兢业于上,在勤政远佞;臣工惕历于下,毋奔竞营私。语过激直,上震怒,下军机刑部会鞠。谳定,拟大辟;特恩免死,戍伊犁。就道日,居民围观于马前,相与咨嗟叹息曰;”此所谓不怕死官洪翰林也!”庚申四月,京师亢旱,上亲书特旨释回。诏午下,而即夕大雨。计抵伊犁才百日,汉臣赐还之速,未有如此者。既归,因自号更生居士。从此枕葄坟籍,放浪山水者十年。卒年六十四。

先生质至直,惜过明恩怨,故自谓”少客人量”。诗文涉笔有奇气,所著书凡二百六十余卷。于经,深《春秋》。以杜元凯注《春秋左氏传》望文生义,不臻古训者十五六。乃冥心搜讨,以他经正此经,以别传校此传,取贾、许、服、郑为主,其掇及通俗文者,亦服氏所撰也。地理则取班固、应劭、京相璠等,而晋以前舆地图经之可信者间酌采焉,成《左传诂》二十卷。又辑三传古义,成《公羊》、《谷梁》二卷。于六书,通谐声。谓:”古之训诂,即声音展转相训,不离其初。汉儒言经,咸臻斯义,以移刘熙《释名》,张楫《广雅》,魏晋而还,声类字诂诸作,靡不皆然,故声音之理明,而六经之旨得矣。”成《汉魏音》四卷。复次转互之训,成《六书转注录》十卷。依《广雅》例,成《比雅》十卷。在毕尚书沅幕中最久,预修《续资治通鉴》,陕西河南各州县志;是以深于史学,而尤精地理沿革所在。常仿《宋书州郡志》作《补三国疆域志》二卷。于要害争夺之可考者,著于郡县下;其郡县次第于未经分割者,据《续汉郡国志》;分割及废而复置者,据《晋书地理志》;上与东汉下与西晋判然不相淆疑者,缺之。又以东晋疆志与实士广狭不同,侨置名目益多复混,且有不详其地者,取《晋书》纪传,参诸家、魏书,及古地志之仅存者,作《东晋疆域志》四卷,一以义熙写断,其州郡之得而旋失,咸附见焉。又用前例,杂采《御览》等书所引当时霸史,及见诸晋、宋纪传均确有可据者,作《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既复纂《乾隆府厅州县志》,以分布政司所辖,充以三京,为图二十,户口道里物产悉准《一统志》《舆地表》《会典》等书,详于城池之兴废,山川之开凿,暨同知通判驻所、邮亭、镇堡、水道、陂塘,莫不由今溯古;至形势战争之区,则因事附录;而名人古迹冢墓祠宇,概削不载;成书五十卷。其余诗文集,共八十三卷;词二卷,乐府三卷,诗话六卷,《晓读书斋杂录》八卷,《传经表》《通经表》各二卷,《伊犁日记》《天山客谈》《外家记闻》各一卷。曾孙用勤重编刊,阳以年谱一卷,《史目表》二卷,题曰《洪北江遗书》。惟《公谷古义》及《西夏国志》十六卷,稿佚未梓。

○洪齮孙

洪齮孙,后改名惠方,字子龄,为稚存幼子。江苏阳湖人。

沈敏嗜学,能继父业。中式道光己寅科举人,官广东镇平县知县。以稚存曾有《疆域志》之作,乃仿其例,撰《补梁疆域志》四卷,其间虚名实土,与夫一名二地,或二地一名,亦既如前书,莫不明是非、别同异;而复州详置治之所,县列因革之文,名山、大川、旧关、重镇,馆、殿、台、阁,宫阈、园陵,咸为搜辑,俾扩后人之闻见,则前书所无也。

又撰《汉魏六朝隋唐地理书目考证》,分十六门:一,星野;二,诂经;三,述古;四,一统;五,都邑;六,州都;七,山川;八,城郭;九,宫殿、寺庙、冢墓;十,道里;十一,故事;十二,传记;十三,风土;十四,物产;十五,外域;十六,总集。–详述源流,辅以援引。较章氏之考《隋书》,殆有过之。惜遗书藏于家,未克整理付梓。诗文守其家法,尤工俪偶,有《淳则斋骈文》若干卷。

