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邵晋涵等五人

○邵晋涵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一字二云。浙江余姚人。为念鲁从孙。

先生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世传道学,性质贞亮。乾隆三十年举于乡。典试者为钱大昕,得先生文,谓非老宿不辨;及来谒,年裁逾冠;叩其学,渊博无涯涘。三十六年,会试第一,成进士。廷试二甲,归部铨选。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大学士刘统勋首荐之,特旨改庶吉士,充纂修官。逾年,授编修。五十六年,迁中允,擢侍讲。转侍读,历左庶子、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直文渊阁。历充成安宫总裁、万寿盛典、八旗通志、二史馆、三通馆纂修官,又为国史馆提调,兼掌进拟文字。典试广西者一,教习庶吉士者二。分校石经,先生职春秋三传,亦多校正。

先生至性过人,执亲丧,哀毁骨立。与人交,始终如一,未尝以博雅自矜;惟以非义干者,不待语竟,即拂衣起,人以是严惮之。少多病,左目微眚,清羸如不胜衣,而独善读书,数行俱下,寒暑舟车未尝顷刻辍业。于四库七略无不研究,而尤能推极本原,实事求是。在馆时,总裁问以某事,答曰”在某册第见叶中”,不失一字,咸讶以为神。先生与戴东原同在四库馆,士大夫言经学推戴氏,言史学推先生。

先生以浙东三先生为宗,每上下古今,凡政治得失,人才消长,君子小人之元黄水火,皆能快其弊之所由始与害之所由终。尤熟于前明掌故,于朋党阉祸及唐鲁二王起兵始末,口讲指画,往往出正史之外。每语一事,辄亟称三先生不置。盖其学之所本,又心仪其人,而欲取以为法者也。会稽章学诚恒与先生言:”文学不求家法,则贪奇务琐;但知日务增华,不过千年,特恐大地不足容间架矣。”闻之抚膺叹绝,欲以斯意刊定前史,自成一家。时议前史榛芜,莫甚于元修三史,而措功《宋史》尤难,遂独慨然自任。以《宋史》自南渡后,益为荒谬,原东都尚赖有王偁事略也。乃先辑《南都事略》,将使前后条贯粗具,然后别加裁断,更为赵宋一代全书。惜草创未克竟业。在四库馆时,见《永乐大典》载有薛居正《五代史》,因荟萃编次,第其前后,再取《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并《通鉴》、《长编》诸书,以补治所阙,始末饬备,部帙如旧。书成,奏上,高宗览而称善,令依《旧唐书》例,列为二十四史,颁行天下学宫,使数百年幽瀹之书隐而更扬焉。毕制府秋帆尝以二十年之久,集宾客续《宋元通鉴》,大率就徐氏本稍为损益,殊不惬心,爰属先生订正。先生出绪余,间为之覆审,即大改观。毕公旋薨,嗣其家所刻,仍系初稿,非君定本,致可慨也!

先生于学无所不窥,浩广初未易裁,颇用累志。及在安徽,依朱竹君督学幕,竹君谓之曰:”经训之义荒久矣,《雅疏》尤芜陋不治,以君子奥博,宜与郭景纯氏先后发明,庶几嘉惠来学。”于是殚思十年,成《尔雅正义》二十卷,取景纯为宗。而兼采舍人樊光、李巡、孙炎诸家之注;有未详者,摭他书补之;凡三四易稿始定。中如九野之梁山,即今衡山,释草蘩菟蒵,即今款冬之类,时多服其卓识。

他所著尚有《韩诗内传考》、《谷梁正义》、《孟子述义》、《輶轩日记》、《方舆金石编目》,而传者独《尔雅正义》、《皇朝谥迹录》、咱江诗文集》数种。《五代史考异》二卷仅存残本。故世但推先生精于考辨训诂笺疏虫鱼而已,不知实首倡西汉今文经学,且为一代独出之史才也,嗟夫!嘉庆元年卒,年五十四。

