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鱣,字仲鱼,号简庄,浙江海宁人。
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营别业于硖川之果园,在紫微山麓。购置宋雕元椠概近见罕见秘笈甚多。生平专心训诂之学。尝与钱竹汀、翁覃溪、段若膺诸先生游,研究经义,质疑问难以为乐。撰辑《论语古训》十卷、《六艺论》一卷。晚客吴门,闻黄荛圃百家一廛九经三传各藏异本,于是欣然定交,互携所储,往复易校,疏其异同,必使详确精审。暮年归隐紫微讲舍,手自抄撮,成《经籍践文》一卷;虽止寥寥十九篇,而其功不在岳倦翁考定经传沿革之下。
复长于史才,以宋李昉等建议,拟黜朱梁纪年,后唐既系赐姓,收之属籍,又有大勋劳于唐室,宜可继承唐之坠绪。石晋叛宗邦而附异族则削之。南唐为宪宗五代孙建王之玄孙,祀唐配天,不失旧物,尤当大书年号,以临万国。用戚光祖例,取南唐接后唐,而上溯天佑,至十九年中虚其统,成《续唐书》七十卷。凡为:本纪七,表四,志十,世家十三,后妃传二,宗室传二,诸臣传二十九,外国传一。其间十志,具存五代典章制度,足补薛、欧所缺。馀尚有《简庄疏记》十八卷,《陈仲鱼文集》八卷,《河庄诗抄》一卷,对策一卷。
陈志襄,字陶思,号南村,江苏泰州人。
天性至孝,耻近虚名。五入南闱,两试京兆,攻苦早暮,遂得喘疾。于是徜徉泉石,构”南村小墅”,莳花种竹,琴书自娱。四方闻人,多相问讯。诗歌每为选家构刻,雅弗屑也。生平尤究心诸史,念浩博不便后学,于是荟萃涑水考亭之精,罗列评解,州次部居,使无遗义,纂成一百一十五卷,名曰《纲鉴会通》。苏抚张公伯行见而好之,为之序以行世。韩公止石任安徽巡按使时,得之于皖,将付剞劂云。
成孺1816--1883
,初名蓉镜,后更今名,字芙卿,一字心巢。江苏宝应人。猪生。
性至孝,父殁三日,哭气绝而后属者再。授经养母,母有所欲必百计致之。非省试及岁试无百里之游,三十后遂绝弃科举,不忍一日去母也。既受聘襄校金陵书局,则奉母居江宁。时年已逾五十,犹依依为孺子慕。识与不识,佥称为孝子焉。
君为学,不专一家,凡历算方舆典礼音声训故之属,旁及古文辞,靡不洞微穴幽;有所纂述,而折衷于程、朱。操履敦笃,耻为空言,一屏出主入奴之习。与门弟子论学,亦以”主敬穷理”为宗;又随其材器而牖之,不拘于一格。光绪庚辰,主讲长沙校经堂,为博文约礼两斋,世颇则之。交游多海内之望,然绝远声誉,见者不知为名儒也。卒年六十有八。
所著《禹贡班义述》二卷,《心巢文录》若干卷,均梓行。又以《班义述》详于考古,乃复拟撰《禹贡今地释》一书,首取今地释汉地,更取汉地证禹迹,期补前书之未备。又拟编《论语类释》,仅释义理等字,略如五礼通礼;一类之中,又分子目,采经子之文人之,惜竟无传。又著《大清学案》,粗具凡例,不遑编纂,惟宗派表有写定之稿耳。
程恩泽1785--1837
,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
幼颖异,毁齿,经传皆成诵。乡先达曹文敏公、金辅之殿撰,咸目为伟器。少长,从凌仲子先生游,尽造其阃奥。嘉庆甲子,中乡榜。居京师,勤于学,天算地志六书训诂金石靡不精究。辛未,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至侍讲学士,补国子监祭酒。以母忧归。服阕,仍值南书房。游历内阁学士,授工部右侍郎,转户部,充经筵讲官。迭任四川、广东主考,简贵州、湖南学政。一知贡举。卒于位。
公学识超于时俗,官贵州时,重刊岳珂五经以训士。奉诏刻《春秋左氏传》,与祁文恭公共议,推本贾、服,不专守杜氏一家之学。平日好士,说士技若已有。典试广东,闻曾钊名,必欲得之;钊久丁忧,不知也;榜发,大失望。于阮文达为再传弟子,文达复入阁,犹以暇时相讲习。