○洪饴孙

洪饴孙1773--1816,字孟慈,又字佑甫,稚存先生长子。江苏阳湖人。

幼承家学,沈敏嗜读。每旬月不出,朋友过其斋,搜索案头,积稿已盈寸矣。中嘉庆戊午乡试。四上春官,报罢。用荐卷挑取国史馆誊录,非其志也。期满,选授湖北东湖知县,夜任有惠政,甫八阅月遽卒。年四十四。

体气素壮盛,耐劳苦。值其发愤,穷日夜无倦容。徒步日可百里。择交至严,不能为唯阿。志合者,倾倒如弗及。短命而殁,闻者哀之。李兆洛求其遗书,得所撰《世本辑补》十卷,《三国职官表》三卷,《史目表》三卷,《毗陵艺文志》四卷,《青埵山人诗》十卷。尚有《汉书艺文志考》,《隋唐经籍志考》,《清史考略》,《世本识馀》等各数十卷,均未成。《世本辑补》,以近世治《世本》学者虽颇众,然率采摭残碎,约略编次,杂而不贯;为钩稽义类,厘讹补缺,期得复还旧观。故用力甚勤,至有裨于承学之士。初以付江都秦氏嘉漠刊之,秦遂分为三大卷。又干序中窜入数语,而冒用己名。李兆洛既为刻《职官》、《史目》两表,复作是书,跋以辨之。《毗陵艺文志》则前无所因,而上采诸史,下考郡邑志传,旁征诸家书目及所收藏,汇成一编,应卢抱经主修郡志所纂稿也。亦未刊行。

○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3,宇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浙江临海人。

苦志力学,与兄坤煊,弟震煊尝读书僧寮,夜坐借佛灯团坐谈经不辍。学使际元招之,偕震煊就学行省书院,时有”二洪”之称。颐煊尤精研经训,贯串子史,并熟习历算之学。举嘉庆六年拔责生。馆孙量衍所,为撰《孙祠内外书目》七卷,《平津读碑记》十二卷,考据明审。于唐代地理殊多心得。纳资为州判,署广东新兴知县。适阮元督两广,知其短于吏才而优于文学也,延入幕,诹经谘史以为常。性好聚书。时岭南旧籍充斥,数以重资购置,藏善本三百余种,碑版二千余通,钟鼎彝器皆撰有目,多世所罕见者。

所著有《礼经宫室答问》二卷,上卷纪宗庙之制,附图三;下卷纪路寝明堂太学之制,附图四;皆设为问答研究,钩稽深奥,条理视李室之以下诸家为密。《孔子三朝记》八卷,以阮元谓”孔门遗训《论语》外,兹为极重”,因作是注,体例一遵其《曾于注释》,颇称精核。《管子义证》八卷,亦足补王念孙《读书杂志》所不及。《汉志水道疏证》四卷,取班氏所纪可名者三百六十一,无名者一百三十一,随其所入,条分缕系,而复错举古书,考证异同。又仿钱氏《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撰《诸史考异》十八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考本郡掌故,成《台州札记》十二卷。辑古佚书,成《经典集林》三十二卷。他所著:《倦舫书目》十卷,《碑目》七卷,《筠轩诗文抄》十二卷。尚有《洪范五行纪论》五卷。《古文叙录》三卷,《孝经郑注补证》一卷。其《叙录》以贾、郑诸儒所注群经皆古文,自魏王肃始变古,甚至作《伪古文尚书》与郑为难。晋宋六朝郑学虽存,往往乖其师法;因以两汉为断,详载其原委。惜俱不传,后卒于家。

○洪震煊

洪震煊1770~1815,字百里。浙江临海人。

少有俊名。昆弟居诂经精舍,与臧镛、丁杰晨夕辩难,臧每叹曰:”大洪渊博,小洪精锐,两君卓识,吾所不及。”阮元称之曰;”齐侍郎后,不图复见洪生也!”阮修《十三经校勘记》,为任《小戴礼记》;修《经籍纂诂》,为任《方言》。他所刊书,并恒佐校雠之役。

