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刘文淇等八人

○刘文淇

刘文淇1789--1854,字孟瞻,江苏仪征人。

嘉庚己卯优贡生,候选训导。父业医。舅氏凌晓楼爱其颖悟,自课之。稍长,即精研古籍,贯串群经。于毛郑贾孔之书及宋元以来诸学说,博览冥搜,实事求是。

于《左氏传》致力特勤。尝谓:”左氏之义,为杜注剥蚀已久;其稍可观览者,大抵袭取旧说。爰辑《左传旧注疏证》一书,取贾、服、郑三君之注,疏通证明。凡杜氏所排击者纠之,所剿袭者彰之,其沿用韦昭语注者,亦一一标记。他如《说文五经异义》所引先师古文家说,《汉书.五行志》所载刘子骏说,及经疏史注《御览》等书引《左传》不题姓名而与杜注异者,亦皆贾、眼旧义;凡若此并称为旧注,而加以疏证。其顾、惠补注下逮近人专释曲氏之书,苟有可采,咸与登列,末始下以己意,定其从违;仍复旁稽博考,详为证佐,务期左氏之大义微言炳然著明。草创四十年,长编虽具,未及写定,遽尔遗世。惟抉剔孔氏义疏所袭取刘光伯述义别为表著,成《左传旧疏考正》八卷仅存。

又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知项羽曾都江都;核其时势,推见割据之迹,作《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据《左传》《吴越春秋》《水经注》诸书,知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下,较分运河形势不同,作《扬州水道记》四卷。尚有《读书随笔》二十卷,《青溪旧屋集》十二卷,俱传世。

○刘熙载

刘熙载,字融斋,江苏兴化人。

幼时,父尝曰;”此子学问当以悟入。”晚年遂自号寤崖。

少孤贫,笃行力学。为人内清介而外和易,读书睹指识微,约言孱守。中道光甲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咸丰癸丑,召对称旨,奉命直上书房;并赐”性静清逸”四大字。丙辰,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不乐为吏。请假客山东,授徒自给。久之,湖北巡抚胡林翼延主江汉书院,疏荐其贞介绝俗,学冠时人。同治甲子,征为国子监司业,督学广东,历迁左春访、左中允,行部所至,萧然如寒素。暨乞病归,补被箧书而已。卒年六十九。

先生治经,无汉、宋门户,如论格物,兼取郑义。论《毛诗》古韵,不废吴棫叶青。尝读《尔雅释诂》至卬、吾、台、予,以为四字能摄一切之音,以推开齐合撮,靡不若矢之贯的。复论;”六书中较难加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君时虽未有双声叠韵之名,然河、可,叠韵也;江、工,双声也。孙炎以下切音下一字为韵,取叠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许君实开之乎?徐注《说文》字音取孙愐唐韵音切为定,要之许氏之声本可为切,由古人制字,其中本具字母也。苟以许声加孙韵,皆可为切;而一切双声之字不可以类求平?”因著《四吉定切》四卷,《说文双声》二卷,《叠韵》二卷,且于音韵小学确抒卓见。外而洁身修行,与宋儒相为表里。日有心得,随笔记载,成《持志塾言》二卷。又探讨古今人诗赋古文词曲书法经义,深造渊奥,成《艺概》六卷。其自著诗文,则总萃为《昨非集》四卷。井旁通畴人术,作《天元正负歌》,明加减乘除相消开方诸法。子彝程,遂以算学有声平时。

○刘喜海

刘喜海,字燕庭,山东诸城人。文正、文清公孙,文恭公之长子也。

虽韦平世阀,而室无长物,萧然若寒素。独酷嗜金石碑刻款识,纵横满几。道光戊戌,外简福建兴、泉、永道。游长汀,辑《苍玉洞题名》一卷。会丁艰归。起复后,改任陕西延、榆道。擢按察使。当是时,秦中出土古器綦多,爰以大力搜索,先后所得秦诏版凡四,以及唐善业泥造像等,均自来收藏家未经著录者。新莽十布,亦至是始获其全。与鲍康质证考订,成《长安获古编》三卷。丁未,升浙江布政使。以好古为言官弹劾,罣吏议。未几遂卒。实则服官中外,二十馀载,所至不名一钱。推箧中泉币尊彝,载之兼两,致来明珠意苡之谤,论者惜之!

