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梁纪下·陈纪上

钦定四库全书

资治通鉴考异卷七

宋 司马光。 撰

梁纪下

普通二年五月,魏桓叔兴降。《梁帝纪》:七月,叔兴率衆降。盖记奏到之日。今从《魏帝纪》。

七月,魏张普惠救义州,不及。《普惠传》云弃城走。今从《裴邃传》。三年十一月,魏初行正光,厯大赦。《后魏律厯志》云:厯成会,孝明帝加元服,改元正光,因命曰正光厯。按《帝纪》,正光元年七月辛卯加元服,三年十一月丙午,行正光厯」。今从之。西丰矦正德明年自魏逃归,《梁书正德传》:普通六年,为轻车将军。顷之,犇魏七年自魏逃归。《魏书萧衍传》:正光二年,弟子正德来犇」。《南史正德传》:普通三年,为轻车将军。顷之,犇魏又自魏逃归。六年,随豫章王比侵,輙弃军走」。《北史萧宝寅传》,正光四年,表论考课,后乃云表论正德,后乃云莫折大提反」。按大提反在正光五年,唯《南》、《北史》年月先后相近,今从之。

四年,魏破六韩拔陵反。《魏帝纪》:正光五年,破落汗拔陵反,诏临淮王彧讨之。五月,彧败,削官」。按令狐徳棻《周书贺拔胜传》:「卫可孤围懐朔经年,胜乃告急于彧」。然则拔陵反当在四年,葢《帝纪》因诏彧讨拔陵而言之,非拔陵于时始反也。《周书》作「破六韩」,今从之。

卫可孤围武川。《北史》「可」作「瓌」,今从《周书》。五年四月,魏贺拔胜见临淮王彧于云中。《胜传》云:「至朔州见彧。按《后魏地理志》:云中旧名朔州,及改懐朔鎭为朔州,不容更以云中为朔州。今但云云中。

五月,魏广阳王深。《魏帝纪》作「渊」,今从《列传》及《北史》。

六年正月,魏元灋僧杀髙谅称帝《灋僧传》作「髙谟,今从《魏帝纪》。又《魏纪》云「自称宋王」,《灋僧传》及《北史》皆云「称尊号。《梁书灋僧传》云「称帝」,按灋僧立诸子为王,必称帝也。今从《梁书》灋僧遣子景仲来降《灋僧传》云:「魏室大乱,灋僧据鎭,议欲匡复。既而魏乱稍定,将讨灋僧,灋僧惧归𣢾」。按时魏乱未定,今从《北史》

元略为魏所败。《魏帝纪》叙元略等事,便在庚申。灋僧叛下,不应如此之速,今移于月末。三月,元灋僧驱彭城吏民万馀人南渡。《南史》云:武官戍彭城者三千馀人,灋僧皆印额为奴,逼将南渡。《魏书》、《梁书》皆无此事。

五月,魏李崇卒。《魏帝纪》在五月戊子。按长厯》,是月乙巳朔,无戊子。今不书日。魏安丰王延明等将兵二万逼彭城。《南史》陈庆之传》云:衆十万。今从《梁书》。六月,豫章王综与梁话、淮阴苖文宠投魏军。《南史综传》:综夜,潜与梁话、苖宠三骑开北门,涉汴河,遂犇萧城,自称队主,见延明而拜。延明坐之,问其名氏,不荅曰:「殿下问人有见识者」。延明召史视之,曰:「豫章王也」。延明喜,下地执其手,荅其拜,送于洛阳」。按《魏书》及《北史鹿悆传》,皆豫有盟约,魏岂得不知人?《魏书萧賛传》作「济阴苖文宠」,《北史》作「济阴苖文宠」。今从《南史》。

综更名賛。《梁书》、《南史》皆云改名纉。今从《魏书》、《北史》。

延明令江革作《大小寺碑》《南史》作「文八寺碑」。今从《梁书》。十二月,魏恒农太守王罴《周书罴传》,罴未尝为恒农太守」。今从《魏书》。七年六月,魏长孙稚为讨绛蜀都督。《费穆传》:「穆为都督,平绛蜀,不应有两都督」。今从《帝纪》

八月,元洪业杀鲜于修礼,请降于魏。葛荣杀洪业自立,《北史》广阳王深传》云:深以兵士频经退散,人无鬭情,连营转栅,日行十里,行达交津,隔水而阵。贼修礼常与葛荣谋,后稍信朔州人毛普贤,荣常衘之。普贤昔为深统军,及在交津,深使人谕之,普贤乃有降意。又使録事参军元晏,说贼程杀鬼,果相猜贰。荣遂杀普贤、修礼而自立」。与《魏帝纪》全殊,又其语杂乱难晓。今从《帝纪》。十一月,曹义宗逼新野,魏遣魏承祖、辛纂救之。《梁书》:此年冬,新野降。《魏书》,肃宗崩后,新野犹在。恐《梁书》误。葢梁自前年攻新野,此年魏使魏承祖救之也。又《周于谨传》云:孝昌二年与辛纂讨义宗。今以为据。