尝以《太史公书》以鲁定公十二年冬孔子去鲁适卫为误,定为十三年春,就引《史记》证之。又读《夏小正》”鞠则见知”,鞠星即虚星。《尔雅?释诂》:”鞠,盈也”。盈与虚相反,鞠之为盈,犹治之为乱,甘之为苦,且用更正日躔以求昏旦,绝无差忒。因著为说。又辨《禹贡》”降水”非绛水。郑康成以淇为降,亦古文家旧说。浙江即岷江,非渐江。取汉《地理志》郭璞《山海经注》,用证郦道元之误。尤精选学。在闽中时,适重构三百有三士亭成,集宾客酌酒赋诗,操手立就。举座为之搁笔。勤学读书至夜分辄引锥自刺,达旦无寐。设遇构思,研求忘食,不得解不止。

所著有《夏小正疏义》五卷,《石鼓文考异》一卷,《檆堂诗抄》一卷,及《曾氏一贯论》、《颜子复礼论》、《性情说》等篇;均用汉学以难宋儒,虽不无偏驳,要多创解。

嘉庆十八年,亦举拔贡生,既廷试,贫不能归,入直隶督学幕,以微疾卒于深州,年四十。

○侯康附侯度

侯康1798--1837,字君模,原名廷楷。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苏无锡。

幼孤好学,喜读史。家贫无书,母张为称贷得钱买十七史,读之久,卷帙皆敝。爱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章,为文辄效其体。阮文达督粤,开学海堂课士,赏其文,由是知名。

后益研精注疏,尽通诸经。好《左氏传》,欲著书以申杜解,未成。治《谷梁传》,考其涉于礼者,为《谷梁礼证》。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串三礼,著书数十篇。其馀群经小学,皆有论说,多前儒所未及。

尤深史学,正史之外旁搜群籍,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注隋以前诸史。自负胜于李氏《南北史合抄》;堪与梅氏算书、顾氏《读史方舆纪要》称鼎足。尝曰:”注史与修史异,注古史与注近史又异。史例贵严,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书大备;注古史者,遗籍罕存。当日为唾弃之馀,今日皆见闻之助,宜过而存之。”为《后汉书补注续》一卷,以惠定宇曾补之,故称”续”。又《三国志补注》一卷,则以杭大宗虽补而不完善,故不称”续”。又以隋以前古书多亡,著书者多湮设不彰,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齐》《周》《魏》十书《艺文志》而自注之。《后汉》《三国》成经史子三部,馀未成。

为人孝友惇笃,性兼狂狷,质直疏易。喜饮酒,招呼朋好,谐谑间作,不治家人生产,惟以授徒自给。以优贡生中道光乙未科举人。会试归,发病,逾年卒。年四十。

附:侯度

侯度,字子琴,原名廷椿。广东番禺人。侯康之弟。

少贫困,佣书于外,夜归,灯下读书,儿女鸡犬环绕之,不顾。年三十七,始为县学生员。与兄康同年举乡试。道光二十四年,大挑一等,试用知县,分发广西,署河池州牧。例有馈礼于上官,独不馈,知府衔之。广西贼起,河池州居万山中,无城郭,先生伐木为栅,因山势联络,坚固可守。又使民十家为牌,民有从贼者,仿赵广汉銗筒法,使良民告奸民,十得六七。南丹土知州差役莫应和以事被拘,上官命先生鞫之,得实,将治其罪。时巡抚邹鸣鹤命民团绒,应和诉于府,谓出家财团练,而知州索贿。知府禀巡抚,巡抚奏之;既审其诬,犹回护前奏罚先生俸。贼攻桂林,巡抚命先生守城,宿堞旁数月。贼退,又命至梧州办盐事。遂告病归。甫至家,病卒。时咸丰五年五月,年五十七。

为人静朴和厚,经传贯洽,尤长于礼。自大挑后,志在吏治,常读诸史循吏传及兵书。又以世风衰坏,采古书名言为一编,曰《述古轩家训》,在梧州为贼所焚;其副本在番禺志书局,为夷寇所焚,遂无传焉。所著说经文,刻于《学海堂集》。又通算学,所著书,亦散失。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