○邵庭采

邵廷采音cai,1648--1711,字允斯,又字念鲁。浙江余姚人。曾可之孙。

家世传阳明学。九岁读史,即操椠为徐达、常遇春传,有法度。曾可一日偶为言宋儒语录,闻之辄兴曰:”其人安往耶?愿得而事之。”曾可察其志高,乃为具衣冠送于姚江书院,使就学韩先生孔当。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年二十,补诸生,顾耻为制举文,入则读古书,出则古衣冠行市中,人传以为笑。久之,居祖及父忧,而书院请老宿相继殁;先生独抱遗书,守其师说而不变。蠡县李塨贻书论明儒异同,兼询所学。答曰:”致良知者,主诚意。阳明而后,愿学蕺山。”孝感熊赐履以辟王学为己任,先生曰:”是不足辨,顾在力行耳。”尝从同邑黄梨洲先生问乾凿度算法,会稽董瑒受阵图,保定王正中学西历。将军施琅征台湾过杭,遭先生,相与纵谈沿海要害,琅奇之,请与俱北,谢不行。间游镇江,与梁化凤部将讲坐作击刺之法,一日而尽。之淮安,从防河卒问河、淮离合状。北入河南,访黄流故道。西走窥潼关,喟然曰:”土则古所耕也,而水利亡矣,奈何!”岁辛巳,之黄岗,韦钟藻建姚江书院于县南,博访有绍文成之学者,遂以礼币聘先生主讲。戊子,如京师,鄞万经等欲招之,与一统志馆,以老辞。南归,未几卒。年六十四。

先生讲肄宗阳明,而学问则贯串群史。尤攻胜国怀宗末福、唐、鲁、桂诸王事迹,本末了了,作《东南纪事》、《西南纪事》二书。值禁网严,未获传布。近邵武徐氏始获其遗稿,刻入丛书中。既倦游无所遇,复念师友渊源,惧及身而即斩,于是推崇阳明,扶世翼教,作《王子传》。蕺山功主慎独,忠清节义,作《刘子传》。王学盛行,务使合乎准则,作《三门弟子传》。金鋐、祁彪佳、张兆鳌、黄宗羲等能确守师说,作《刘门弟子传》。更作《宋明遗民所知传》、《姚江书院传》及《倪文正》、《施忠愍》诸传,凡数十篇。门弟子为编刊其《思复堂文集》二十卷。所持论,如:复封建,行井田,改学校,多言人所不敢言。有谓:”宋以后书一切束且勿观,从事于孔、颜、曾、孟之教。”唐确慎且援此相诋,论者浅之。好学晚而弥笃,常寄居萧寺,草创传记及忠魂幽魄蔽泉壤而姓名不彰者,为中夜悲哀,涕泪随笔下焉。

○邵懿辰

邵懿辰1810--1861,字位西,浙江仁和人。

嗜宋学,以安溪李文贞、桐城方侍郎为则。为文章务先义理,不事缛色繁声,旁征博引,以追时好。厥后以举人仕京师,授内阁中书,擢刑部员外郎,入直军机处。所从游多知名士。乃博涉群籍,熟闻典故朝章,其文益奥美盘折。复兼通汉儒经谊以自广。闻有高才宿学,辄折节造请,交誉互证,穷日夕无厌倦。然性故戆直,往往面折人过,终用此取戾于世。大学土琦善在狱,尝发十九事难之。赛尚阿视师广西,手疏七不可争之。诸公贵人咸侧目,每思中伤。咸丰中,卒坐防河无效挂吏议。

既罢归,则大覃思经籍。纂著《尚书通义》、《孝经通义》、诗古文若干卷。太平军入杭州,饥饿围城之中,犹草《礼经通论》,诵声铿然彻于巷外。太平军退,挈家东徙绍兴。治母丧甫毕,遽返杭州,城再陷,不食三日,遇害。乱定,巡抚上其状,诏褒恤如例。

所著大半散佚,仅存《礼经通论》一卷。始辨《仪礼》十七篇为足本,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者,出刘歆伪造。盖昌明西汉之学较阎百诗辨《伪古文尚书》识力尤巨。遗文一卷刊入潘氏《滂喜斋丛书》。传抄所见书目二十卷,则就四库简明目录一一考其版刻源流,标于书眉。独山莫氏即据此编知见传目云。