大通元年正月,莫折天生寇雍州。《羊侃传》作「莫遮」,今从《魏书》。湛僧智围魏豫州。《魏帝纪》及《曹世表传》作「湛僧」,今从《梁》《夏矦夔传》。十月,魏元庆和降,陈庆之破魏兵,王纬降。《魏帝纪》:「九月辛卯,东豫州刺史元庆和以城叛」。《梁帝纪》:「十月庚戌,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以涡阳内属」。《夏矦《夔传》:「湛僧智围元庆和于广陵,庆和请降,诏以僧智为东豫州,鎭广陵」。《韦放传》:「普通八年,曹仲宗攻涡阳,放会之灭,主王伟降」。《陈庆之传》:「大通元年,隷曹仲宗伐涡阳,城主王纬降诏,以涡阳置西徐州」。然则广陵、涡阳两处两事。《梁纪》,「庆和」、「涡阳」之间或更有脱字耳。《魏纪》九月,据闻庆和始叛之时,《梁纪》十月,据庆和降𣢾到日。按《陈庆之传》云自春至冬,今从《梁纪》十月为定。此别一广陵,非南兖州之广陵也。「王伟」当作「王纬」,葢草书之误也。

二年四月,魏长乐王子攸自髙渚渡河。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髙渚」作「溜波」。今从《魏书》。

己亥,魏百官迎敬宗于河桥。《伽蓝记》云:十二日,尔朱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迎驾,至者尽诛之。长厯是月戊子朔。十二日,己亥也。今从《魏书》。

荣杀魏髙阳王雍以下二千馀人,《北史》云:荣惑费穆之言,谓天下乗机可取,乃谲朝士共为盟誓,将向河阴西北三里至南北长堤,悉命下马西度,即遣胡骑围之,妄言丞相髙阳王反,杀王公以下二千馀人,《荣传》一千三百馀人。今从《魏纪》。

赵元则应募为禅文,《北史》曰:时陇西李神儁、顿丘李谐、太原温子升,竝当世辞人,皆在围中,耻从是命,俯伏不应。按神儁等不应,何得不死!《魏书》、本传皆无其事。

髙欢劝荣称帝,魏尔朱荣传曰:于是献武王与外兵参军司马子如等切諌,陈不可之理,荣曰:「愆误若是,唯当以死谢朝廷。今日安危之机,计将何出?」献武王等曰:「未若还奉长乐以安天下」。于是还奉庄帝。北齐书神武纪云:「荣将篡位,神武諌,恐不听,请铸像卜之,铸不成,乃止」。盖魏收与北齐史官欲为神武掩此恶,故云尔。今从周书贺拔岳传。

十月,以元颢为魏王,遣陈庆之将兵送之。梁魏帝纪》皆云以颢为魏主,唯《颢传》作「魏王」。按魏封刘昶为宋王,萧宝寅为齐王,萧詧为梁王,皆伺得国,然后使称帝耳。若颢在南,已称魏帝,当行即位之礼。又梁朝应以客礼待之,又颢不应再即帝位于涣水,盖由「王」字与「主」字止欠一㸃,故多致谬误。今从《颢传》。

中大通元年二月,魏济阴王晖业,《梁书》作「徽业」。今从《魏书》。四月,元颢即帝位,改元。《魏帝纪》:去年十月,萧衍以颢为魏主,号年孝基,入据銍城。《颢传》:「永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年号孝基」。今从之。

陈庆之拔考城,《魏书帝纪》,克考城在辛丑后。今从《梁帝纪》。五月,魏临淮王彧迎颢。《彧传》无迎颢事,而梁陈庆之《北齐宋游道传》有之,盖《魏史》为彧讳也。

二年三月,魏万俟仵《北史》作「万俟行丑」,今从《周书》。六月,以魏汝南王恱为魏王。《梁帝纪》:「中大通元年正月甲子,魏汝南王恱求还本国,许之。二年六月丁巳,遣恱还北,为魏主」。按《魏书》恱传恱未甞归魏复入梁。今删去元年事。

万俟道洛归,略阳贼帅王庆云、魏帝纪作「白马龙涸胡王庆云」,今从尔朱天光传。

八月,遣兵送魏王恱至境上。《恱传云:立为魏主,号年更兴。衍遣其将军王僧辩送置境上,以兾侵逼」。按《僧辩传》,未甞送恱,盖王弁耳。

魏邢邵,峦之族弟。《北史》邢峦卷首排目云:族孙臧邵。而卷中乃云「峦叔祖佑,佑从子,蚪蚪,子臧。邵《魏书》亦云峦从祖佑。然则臧邵乃峦族弟,非族孙也。

尔朱荣妻乡郡长公主。《北史世隆传》作「北乡郡公主」,今从《魏帝纪》。九月,荣至洛阳。《魏帝纪》曰:辛卯,荣天穆自晋阳来朝。按《北史》,九月初,荣至京,十五日,天穆至。是月甲戌朔,辛卯乃七八日,非也。

尓朱世隆走,贺拔胜不从。《周书》及《北史》云:胜复随世隆至河桥,胜以为臣无讐君之义,遂勒所部还都,庄帝大恱」。今从《魏书》。

十月,尔朱拂律归。《魏书》无拂律归名,《伽蓝记》有之。按尓朱度律,时在世隆所,或者拂律归即度律也。

魏源子恭鎭太行丹谷。伽蓝记云:源子恭、杨寛领步骑三万鎭河内。今从魏书。尓朱世隆至长子。魏帝纪云:世隆停建兴之髙都。今从世隆传。

十二月,尓朱兆从河桥西渉渡,伽蓝记云从雷波涉渡。今从魏书兆传。魏城阳王徽抵寇祖仁家。魏书作「寇弥」。按寇讃诸孙所字皆连「祖」字,或者名弥,字祖仁,今从伽蓝记。

尓朱兆召髙欢并力,北齐慕容绍宗传》:兆召髙祖,绍宗諌曰:「今天下扰攘,人懐觊觎,正是智士用策之秋,髙晋州才雄气猛,英略盖世,譬如蛟龙,安可以借云雨?」兆怒曰:「我与晋州推诚相待,何得辄相间阻囚绍宗,数日乃释之。《北史》,绍宗语在神武请帅降戸就食山东下」。按兆始召欢以自救,非猜嫌之时。今从《北史》。

