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潘耒等八人

○潘耒

潘耒1645-1708,字次耕,又字稼堂,晚号止止居士,江苏吴江人,潘柽章之弟。

生而宿慧,读书目百行下。柽章既遘史祸,君以孱童,惨酷几无生理,念覆巢之余,计惟奋志向学,庶可以亢宗名世,乃受业于同郡徐枋、顾炎武,能承其教;群经诸史,旁及算数宗乘,无不通贯。

康熙己未,举鸿博,以母老固辞,终不获命,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谓:”有明二百年史事繁赜,宜博采而精于考证,分任而一其义例,秉笔严而论平,岁月宽而帙简。”遂作议以上。总裁然之,使撰食贷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甄别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癸丑,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将荐起之,力却乃止。家居凡二十余年,始卒。为人有至性,笃于风谊。遭母丧,哀毁骨立。哭其兄若弟,过时而悲。

复刊亭林《日知录》诗文集,犹以未及刊《肇域志》为憾。著《遂初堂集》四十卷。又因等韵之法,更推求以己意,撰《类音》八卷,与亭林《音学五书》殊有出入。盖亭林欲复古人之遗,君则务穷后世之变,审辨通微,实亦自成一家之学焉。

○潘柽章

潘柽章1626--1663,字圣木,一字力田,江苏吴江人。

生有异禀,颖悟绝人。九岁从父受文,裁过目,烬于火;责令复写,不遗一字。

年十五,补桐乡籍诸生。乱后弃去,隐居韭溪,肆力于学。综贯百家,天文地理皇极太乙之学靡不通晓。已而专精史事。念明兴三百年间,明君贤辅,政教礼乐制度文物大备,无有能如太史公叙述论列成一家言者。而友人吴炎所抱略同,因相约共纂《明史记》。先定为目,凡得纪十八、书十二、表十、世家四十、列传二百。力田撰本纪及诸志。炎分任世家、列传。其年表历法则属诸王锡阐。流寇与夫殉节诸臣则属诸戴笠。私家最难得者实录,力田鬻产购得之。而昆山顾炎武、江阴李逊之、长洲陈济生,并熟于掌故,且多藏书,悉出以相佐。间偕炎出其稿以质虞山钱谦益,谦益大善之,叹曰:”老夫耄矣,不图今日复见二君!綘云馀烬尚在,当举以相付。”遂连舟载归。谦益有《实录辨证》,力田作《国史考异》,颇加驳正,数贻书往复,谦益弗能夺也。撰述数年,史行成十之六七,而南浔庄氏狱起。参阅庄书,列君及炎名,乃俱及于难。实则庄氏取朱国桢《史概》为蓝本,两君俱未寓目;徒以名重,为所牵引,致罹惨祸,论者惜之。所著惟《国史考异》六卷刊于潘氏《功顺堂丛书》,《国榷》百卷,系《明史记》初稿,仅有传抄之本,已征入明史馆。馀若《松陵文献》、《杜诗博议》、《星名考》、《壬林韭溪集》,复若干卷,存没均无从咨访矣。

○潘祖荫

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盦,江苏吴县人。故大学士世恩裔。

钦赐举人。咸丰壬子,以进士第三名及第,授编修。洊历卿寺,值南书房。治事勤,甫辨色即起,至官署恒在人先。舆马甚敝,同僚多笑之,不屑也。性坦率,重贤好士,见义敢为,初不计祸福。左文襄被诬,祸几不测。公独上奏保举人左宗棠人材可用一折,大旨调:”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璋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宗棠之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致其洁身而退。夫以一在籍举人,去留似无足轻重;而于楚军事势关系甚大,有不得不为国家惜者。请饬下曾国藩等,酌量任用,尽其所长,襄理军务,毋为群议所挠。”云云。于是文宗诏询所以用之者,超授四品京堂。厥后中兴之功,以至荡千四域,成之者虽文襄,介之者则公也。人徒目公为翰墨侍从之臣,傎矣!官顺天府尹,擢工部尚书。时翁同龢领国子监,世称”翁潘”。然公诚笃廉直,殊非同龢所及。德宗大婚,内务府大臣喻共为中饱,阳不省,光更以书致意,答至,光启观,则赤笺书”弗肯弗肯”四字,其风概又如此。光绪庚寅薨于位。谥文勤。