○沈炳震附:沈炳巽

沈炳震1679--1737,字寅驭,自号东甫,浙江归安人。

少即淬厉于学。补诸生后,日有名。省试八不遇,遂谢举子业,专肆志于考古。好涉览纪传年月世系。他人所不经意者,必默识之。及长,才益闳雅。即新旧《唐书》同异加以详审,成《合抄》二百六十卷。其书分为纲目,如本纪列传以旧书为纲,分注新书为目;诸志旧书多缺略舛错,则以新书为纲,仍分注旧书为目。而莫善于订正宰相世系表之讹谬。补列拜罢承袭诸条,积数十寒暑始竣,蔚为巨观。钱侍郎陈群见而惊叹,因语詹事王奕清,举应博学宏词科,复不遇。归二岁卒,年五十九。后陈群终录其书进御,高宗览之嘉赏,付词馆采取。馆员适校《唐书》,即引据议论之精粹者入考证中,旨以为允,刊刻内府,颁布天下。郁于生前,而褒于身后,士论荣之。

此外《九经辨字读蒙》十二卷:一校正九经文字,二经典重文,三经无重文,四经典传讹,五经典传异,六经典通借,七先儒异读,八通音异义,九异音异义,十注解传述人。–则小学之膏粱也。《廿一史四谱》五十四卷,其体盖出于表历之流,而变其分行斜上者为标目,举帝纪之凡,撮世家列传载纪之要,类聚区分,合乎书志荟萃群言之法,亦《三通》之羽翼也。其馀尚有《历代帝系纪元歌》一卷,《沈氏族谱》三十二卷,《井鱼听编》十六卷,《唐诗金粉》十卷,《增默斋诗》八卷,杂著十卷。

附:沈炳巽

沈炳巽,字绎旃。沈炳震叔弟。著《水经注集释订讹》一书,凡从前篇简脱漏,文字蹐驳,首尾颠踬,句读转易者,一一正之,复还道元之旧观。时大典本未出,虽不能如赵、戴二家之精,全榭山氏则亦尝取资于是。且其发端,本出东甫,绎旃实竟其绪。笃学嗜古之勤,终不可没焉。

○沈钦韩

沈钦韩1775--1831,字文起,号小宛,江苏吴县人。

资秉极敏,而勤学甚至。家綦贫,书值千钱即无力购致,假之藏书家,计日以还,辄写其要,遂淹通群经。尤长《礼》与《春秋》,熟于诸史志,旁及百家,故记,官书,野乘,古今专集,汇集,类抄,札记,究其条绪,悉归于统。故所为制举文,沈博怪玮,常人不能解。年逾三十,始为诸生。嘉庆丁卯举于乡。屡踬会试。道光壬午,选授安徽宁国县训导。年年五十七。

先生少时,念《汉书》深博,颜注浅陋;章怀《后汉书注》,杂出众手,纯驳互见;刘氏注司马八志,虽宏富而少统贯,尤疏于地理;乃远搜故籍,覃思几二十年,为《两汉书疏任》七十四卷,共二百馀万言。不但正讹补缺,尤能详陈得失,考论制度。又为《左氏传补注》十二卷、《考异》十卷,正杜氏之大失,辟众家之淆乱。又以裴氏《三国志注》专在补其事迹,典章名物转略焉,为《补训故》八卷,《释地理》八卷。又以地理之学,古书唯存郦注《水经》,而戴东原短在凭臆,赵诚夫苟于轻信,至如旧籍之有足互证与近今志乘之目验可据者,反皆搜讨未逮;为《水经注疏证》四十卷。又以一代巨公诗文,非晓然于其朝章事实,则不能得作者用心之所在。韩、王诸集,宋人作注,空疏漏缺者尚多。为《韩昌黎集补往》四十卷,《王荆公诗集补注》、《文集注》、《范石湖诗集注》共若干卷。凡所注,率先写于书,上下右左几无间隙,乃录为初稿;久之增删复录为再稿。每一书成,稿辄三四易。他若陈祥道《礼书》,王施查《三家苏诗注》,王昶《金石萃编》,随手纠缪,积成卷帙。又节录《太平御览》、《云笈七签》、《法苑珠林》,较原书十存二三,而菁英悉萃焉。自著《幼学堂诗集》十七卷、《文集》八卷。总其撰述,盖五百万言。遗槁归泰峰郁氏。惟《两汉书疏证》仅获梓行。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