三年二月,魏广陵王恭阳喑,《伽蓝记》云:庄帝疑恭奸诈,夜,遣人盗掠衣物,拔刀劔,欲杀之,恭张口以手拈舌,竟乃不言。庄帝信其眞患,放令归第」。今从《魏书》。

尓朱兆监军孙白鹞、《北史》作「白鸡」,今从《北齐书》。四月,尔朱仲逺使魏僧勉讨崔祖螭,斩之。《北齐李浑传》:普泰中,崔社客反于海,岱攻围青州,以浑为征东将军、都官尚书,行台赴援,而社客宿将多谋,诸城各自保固,坚壁清野。诸将议有异同。浑曰:社客贼之根本,若简练骁勇,衘枚夜袭,径趍营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间,便可擒殄。如社客就擒,则诸郡可传檄而定。诸将迟疑,浑乃决行。未明,达城下,贼徒惊散,擒社客,斩首送洛」。按其年时事迹与祖螭略同,未知社客即祖螭为别一人也。今从《魏帝纪》。

六月庚申,髙欢起兵信都。《魏书帝纪》起兵在庚申。《北齐书帝纪》在庚子,《北史》、《魏纪》、《齐纪》亦然。今从《魏书纪》。

魏杨愔见髙欢于信都,《北齐书愔传》云:愔父津为并州刺史,愔随之任,俄而孝庄幽崩,愔时适欲还都,行达邯郸,过津,义从杨寛家为寛所执,至相州,见刺史刘诞,以愔名家盛德,甚相哀念,遣队主巩荣贵防禁送都,至安阳亭,荣贵遂与俱逃,乃投髙昻,兄弟潜窜累载。属齐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即署行台郎中」。按时齐神武已在信都,言潜窜累载,误矣。又云孝庄幽崩,而愔欲还都见执,皆非也。

四年四月,髙欢以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北史》:薛孝通为中书郎,以关中险固,秦、汉旧都,须预谋鎭遏以为后计,纵河北未利,犹足据之。节闵帝深以为然,问谁可任者?孝通与贺拔岳同事天光,又与周文帝有旧,二人竝先在关右,竝推荐之,乃超授岳督岐、华、秦、雍诸军事、关西大行台、雍州牧,周文帝为左丞,孝通为右丞,赍诏书驰驿入关,授岳等同鎭长安。后天光败于韩陵,节闵遂不得入关,为齐神武幽废」。按天光尚在,节闵安敢除岳鎭关中!今从《魏书》。

髙欢欲立汝南王恱,闻其狂暴,乃止。《魏书》恱传》云:「神武令人示意恱,既至,清狂如故,动为罪失,不可扶立,乃止」。按悦时犹在梁境,比召至洛,往返几日,葢神武闻其所为而止耳。五年正月,魏窦泰破尔朱兆。《魏帝纪》:正月庚寅朔。甲午,齐献武王自晋阳出讨兆,丁酉,大破之于赤洪岭北。《齐帝纪》出兵在去年,破兆在今年。按嵗首宴会不应直至八日。今从《北齐书》。五月,魏王早等来降。《梁帝纪》:「六月己卯,魏建义城王兰宝以下邳城降」。今从《魏书》。七月,魏以贺拔允为太尉。《魏帝纪》作「贺拔渥」,按允字阿鞠埿,盖「埿」字误为「渥」耳。六年正月,魏泉企讨民夷,平之。《北史》作「泉企」。今从《周书》。

六月,髙欢表魏主库狄干等将兵自来违津渡。「丘恱」,《三国典略》作「朱违津」。今从《北齐书》、《北史》。

七月,髙欢引军渡河,元斌之绐魏主云:「欢兵已至!」《魏书斛斯椿传》云:椿惧已不免,复啓出帝,假说游声以劫胁帝,帝信之,遂入关」。按齐髙祖举兵向洛,而云椿劫胁帝,不亦诬乎!此乃魏收欲媚齐人重椿之罪耳。今从《齐髙祖纪》及《北史椿传》。

九月,欢使薛瑜守潼关。《北史》作「薛瑾」,《典略》作「薛长瑜」,《北齐帝纪》作「薛瑜」,今从《北齐书》。十月,欢至洛阳。《齐书》、《北史》皆云九月庚寅,还至洛阳」。按欢九月己酉克潼关。己酉,九月二十九日也,不容庚寅巳还至洛阳。庚寅乃九月十日也。

闰月,蛮酋樊五能《北史》作「樊大能」,今从《魏书》。大同元年十一月,魏元罗降。《典略》在七月,今从《梁帝纪》。二年正月,魏人围曹泥。《北齐书典略》皆云周文围泥,《周书》不言,故但云魏人。二月,东魏以髙澄为尚书令,加领军、京畿大都督,《魏帝纪》:为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北齐文襄纪》:「天平元年,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入辅朝政,加鎭军、左右、京畿大都督」。按尚书令不在外大行台不在内。今两舍之。