公幼好学,涉猎百家,尤喜搜罗善本书,金石碑版之属。滂喜斋所储,不以繁富相炫,顾多精品。于经,通《公羊春秋》、《尔雅》。于史,通范氏《后汉书》。同、光间,承龚、魏余风,今文经学盛行,许、郑之谊遂微。公益从而左右之。元和江标出其门,视学湘中,创设时务学堂,益务张”新周改制”之说,固清季学术变迁之一大关键也。惟生平绝少著述,除所刊《滂喜斋丛书》间存并世通儒遗著,自撰只《攀古楼彝器款识》、《秦輶日记》等零星小品而已。

○庞大坤

庞大坤,字子方,亦字厚甫,江苏常熟人。

以举人官终国子监学录,用子侍郎钟璐贵,赠如其官。自祖父来,以治经世其家,至子方益能博通。既屡试不第,遂更致力于六籍,群经皆有论撰。晚年乃独专心小学,于音韵之说尤深。

其言音韵曰:”不明等韵不可以读书,不明古韵不可以读古书。自昆山顾氏以经典用韵合之《说文》诸声,分郑庠六部为十,其义始明。婺源江氏演之而加密。江以传休宁戴氏,戴以传金坛段氏,授受相承,源流一贯。若曲阜孔氏,若高邮王氏,皆有所发明。而诸家分部互有出入者,以入声配隶无准耳。入声有正纽,有反纽。个音多从正纽,古音多从反纽。戴氏《声类表》作于段氏《音均表》之后,实足纠段氏之失,集诸家之大成。惟今音古音相间错出,粹难了晰,犹为未成之书。”故用王氏说,别出缉、盍为十八部,阳类明类各九部,阳奇阴耦,两两相配。一从陆法言所定为正纽,一从顾、江、戴、王氏所定为反纽。其转音之法,复有五例焉。

又谓:”欲明古音,必先究唐韵,乃可定其音切。”因取大徐所引孙愐《音切》,参以小徐《篆韵谱》,按部排纂,为《唐韵辑略》五卷,《备考》一卷。又以《说文》正字以声相统,而别出其流变之字为《形声辑略》一卷,《备考》一卷。又以《说文》谐声、经典用韵合之唐韵,以纽相承,而表出其分收之字,别收之字,为《古音辑略》三卷,《备考》一卷。其论等韵,则谓”字母三十六为天地自然之音,不可增减移易”,取《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切韵指南》参互考订,合门法为八分十六摄为六十一图。以《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及《玉篇》、《篇海》之字按纽排纂,附注切音。为总图以提其纳,为略例以举其凡,为备考以核其实;又推之《玉篇》、《广韵》、《皇极经世》之论音,以畅其说;又推之天竺、西番藏经十二家之释字,以尽其变;为《等韵辑略》三卷。凡所著作、学说如此。惜其书多遗佚,世或不能尽见云。

○皮锡瑞

皮锡瑞1849--1908,号鹿门,湖南善化人。举人。

工诗及骄文,治经出入于古今文之间,颇与湘绮相类,而笃信《公羊》”改制”之说。又笺《王制》,翼张鲁学,实开近代蜀派之先声。亦颇考郡国利病,有经世之志。光绪季年,陈宝箴抚湘,江标、徐仁铸先后督学,设时务学堂,俾学者究心当世之务,先生赞助甚勇;而叶德辉等诋为悖正教,附异端;乃为文自明所学,其言友道尤沉痛,殆亦《绝交论》已。尝一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归而著书以老。所撰百余卷,计数十万言。