公尝念近人治算由九章以通四元,可谓发明绝学,而仪器则罕有传者;乃与里人郑复先有修复古仪器之约。又颇深究《开元占经》,谓道光十五年木火同度,当有火灾,人验其言而题之。
公著述多未成书,传者惟《国策地名考》二十卷。如谓”盟津在河北,非今孟津县,亦非古河阳县”,”蒲反非舜都,乃卫蒲邑,以尝入秦仍归,故谓之蒲反”诸条,皆确不可易。阮文达序其书,称:”胡朏明《禹贡锥指》、全榭山《地理志稽疑》后,此其盛业矣!”盖非虚言云。遗集六卷,刊《粤雅堂丛书》中。
程际盛,字免若,号东冶,江苏长洲人。
乾隆庚子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累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由舍人游历兰台,奉职三十馀年,退食而归,惟以汲古穷经为务。
见三礼文字互异,诸儒各记所闻,不可强合,郑君或以今文易之,仍载古文古音,不轻改一字,以尊经典;乃手摘其要,区分三卷,曰《周礼古书考》,曰《仪礼古文今文考》,曰《礼记古训考》。其中钩稽推抉,自为证明,尤不务泛滥旁涉,极得治经之体。又撰《骈字分笺》二卷,《续方言补》二卷,《说文古语考》二卷,均裨益于小学。杂著有《清河偶抄》,《稻香楼集》。
程廷祚,原名默,字启生,号绵庄,又自号青溪居士。生于康熙三十年,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691-1767
,年七十七。
先世本歙人,迁江宁。少好学,十三经、二十二史、诸子百家书无不读。年十四,作《松赋》七千余言,惊其长老。弟嗣章字南耕,深于史。先生独好治经,而于天文、舆地、食货、河渠、兵农、礼乐之事,皆能竟委探源。性端静迂缓,人见之如临高山,气为肃。弱冠补诸生,乡试辄不利。乾隆丙辰,召试鸿词科,有要人慕其名,欲令出门下,属密友道意曰:”主我,试必入选。”先生正色拒之,竟不用。自此不复应乡举,惟闭户穷经而已。
自王辅嗣注《易》,尽扫图纬之说,宋元儒尊希夷河洛图书及变互卦气之说,又或拘执爻位阴阳乘承比应之体,《易》学转晦;先生乃著《易通》及《大易择言》三十卷。晚年作《彖爻求是说》六卷,自成一家言。
少时见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袒护梅氏书,乃为《古文尚书冤冤词》以攻之。又著《晚书订疑》,推拓其说。别成《尚书通议》三十卷,《青溪诗说》二十卷,《鲁论说》四卷,《春秋识小录》三卷,《礼说》二卷。其于古今笺疏家钩贯融会,如素所蓄物,取而别其精粗良楛以进退位置之,领以神悟,发前人未发之覆;徐而按之,于理窾无纤悉违也。同时方望溪、钟励暇皆盛推之。
乾隆十六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先生被荐入都,复报罢。自以家近青溪,其出处与刘巘兄弟相类,乃自号青溪居士云。
所著经学外,有诗文各三十卷。尝言:”墨守家学已非,墨守汉学者尤非,孟子不云’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乎?”又曰:”宋人毁孙复疏经,多背先儒;夫不救先儒之非,何以为孙复?”其持论大旨若此。
程瑶田1725~1814
,字易田,又字易畴,安徽歙县人。
少入塾,先生曰:”盍言尔志!”曰:”无志。穷达由天命。穷为匹夫,不得曰非吾志而却之也;达为卿相,不得曰吾志不及此而逃之也。”坐者起曰:”是圣贤之志也!”则曰:”读书不当师圣贤耶!”顾质鲁,读书百遍或不能成诵;然好深沉之思。比长,与戴震、金榜俱学于江永,学乃大进。平居鸡鸣即起,然镫达旦,夜分就寝,数十年如一日。