东魏孙搴卒,陈元康为功曹。《典略》,孙搴卒在大同十年四月。按搴卒然后陈元康为功曹。髙愼叛,髙澄已令元康救崔暹。邙山之战,元康又劝髙欢追宇文泰事,竝在九年。《北史元康传》又云草刘蠡升军书」。按蠡升灭在元年,孙搴二年犹存。今不取。然则搴卒宜置于澄入辅之下。

五月,魏万俟普犇东魏。普降《东魏》事,《北齐书》《帝纪》在三月甲午,《典略》在六月。《北史》、《齐纪》在六月甲午,《周书》、《帝纪》、《北史》、《魏纪》、《齐纪》在五月,今从之。

十二月,东魏清河王亶卒。《国典》云:亶为髙欢所酖。《典略》,周太祖数欢罪,亦云杀亶」。《魏书》、《北史》皆无《亶传》,而《帝纪》皆云亶薨,今从之。

三年闰九月,髙欢自蒲津济河。《北齐帝纪》:「十一月壬辰,神武自蒲津济」。《魏帝纪》:「十月壬辰,败于沙苑」。按《长厯》,十月壬辰朔,《北齐纪》误也。

四年二月,东魏矦景攻广州,降之。《典略》,矦景克广州在十一月。按北史魏文帝纪》:「二月,东魏陷南汾、頴、豫、广四州」。今从之。

三月,髙欢解大丞相,顷之,复故。比齐帝纪,止有髙祖解丞相年月,而无复故之文。按兴和元年议,厯有丞相田曹参军信都芳,盖因邙山之㨗而复也。

五月,东魏郑伯猷来聘。《魏帝纪》在二月丙辰,盖始受命时也。今从《梁帝纪》。七年正月,宕昌王梁弥定立。《梁帝纪》作「弥泰」,今从《典略》。

十二月,刘敬躬以妖术惑衆。《北史》作「敬宫」,今从《梁书》。八年十二月,东魏杨斐来聘。《典略》作「阳斐」。今从《魏书纪》。九年三月,东魏大破魏兵,斩首三万馀级。《北齐书》云:俘斩六万计。今从《北史彭乐传》。

东魏尉兴庆战死,典略作「尉兴敬」,今从北齐书、北史。东魏军士逃犇、魏者,告以髙欢所在。周贺拔胜传云:太祖见齐神武旗皷识之。今从典略。

十一年六月,杨㬓、陈覇先至交州。《典略》作「十二月癸丑至交州,姚思亷《陈书帝纪》在六月,今从之。

中大同元年正月癸丑,杨㬓等克嘉宁城。典略作「乙未」,今从梁帝纪。三月,幸同泰寺讲经。典略云:癸卯,诏以今月八日于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朕身及以宫人并所王境土供养三宝。四月丙戌,公卿以钱一亿万奉赎。按韩愈佛骨表云:三度舍身为寺家奴」,若并此则四矣。今从梁书。

九月,李贲屯典澈湖。典略云:渡武平江,据新安村。今从陈帝纪。十月,髙欢攻玉壁五十日,士卒死者七万人。北史韦孝寛传云: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什四五。今从北齐书。

太清元年三月,矦景请以十三州内附,《梁书景传》云:与豫州刺史髙成、广州刺史暴显、頴州刺史司马世云、荆州刺史郎椿、襄州刺史李密、兖州刺史邢子才、南兖州刺史石长宣、济州刺史许季良、东豫州刺史丘元征、洛州刺史尓朱浑愿、杨州刺史乐恂、北荆州刺史梅季昌、北豫州刺史元神和等,阴结私图,尅相影会。萧韶《太清纪》又有兖州刺史胡延、豫州刺史傅士哲、今州刺史可足浑洛,无邢子才,《典略》,有荆州刺史库狄畅,无髙成暴显、许季良尓、朱浑愿、乐恂、梅季昌。今依《梁书》。而《太清纪》有两豫州,盖前官也。

是嵗正月乙卯,帝梦中原牧守皆降。典略云:去年十二月夜梦。今从《梁书》。四月,东魏李系来聘。《魏帝纪》作「李纬」,今从《本传》。

六月,东魏韩轨等围颍川,闻魏李弼等将至,引还。周书帝纪:三月,李弼救矦景。今从典畧。

髙澄使髙德政佐弟洋、《北史》作「德正」,今从《北齐书》。十二月乙亥,以元贞为咸阳王。《梁帝纪》作「戊辰,遣贞。今从《典略》。二年正月,矦、景衆溃,昼夜兼行,追军不敢逼。《典略》云:昼息夜行,追军渐逼。今从《梁书》。

羊鸦仁弃悬瓠,羊思达弃项城。《典略》在六月。今从《梁帝纪》。三月,屈獠洞斩李贲。《陈髙祖纪》云太清元年,盖谓破贲之年。今从《梁帝纪》。八月,矦景啓请戮羊鸦仁。《梁书》、《南史》皆云竝抑不奏。《典略》,朱异拒之」云云。今从《太清纪》。