初治《尚书》,有《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尚书大传疏证》一卷,《古文尚书冤词平议》二卷,《尚书古文疏证辩证》一卷,《尚书中候疏证》一卷,《史记引尚书考》一卷。中攻郑学,有《郑志疏证》若干卷,《三疾疏证》一卷,《圣证论补评》二卷,《鲁礼禘祫义疏证》一卷,《六艺论疏证》一卷,《孝经郑注疏》二卷,《驳五经异义疏证》一卷。晚贯群经,创通大义,有《五经通论》五卷,《春秋讲义》二卷,《王制笺》一卷。而《五经通论》胪陈其所心得,示学人以途术。其说《易》也:论《卦辞》文王作,《交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而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其说《书》也: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者不可背伏生《大传》最初之义。论伏传之后,以《史记》为最早,其引《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及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其说《诗》也:论《诗》比他经尤难明者有八。论毛义不及三家,略举典礼数端可证。其说三《礼》也:论三礼之分,自郑君始。论三礼皆同时之礼,不必聚讼,当观其通。论《周官》当从何休之说,出于六国时。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其说《春秋》也:论大义在诛讨乱贼,微言在改立法制。孟子之言,与公羊合。朱注深得孟子之旨。

其余有《汉碑引经考》一卷,笔记一卷,《自课文》三卷,骈文四卷,诗草六卷,咏史一卷,合刊为《师伏堂遗书》。其孙名振,重校梓行。

○浦起龙

浦起龙公元1679一 ?年,字二田,晚年自号三山伧父,清代无锡人。

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于雍正二年中选为进士,后任苏州府学教授,负责教诲生员。他熟悉历史文献掌故,服膺刘知几评史的卓然有识,立志研究和注释《史通》。乾隆十年他告老归原籍时,即着手撰述《史通通释》。他依据西江郭孔延《史通评》本和大梁王损仲的《史通训故》本,互相参稽。凡有疑窦,他就釆摭各种史料,加以甄别抉择,细心考索,然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注释史通的条文,真正做到字斟句酌,深入浅出。当他撰写的稿子就绪时,得见北平王叔琳的《史通训故补》,于是又据之参考,修改和补充了一些释解的条文,这样撰述工作才算告竣。

浦氏著述《通释》,孜孜不倦,用力极勤,前后共历八年的时光,易稿五次后又复加匣定,至乾隆十七年才刊刻行世,这时他已是年过古稀了。浦氏的《通释》一书,标立了”释”、 “按”等名目,并各订立体例,使释、按互相为用,目的是辅助读者领会《史通》原文。它以内容详赡、征引的材料繁富而见称。但是《通释》随意改变《史通》原文,致引起学者们的非议。此外,书中疏释与评语杂揉成文,造成注释体例的不纯。且浦氏一人的见识毕竟是有局限的,在释、按中疏忽和错误的地方也往往存在。然而,综观全书,瑕不掩瑜。《通释》是浦氏自出机杼的作品,而读《史通》者赖有它的点拨,能加深对《史通》原文的理解,遇有疑难,触处都可冰释。浦氏《史通通释》可以说是传播《史通》的得力之作。

浦起龙的重要著作,除《史通通释》外,另有《读杜心解》行世。这书同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它注重从考证历史背景入手去解释杜诗,因此疏释比较中肯,并能纠正一些注释者的疏舛,突出地表现了浦氏研究杜诗的独到之功。这说明浦氏在文献史料的整理和传播方面是有成就和功绩的。