公手裒金石文字五千馀通,撰金石苑数百卷。胸罗卷轴,家承赐书,固己详博过于兰泉。又得舅氏金蒨谷佐其校理,益臻精善。复撰《古泉苑》一百一卷,共得泉四千六百有奇,附泉范数十,取现代钱法冠首,次分正用品、伪用品、异品、外国品、厌胜品、杂品六类。惜两书并缘卷帙繁重,兵火后散失无传。今世所传《金石苑》六卷,仅全书之一部,本名《三巴子瞀古志》,起汉王稚子阙,总四百馀石,亦可见其大略矣。而搜录海外金石,成为专书,尤前此所未闻。则取朝鲜碑版,纂辑考释,撰《海东金石苑》八卷。近乌程刘氏始得原稿,加补遗六卷,授诸梓。

○刘献廷

刘献廷,字君贤,号继庄,别号广阳子,直隶大兴人。生于顺治五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四十八。

先世本吴人,寓吴江甚久。自其少时,好读书,辄竟夜不寐,父母怜之,禁绝其膏火,则燃香以代,因眇一目。又折其左肱。居恒落落,蹑敝衣冠,踯躅风尘中。遭际国变,亟亟以经世为务,故洁身独行,不为好爵所縻。其学自象纬律历边塞关要财赋军政之属,旁及岐黄释老家言,无不穷究。

先生性慷慨,尝毁产济人。妻卒,室家荡然。于是欲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观其土俗;博采轶事,以益其闻见,而质证其所学。徐乾学家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先生游其间,别有心得,不与人同。万斯同于书无所不读,独心折先生,引参《明史》。顾祖禹、黄仪咸长舆地,亦引先生预《一统志》事。先生谓:”诸公考古有余,而未切干实用。”独许王源,日与讨论天地阴阳之变,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方域要害,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

先生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究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其悟自《华严》入,而参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腊丁语,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证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其法:先立鼻音二,以为韵本;有开有合,各转阴阳上去入之五音;–阴阳即上下二平–共十声,而不历喉腭舌齿唇之七位,故有横转无直送;则等韵重迭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而后知腊丁话、女真国书、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为正喉音,而从此得半音、转音、伏音、送音、变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为东北韵宗,一为西南韵宗,八韵立而四海之音可齐。于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计三十音为韵父。而韵历二十二位为韵母,横转备有五字;而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又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立音填之,逢人便可印正。

先生又谓朱子《纲目》非亲笔,故迂而不切,当别作《纪年》一书。又谓方舆书以北极出地为主。其说皆前此所未发。然卒以其所撰著之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虽言之甚段,而终其身未见有成书。

先生归吴江即卒,年四十有八。门人黄宗夏辑其涉笔漫录之作成《广阳杂记》数卷传世。

○刘湘煃

刘湘煃,字允恭,湖北江夏人。

性颖悟,负奇气。少工书,未几舍去,慨然求古今孤绝之诣,经世之业。尤倾服顾亭林、梅定九。作《六书世臣说》。六书者,《日知录》、《通雅》、《历法》、《天学会通》、《方舆纪要》、《历算丛书》也。初闻宣城梅氏以历算名当世,乃走千里受业其门。湛思积悟,多所创获。梅氏得之甚喜,其与人书曰:”金水二星历指所说未彻,得刘生说而知二星之有岁轮,其理确不可易。”因以所著《历学疑问》属之讨论。君为著《订补》二卷。复著《五星法象编》五卷。梅氏亦摘其精言入自撰《五星纪要》。又欲为浑盖通宪天盘安星之用,以戊辰历元加岁差用弧三角法,作《恒星经纬表根》一卷,及《月离交均表根》、《黄白距度表根》各一卷,皆以补新法所未及。由是君之历学,人争推之。大将军年羹尧闻其名,礼聘至幕下,颇亲重;卒测其骄悖必败,引去。游诸节镇大府间,虽时见咨询,而所谓舆地、河漕、食货、兵防之略,足以待世用者,举末由见诸施行,知终无以达其志,遂归而著书以老。惜无子,书多散佚不传。