矦景反,西攻马头。《梁书》云:执太守刘神茂。按神茂素附于景,无烦攻执。今从《太清纪》、《典略》。十月庚寅,景陷谯州。《太清纪》云:十三日陷谯城下。又云十三日,以王质巡江遏防」。《典略》上作「庚戌」,下作「庚子」。按此月戊子朔,盖三日庚寅也。

太子戎服入见,上禀受方略,《太清纪》云:太宗见事急,乃入面啓髙祖曰:「请以军事竝以垂付,愿不劳圣心」。《南史》云:帝曰:「此自汝事,何更问为!」今从《典略》。

十一月,陈昕说范桃棒降。《太清纪》、《南史》皆云桃棒求以甲士二千人来降,以景首应购。今从《典略》。

乙酉,邵陵王纶进军玄武湖侧。《太清纪》云二十九日,《典略》云壬午。今从《梁帝纪》。景擒庄丘慧、霍俊等。《典略》作「广陵令崔俊」,《南史》作「直阁将军胡子约,广陵令霍儁」。今从《太清纪》。

鄱阳世子嗣军于蔡州,《梁帝纪》作「张公洲」,今从《太清纪》。湘东王绎遣王僧辩将舟师万人东下。《太清纪》云:僧辩将精卒二万。今从《梁书》。

十二月,宣猛将军李孝钦、《梁帝纪》作「李迁仕」,今从《太清纪》。三年正月庚申,朱忌卒。《梁帝纪》作「乙丑」。今从《太清纪》、《典略》。甲子,湘东世子方等军至。《梁帝纪》作「戊辰」,今从《太清纪》。二月庚子,南康王会理等衆三万至马卬洲。《梁帝纪》作「丁未」,今从《太清纪》、《典略》。《典略》云:至于琅邪」。今从《太清纪》、《梁帝纪》。

移军江潭苑,梁帝纪作「兰亭苑」。今从太清纪、典略。三月初,闭城之日,擐甲者二万馀人。南史作「三万」,今从典略。南安矦骏说邵陵王纶。典略云:纶以下咸说柳仲礼如此。今从太清纪。柳津言邵陵仲礼不忠不孝,典略云:柳仲礼族兄晖谓仲礼曰:天下事势如此,何不自取富贵!仲礼曰:兄今若为取之。晖曰:正当坚营不战,使贼平台城,囚天子,徐而纵兵,既破之后,复挟天子合诸矦也。仲礼纳之」。按景既克城,则人情皆去,援军自散,仲礼安能帅以破景!仲礼闭壁不出,自为重伤而惧耳,非用晖计也。今从太清纪及南史。太清纪又云景甞登朱雀门楼与之语,又遗以金,自是以后,闭壁不战」。典略云「遗以金钚」,亦似近诬。今不取。

景矫诏大赦,自加官。《梁帝纪》无赦,加景官在庚午。今从《太清纪》。己巳,景以诏解外援军,《典略》在庚午,《梁帝纪》在辛未。今从《太清纪》。北青州刺史王奉伯降东魏,《典略》作「南冀州」。今从《太清纪》。明少遐等弃城走。《梁帝纪》在四月。今从《太清纪》。

五月甲申,景遣李贤明攻宣城,不克。《典略》在四月。今从《太清纪》。六月丙戌,以南康王会理为司空。《梁帝纪》作「戊戌」,今从《太清纪》。丁亥,立宣城王大器为太子。《太清纪》云七日,今从《梁帝纪》及《典略》。壬辰,封皇子大心等为王。《太清纪》、《典略》,竝与立太子同日。今从《梁帝纪》。上甲矦,韶徴兵江陵。《梁帝纪》在五月。今从《太清纪》。

丙午,吴盗陆缉,《典略》作「戊子陆黯」。今从《太清纪》、《南史》。癸丑,矦景杀临贺王正德。《典略》:五月,正德死。今从《太清纪》、《南史》。景封、元罗等十馀人皆为王。《太清纪》在八月二十八日。今从《典略》。景杀永安矦确。《太清纪》,确死在九月。今从《典略》。

湘东王绎使世子方等讨河东王誉,《太清纪》云:初,上遣谘议参军周弘直往湘州,报河东王誉云:「矦景既须扑灭,今欲遣荆州兵力,使汝东往,但使诸萧有一人,能匡国难,吾无所惜」。誉对弘直攘袂云:「身始至鎭,百度俱阙,征伐之任,便未能行」。又遣舍人虞预至誉所,曰:「周弘直还,知汝必不能自出师,吾今便长驱席卷,还望三湘兵粮以相资给」。誉又拒絶,意色殊愤,上又遣録事参军刘瑴徃雍,宣㫖于岳阳王詧曰:吾舟舰足乗,唯粮仗阙少,湘州有米,已就誉求,雍部精兵,必能分遣行留之计,尔自择之。詧荅曰:兵马蕃捍所须,非敢减撤,襄阳形胜之地,岂可蹔虚!瑴出,谓雍州别驾甄玄成曰:观殿下辞色,曽无匡复之意,卿是股肱所寄,可相毗賛邪!荅曰:樊、沔冲要,皇业所基,人情骁勇,山川险固,君其雅识,宁俟多言!瑴曰:本论东讨,共征獯逆,义异西伯,非敢闻命。于是湘、雍二藩成乱谋矣。是月,上遣世子方等往湘州,具陈军国之计,诫方等曰:吾近累遣使往湘,竝未相唇齿,今故令汝至彼,必望申吾意,若能得相随下,可留王冲权知州事。誉遂不受命,潜图构逆。此皆萧韶为元帝隠恶饰辞耳。今从梁书、南史。