○齐召南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

幼有神童之目。十六补诸生,二十二,选拔贡成均。雍正七年,己酉科乡试中副车。十一年,诏复词科之制,总督学使以博学鸿词荐。乾隆元年,召试于保和殿,钦定二等第八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授检讨。四年,充武英殿校勘经史官,又充明鉴纲目馆纂修官。累迁右春访右中允,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充《大清会典》,《续文献通考》纂修官,主顺天乡试,充会试同考官,擢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旋充续文献通考馆副总裁,特旨勘定通礼。十四年四月,充册封婉嫔副使。二十九日,自圆明园直上书房,归澄怀园,甫及门,马惊堕,触大石,负重伤几殆,上为动容,赐药,遣中官就寓探问,传蒙古医疗治。既乞归,高宗南巡,数召对,赏赉频多。主敷文书院,上幸书院,制诗索和。三十二年,因族子周华党吕留良遣戍归,刻其书呈于巡抚熊学鹏,并列召南十罪。学鹏上其书于朝。谳定,磔周华,其近族弟侄子孙论大辟者凡十人,召南逮至京,法司当召南徇隐之罪,而尽籍其产,后予革取,还其产之十三,旋卒。年六十六。

先生所著述,其在史局,则《一统志》中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云南,其所编辑。其外藩属国向无底本,召南创稿新撰也。《明史纲目前纪》二卷,神、光、惠三朝,召南所辑也。其分撰经史考证,经则《尚书》、《礼记》、《春秋》三传,史则《史记功臣侯表》五卷,《汉书》百卷,《后汉书?郡国志》五卷。《隋书?律历夭文》三卷,《旧唐书?律历天文》二卷。尝言:”郦氏之注《水经》,明于西北,而暗于东南,且域外之水道未详。”因撰《水道提纲》三十卷,大而河海,小而溪涧,溯源穷委,一览可悉。又有《史汉功臣侯第考》一卷,《历代帝王表》十三卷,《后汉公卿表》一卷,《宋史目录》等,皆藏于家。

○祁隽藻

祁隽藻,字叔颖,又字实甫,学者称春圃先生。安徽寿阳人。

幼而歧痴,性至孝。年十二,父以事系刑部狱,公随侍读书不少辍。越岁事白,遣戍伊犁,请从行,不许,乃奉母返里,益笃苦于学。年十八,举乡试。省父于甘肃兰山书院,院故多藏书,乃以其暇研究经史,纵览诸于百家。公之殖学稽古,蔚为一代儒宗,实基乎此。

公以嘉庆甲戌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丁外艰归,散馆,授编修,充《仁宗实录》纂修官。道光元年,入值南书房,累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丙申,服阕,未补官,即擢兵部右侍即,升左都御史。偕侍郎黄爵滋赴闽筹海防。旋加兵部尚书。辛丑,命为军机大臣。己酉,充上书房总师傅。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宗登极,授体仁阁大学士,仍管户部,充实录馆总裁。时上锐意图治,粤氛不靖,深以议抚为非,罢大学士穆彰阿,公遂首揆席,日召见便殿,询用人行政之道,则为敷陈经史,动逾晷刻,同列咸苦之,上顾未尝倦听焉。

太平军势力蔓延东南各省,公弟宿藻官江宁布政使,城守劳瘁卒。公感愤时事,忧伤爱弟,旧病复作。又与尚书肃顺同值军机,诗论多不合。议京师钱票案,益相龃龉,乃称病乞休去。及顺败,孝钦后以耆臣优诏起复,命以大学士街为礼部尚书,与前大学士翁心存等偕宜弘德殿,侍皇帝读。顷之,用老病予告,薨于京邸,年七十有四。赐祭葬如例,赠太保,谥曰文端。

公为人清介端重,雅负时望。典试及视学儿六次,五主礼闱,所得士几遍天下。自甲子迄庚申,七年皆秉钧衡,门无杂宾,不通贿赂。好许氏学。其视学吴中,获景宋抄本《说文系传》,锓诸版,于是小徐书始行于世。一时游其门者,如安邱王筠、顺德苗夔辈,率精研训诂声韵,胥公提倡之力也。颇笃于故旧,每恤其后人,刻其遗书。歙程侍即恩泽诸人著作,先后助之付刊。所自撰诗文,曰《■〈合曼〉■〈谷九〉亭集》,四十四卷。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