○刘毓崧

刘毓崧1818--1867,字伯山,一字松崖,文淇子。

弱不好弄,长益通博,能尽读父书。由是以淹通经史有声江淮间。诸司鉴者皆愿得为举首。道光庚子,以廪膳生举优行,贡太学府生。两淮运司郭沛霖延课其子,知赏极深,至以家寄托。最后,曾文正殊礼异之。及曾忠襄督两江,聘入书局,亦敬礼弗衰。

为人质直之气溢于眉宇,无贵贱老幼,一接以诚。平生无妄语,无惰容,为人谋必忠,临财弗苟得。避寇以来,间关转徙。而性甘淡泊,虽饔飧不继,脱然不以为累。自孟瞻先生为左氏学,缵承先未,旁通经史诸子百家,凡所寓目,悉留于心;或广坐道其原委,闻者私校原书,不讹一字。前后十赴乡闱,多以三场实对见摈,卒不改故操。以荐授八旗官学教习。己未后,遂绝意进取。以同治丁卯病卒,年五十。

著有《春秋左氏传大义》,《周礼尚书毛诗礼记旧疏考正》,《经传史乘诸子通义》,《彭城征献录》,《旧德录》,《王船山年谱》,《通义堂诗文笔记》各若干卷。率皆博综载籍,旁究根要,剖析精微。复倦倦于表微阐幽,分得古人事外之情,言外之意。惜多未刊。而所谓《左氏旧疏长编》者,亦整理未就。子四人,长寿曾最有名。

○柳兴恩

柳兴恩1795--1880,字宾叔,原名兴宗,江苏丹徒人。

道光十二年举人。初治《毛诗》,著《毛诗注疏纠补》三十卷。嗣以毛公师荀卿、荀卿师谷梁,而《谷梁春秋》,千古绝谊,唐以后无治之者,乃纂《谷梁春秋大义述》三十卷,倡明鲁学,成一家言。分:《述日月例》第一,《述礼》第二,《述异文》第三,《述古训》第四,《述师说》第五,《述经师》第六,《述长编》第七。阮元见之,许以为扶翼孤经,并为之序。陈澧亦撰《谷梁笺》及条例,久而未竟。既与宾叔订交京师,读其书,遂不复作。又著《周易卦气补》四卷,《虞氏易象考》二卷,《尚书篇目考》二卷,《续王氏诗地理考》二卷,《仪礼释官考辨》二卷,《群经异义》四卷,《刘向年谱》四卷,《史记汉书南齐书校勘记》、《说文解字校勘记》、《壹宿斋诗文集》若干卷。为人敦朴纯谨,劬学至老不衰。光绪六年卒,年八十六。

○卢文弨

卢文弨1717-1795,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更号弓父,”抱经”其堂颜也。人称曰抱经先生。

其先自余姚迁杭州。父存心,恩贡生,召试博学鸿词,不第;有《白云诗文集》。母,冯景女。先生生而颖异,濡染庭训,又渐涵于外王父之绪论,长则为桑调元婿,师事之。故其学具有本源。乾隆戊午,举顺天乡试。壬午,考内阁中书。壬申,以一甲第三名,成进士,授编修。丁丑,入直南书房,由中允荐升侍读学士。乙酉,典广东乡试,旋提督湖南学政。戊子,以学政言州县吏不应杖辱生员,左迁。明年,以继母年高,乞养归。乾隆乙卯卒于常州龙城书院,年七十有九。

先生好校书,终身未尝废。在馆阁十余年,归田后主讲书院凡二十余年,虽耄,孳孳无怠。昧爽起,翻阅点勘,朱墨并作,几间■〈门外宾内〉■〈门外燹内〉无置茗碗处;日且瞑,始出户,散步庭中;俄而篝灯如故,至夜半而后即安。宦俸脯修所入,悉以购书。闻有旧本,必借抄之;有善说,必谨录之。一策之间,分别移写,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今抱经堂藏书数万卷皆是也。所定《经典释文》,《孟子音义》,《逸周书》,《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荀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独断》诸善本,镂版行世。又苦镂版难多,则合经史子集三十八种,如《经典释文》例,摘字而注之,名曰《群书拾补》以行世。所自为书,有《文集》三十四卷,《仪礼注疏详校》十六卷,《钟山札记》四卷,《龙城札记》三卷,《广雅注》二卷。皆能使学者諟正积非,蓄疑涣释。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