七月,陈覇先擒兰裕等。《太清纪》擒裕在八月。今从《陈书》。丁卯,鲍泉伐湘州。《太清纪》作「八日」。或者八日受命,丁卯乃行也。庚午,以南康王会理兼尚书令。《太清纪》在八月二十六日。今从《典略》。八月,东魏髙澄以兰京为善奴。《陈元康传》作「兰固成」。今从《北齐帝纪》。九月,岳阳王詧伐江陵,兵败,守者杀张纉,《太清纪》云:詧使制文檄,纉曰:「吾䝉朝廷不世之荣,又荷湘东王国士之眷,今日虽死,义无操笔」。及军败,将杀之,纉曰:「若使南师必振,北贼将亡,吾虽死无所恨」。遂杀之,弃尸于江陵北湖。又云:「诸将竝欲追蹑,上以如子之情,情所未忍。曰:彼不应来而来,明其为逆。我应逐不逐,见我之弘」。此盖亦萧韶之虚美。今从《南史》。

十一月乙卯,葬武帝。《太清纪》云:十四日,梓宫达于修陵。今从《梁书》。邵陵王纶犇鄱阳。《南史》云:东土皆附纶,临城公大连惧将害已,乃图之,纶觉之,乃去。今从《典略》。

十二月庚寅,宋子仙执南郡王大连。《典略》云:「十二月庚子朔,擒大连。按是月壬午朔。今从《太清纪》。

太宗大宝元年正月,陈覇先进军南康,《太清纪》在二月。今从《陈帝纪》。南康王恪推邵陵王纶,承制置百官。《太清纪》云:三月,纶逼夺恪州,徙恪于郡廨。今从《梁书》、《典略》。

魏杨忠败柳仲礼于漴头。《太清纪》作「潼头在去年十二月。今从《典略》。二月,矦子鉴克广陵,城中无少长皆杀之。《太清纪》曰:城中数百人,《典略》曰:死者八千人。今从《南史》。

五月乙卯,鄱阳王范卒。《典略》作「己酉卒」。今从《太清纪》。丙辰,东魏主禅位于齐。北齐书、北史髙德政传》云:「五月六日,留咸阳王坦等。七日,司马子如等至邺。九日,文宣至城南顿」。按《后魏书》、《北史》、《帝纪》皆云:「辛亥,王如邺。甲寅,加九锡。丙辰,魏主逊位。戊午,王即帝位」。《典略》:「辛亥,王还邺」。以长厯推之,此月己酉朔,皆不与《德政传》日相应。盖辛亥始自晋阳如邺,非到邺之日也。

武陵王纪使世子圆照帅兵东下。《南史》云:六月辛酉,纪遣圆照东下。按六月己卯朔,无辛酉,《典略》在五月,或者五月辛酉欤。

六月丁亥,齐主立李后。典略在五月乙丑,今从北齐帝纪。庚子,羊鸦仁犇江西,盗杀之。太清纪在十月。今从梁帝纪、典略。髙凉洗氏。《典略作「沈氏」,今从隋书》。

七月,矦景以矦瑱为湘州刺史。《太清纪》在十一月。今从《典略》。八月甲午,湘东王绎遣王僧辩等趣江、郢。《典略》云:「九月戊申朔,绎遣僧辩」。按《太清纪》事在八月末,今从《梁简文帝纪》。

九月,任约据西阳、武昌,《梁帝纪》在十一月。今从《太清纪》。任约擒衡阳王献送建康,杀之。《梁帝纪》在十一月。今从《太清纪》。十月,立皇子大钧等为王。《太清纪》在十一月十四日。今从《梁帝纪》。十一月,武陵王纪帅诸军发成都。《南史》云十一月壬寅。按是月壬子朔,无壬寅。

矦景自出屯晋熈,《典略》:七月,景军次濡须,使梁仲宣知留府事」。按《典略》,「九月,景请梁妃主同宴」。《梁帝纪》:「十月乙未,景逼太宗幸西州」。不容七月已在濡须,今因南康王会理事见之。《太清纪》、《梁书》、《典略》,「晋熈」皆作「皖口」,今从《南史》。

王伟杀南康王会理。《典略》云:十二月癸未,建安矦贲等告会理」。《梁帝纪》:「十月壬寅,景害会理」。今从《太清纪》。

矦景杀武林矦谘。《太清纪》在会理死前,今从《南史》。二年正月,湘东王绎遣尹悦等将兵趣武昌。《典略》在去年十一月。今从《太清纪》。

张彪将赵棱、孙凤败走,《典略》:去年十一月,彪自围钱塘,与赵伯超战败于临平,死者八万馀人,走还剡。伯超兄子棱在彪军中谋杀彪,伪请与彪盟,引小刀披心出血自㰱。彪信之,亦取刀刺血报之。刀适至心,棱以手按之,刀斜入不深,彪顿絶,棱谓已死。出外告彪诸将云:「彪已死,当共求富贵」。彪左右韩武入视之,彪已苏,细声谓曰:「我尚活,可与乎?」武遂诛棱。彪复奉表于湘东王绎。今从《太清纪》。