补诸生。郑虎文掌教紫阳书院,甚重之。九应乡试,至乾隆庚寅恩科始中式。大挑二等,选嘉定县教谕,年已六十有四。廉洁自持,以身率教。寻乞病归,钱竹汀、王西庄并作诗送之,推许备至。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卒年九十。
先生自少迄老,笃志著述。其学长于涵泳经文,得其真解,不屑屑依傍传注。所撰《通艺录》十九种、《附录》七种,凡义理。训诂、制度、名物、声律、象数,无所不赅。而尤精者:《仪礼?丧服缌麻章》未”长殇中殇降一等”四句,郑氏以为传文;《不杖期》章”惟子不报”传文,”公妾以及士妾为其父母”传文,郑氏以为失误;《大功》章”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旧读以大夫之妾为建首,下二为字皆贯之,郑氏谓女子别起贯下,斥传文为不辞。皆一一援据经史,疏通证明,以规郑氏之失,成《仪礼丧服足征记》。《考工记》诸言磐句磐折,郑君度直矩解之,致与前后经文不合。则谓:”磐折不明,由于倨句不明;欲明倨句,先辨倨字。矩有直者有曲者,倨句之云,折其直矩而为曲短也。又曰:车人为耒曰倨句磬折,韗人为皋陶曰倨句磬折,匠人行莫水曰磬折者,以参伍此三磬折,不见倨句之度者,同乎磬氏之倨句,一矩有半为磬折也。”成《磬折古义》。自来言九谷者,梁稷不分。乃据《说文》”禾,嘉谷也。粟,嘉谷实也。米,粟实也,粱,米名也。稷,齐也,五谷之长。”证粱即今之小米连稿者,曰;”禾实曰粟,粟实曰米,米曰粱。此谷古人贵之,故曰嘉谷。即今之高粱。其种最先,放曰五谷之长。”成《九谷考》。以扬州三江只一江,班固《地理志》三见扬州川者是,志职方之其川三江非。说《禹贡》主那康成,正郦氏《水经注》之讹,成《禹贡三江考》。考匠人为沟洫之制,谓:”沟,冓也,纵横之说也。名之曰沟,所以象其形,象形曰沟,会意曰洫,洫字从血,以洫承沟,是血脉之流通也。浍,会也。会上众水,以达于川,初分终合,所以尽水之性情而不使有泛滥之害也。”成《沟洫疆理小记》。其馀为《宗法小记》,《释宫小记》,《考工创物小记》、《水地小记》,《数度小记》,《声律小记》,《解字小记》,《释草释虫小记》,《论学外篇》等,亦均根柢经传,辩论详确。晚既失明,尚口授《琴音记续编》使其孙写定。旁及诗歌书法,无一不精。别有《让堂诗抄》十八卷,藏于家。
褚寅亮,宁搢升,一字鹤侣,江苏长洲人。
乾隆辛未,高宗南巡,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官至刑部员外郎,与钱竹汀为同年友。于经学最深,持论最平。尤精治礼,笃好不倦。从事礼经者几三十年,乃确然知郑义之必可从,元敖君善之说之无可据。尝谓:”宋人说经,每好标新立异,弁髦古注。惟《仪礼》一书为朴学,空谈义理者不能措辞。而晦庵、勉斋又崇信之,故郑氏之学未为异义所泊。至君善虽云采先儒之言,其实自注疏而外皆自逞私臆,专攻高密。学者苦注疏之难读,而喜其平易,乃盛行于世。盖其宗旨不在解经,殊有意与康成为难;特巧于立言,含而不露,若无心于排击者,是以入耳彀中且不悟。至干说有不通,甚或改窜经文、曲就其义,不几于无忌惮乎!”乃著《仪礼管见》三卷,贯串全经,疏通证明,虽好辨者亦莫能致其喙。
并精天文历算,长勾股和较诸法。作《勾股广问》三卷。钱竹汀撰《三统术衍》,为校正刊本误字,钱服其精审。
早年习《公羊》何氏之学,成《公羊释例》三十篇。谓:”三传仅《公羊》为汉学。孔子作《春秋》,本为后王制作。訾议《公羊》者,实违经旨。”又因何邵公言,”礼有殷制,有时王之制”,与周礼不同,成《周礼公羊异义》二卷。复有《十三经笔记》十卷,《诸史笔记》八倦,《诸子笔记》二卷,《名家文集笔记》七卷。
乙未,以病告归,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