二月,魏杨忠执邵陵王纶。《太清纪》云:宇文泰遣忠袭纶,诈称来相礼,接纶白服与相见,执而害之。今从《梁书》、《南史》。

齐遣曹文皎使于江陵,《典略》在正月丙午朔。今从《太清纪》。陈霸先擒李迁仕,斩之。《太清纪》在四月,云:迁仕追霸先于雩都县,连营相持百馀日。是月,广州刺史萧勃遣欧阳隗水步万馀人来援,隗与战,大破之,斩迁仕首,馀党悉降。霸先引军前进」。今从《陈书》。闰月,矦景发建康。《梁帝纪》:三月丁未,景发京师。《典略》云:闰三月丁未。按乙卯,徐文盛克武昌,不容丁未景已发建康,闰三月甲戌朔,无丁未,盖字误也。

四月壬戌,景衆济江。《梁帝纪》作「甲子」,今从《太清纪》。六月,景别将支化仁鎭鲁山。《梁帝纪》作「魏司徒张化仁」。按魏司徒安得为景守城!今从《典略》。

范希荣行江州事,典略云「江州刺史。今从《太清纪》。余孝顷遣兵救鄱阳,于庆走。长厯六月癸卯朔,太清纪一曰庆走,二曰擒任约,三曰景走。今从梁帝纪。

七月丁亥,矦景还至建康。《典略》作「六月壬戌,《太清纪》作七月二十日。今从《梁帝纪》。八月壬戌,豫章王栋即帝位。《典略》作「壬辰」,今从《太清纪》。

景杀南郡王大连于姑熟。《太清纪》云于九江。今从《梁书》。十月,宜丰矦循。《南史》作「修」,今从《梁书》。

丙辰,王僧辩等啓湘东王绎上尊号。《典略》作「乙邜」。今从《太清纪》。十一月戊寅,绎以安南矦方矩为中卫将军。《梁书》在八月辛亥。今从《太清纪》。

世祖承圣元年正月己卯,矦子鉴等帅兵至合肥。《典略》:二月庚子,子鉴等围合肥,克其罗城」。今从《太清纪》。

突厥子弟谓之「特勒」。「诸书」或作「特勤」,今从刘昫《旧唐书》及宋祁《新唐书》。三月,矦子鉴以鸼䑠千艘载战士。《典略》作「乌鹊舫千艘」。今从《梁书》。庚辰,王僧辩督诸军至张公洲,《典略》作「戊寅」,今从《太清纪》。陈霸先于石头西落星山筑栅。《陈书》云:横陇立栅。今从《典略》。己丑,僧辩等上表劝进。《梁帝纪》:戊子,王以贼平,告明堂、太社。己丑,僧辩等奉表。按表文云:「衆军以戊子緫集建康」,岂是日告㨗,即能达江陵乎!」盖僧辩等以己丑日发表劝进耳。

四月,僧辩啓陈霸先鎭京口。《陈纪》:髙祖应接郭元建还,僧辩啓髙祖鎭京口。按是时徐嗣徽为南徐州刺史,盖霸先但领兵戌京口耳,未为刺史也。

羊鲲叱海师向京口,《典略》曰:舟人李横文绐景向南徐州。今从《梁书》。溧阳公主亦预食焉。《典略》云:复烹溧阳公主。今从《南史》。五月,遣侍中丰城矦泰等谒山陵。《梁书》在四月,官为司空。《太清纪》在此月官太宰。今从《典略》。

九月,魏宇文泰遣西丰矦循还江陵。《典略》云:十月乙未朔,太祖谓循」云云。按《太清纪》,是月循至江陵,今从之。

十一月,李洪雅保空云城。典略作「空零城」,今从《梁书》。二年二月,突厥科罗立,号乙息记可汗。顔师古《隋书突厥传》云:弟逸可汗立。今从《周书》及《北史》。

三月,柔然又立邓叔子为可汗。《魏书》、《北史》《蠕蠕传》皆云立铁伐为可汗。《突厥传》皆云立邓叔子为可汗。盖部落分散,各有所立也。

俟斤立,号木杆可汗。《周书》作「木汗」,《隋书》作「俟斗木杆」。今从《北史》。魏宇文泰遣尉迟回伐蜀,《典略》在正月戊辰,今从《周纪》。陆纳遣吴藏等据车轮。《梁纪》云:二月丙子。按《长厯》二月无丙子,《梁纪》误。王僧辩至巴陵,《典略》云三月辛酉。按《长厯》,是月癸亥朔,无辛酉。《典略》误。宜丰矦循让都督于僧辩。《僧辩传》云:与陈霸先让都督。今从《典略》。四月丙申,僧辩军于车轮。《典略》作「甲子」,非也。今从《梁纪》。六月,湘州平。《梁纪》:乙酉,湘州平。按《长厯》是月无乙酉,《梁纪》误。七月辛未,苻升等斩公孙晃,降于王琳。《典略》作「丙戌」,今从《梁书》。九月,齐主遣邢景逺、步大汗萨将袭建康,《梁书》作「邪杲逺步六汗萨」。今从《北齐书》、《北史》。

三年正月,齐主破山胡,男子十三以上皆斩。《北史》作「十二以上」。今从《典略》。

宇文泰废魏王,立齐王廓。《国典》云:三月废帝,四月立恭帝。《北史》皆在正月,今从之。三月甲辰,以王僧辩为太尉。《典略》作「二月甲子」,今从《梁纪》。

五月,魏李迁哲徇地至巴州,牟安民降之。《典略》云:斩梁巴州刺史牟安平。今从《周书》、《北史》。

十一月甲寅,魏人百道攻城,《梁纪》作「辛卯」,误也。今从《典略》。帝焚《图》《书》十四万卷。《隋经籍志》云:焚七万卷,《南史》云十馀万卷。按王僧辩所《送建康书》已八万卷,并江陵旧书,岂止七万卷乎!今从《典略》。

胡人牵帝,使拜于谨。《典略》云:谨撝梁主令,西至龙泉庙,出武陵、河东二王子孙于狱,列于沙州,鎻械严酷,疮痍腐烂,引梁主使视之,谓曰:「此皆骨肉,忍虐如此,何以为君!」上无以应」。按武陵诸子先已饿死,河东子孙亦应不存。今不取。

十二月,于谨选百姓男子数万口为奴婢。《典略作「五十万」,今从《梁纪》、《南史》。

敬帝绍泰元年正月,梁王詧即帝位。《周书詧传》云:詧在位八载,保定二年薨。然则詧虽以甲戌年为魏所立,乙亥年乃即位改元也。

齐清河王岳进军临江,陆灋、和宋莅降之。《北史》「宋莅」作「宋茝」。今从《北齐纪》。又《北齐纪》云:「壬寅,岳度江克夏,首送灋和」。按《典略》,甲午,齐已召岳还,今从之。

甲午,齐召岳还,使慕容俨戍郢州。《梁纪》:四月,灋和降齐,使矦瑱讨之」。按齐主《与王僧辩书》云:「清河王岳今次汉口,与陆居士相会。然则灋和先已降齐也。今从《典略》。

五月,王僧辩遣使送质于贞阳矦渊明。《典略》:三月辛卯,遣廷尉张种等送质于邺」。按渊明五月始入建康,疑太早,恐非。

辛丑,渊明自采石济江。《梁纪》:七月辛丑,渊明济江,甲辰,入京师。《北齐纪》:「五月,萧明入建业」。按《典略》:「五月庚子,僧辩逆渊明。辛丑,济江,癸卯,至建康」。今从之。

九月丙午,渊明逊位。《梁书》:九月丙午,帝即皇帝位。十月己巳,大赦,改元」。按长厯丙午,九月二十九日。己巳,十月二十二日,岂有即位二十四日始改元大赦乎!盖丙午复梁王位,十月乃即帝位耳。《典略》:「丁未,废贞阳矦,出就邸」。今竝从《陈书》。

十月,韦载以郡应杜龛,《典略》作「韦载」,今从《梁》、《陈书》。王僧智据呉郡拒守。《南史》云:僧智犇任约。今从《典略》。陈霸先还建康。《梁书》:十一月庚寅,霸先还建康」。按庚寅,十一月十三日太晩。且庚寅以前,霸先已有在建康与齐相拒事迹。今从《陈书》。

十一月癸未,矦安都袭胡墅。《典略》作「己巳。按长厯是月戊寅朔,无己巳。今从《陈书》。太平元年正月,陈蒨斩杜龛,《梁书》:太平元年正月癸未,杜龛降,诏赐死。《陈书》:绍泰元年十二月,杜龛以城降。明年正月癸未,诛杜龛于吴兴,龛从弟北叟、司马沈孝敦并赐死。《典略》:魏恭帝二年十二月,蒨命刘澄等攻龛,大败之,龛乃降。明年正月丁亥,周铁虎送杜龛祠项王神,使力士拉于坐,龛从弟北叟、司马沈孝敦并赐死。今从《南史》。

王僧智弟僧愔俱犇齐,《梁书南史王僧辩传》:「僧辩既亡,僧智得就任约,约败走,僧智肥不能行,又遇害。僧智弟僧愔位谯州刺史,征萧勃,及闻兄死,引军还。时吴州刺史羊亮隷在僧愔下,与僧愔不平,密召矦瑱见禽。僧愔以名义责瑱,瑱乃委罪于将羊鲲,斩之,僧愔复得犇齐」。《陈书》、《南史矦瑱传》则云:「僧辩使其弟僧愔与瑱共讨萧勃。及陈武帝诛僧辩,僧愔阴欲图瑱而夺其军。瑱知之,尽收僧愔徒党。僧愔《犇齐典略》:「魏恭帝三年正月,初,僧愔与瑱共讨曲江矦勃,至是,吴州刺史羊亮说僧愔袭瑱,而翻以告瑱,瑱攻之,僧愔、犇齐。凡此诸说,莫知孰是。今约其梗槩言之。

四月,矦安都袭齐司马恭。《梁书》云:壬午,安都袭恭。按《长厯》,是月乙巳朔,无壬午。五月,齐人诈许退师。《典略》云:五月,齐主在东山饮酒,投杯赫怒,召魏收于前,立为制书,欲自将西讨长安,令上党王涣将兵伐梁,于是涣南侵」。按《梁》、《陈》、《北齐帝纪》及《涣传》皆无是事。今去之。矦安都擒齐,乞伏无劳。《南史》作「乞伏无芳」,今从《陈书》。

十一月,齐并省一百五十三郡。北史作「五十六郡」,今从齐书。十二月,齐筑长城。去嵗六月,已云筑长城,而地名长短不同,不知与此为一事为二事。《北齐书》、《北史皆然。今两存之。

陈纪上

髙祖永定元年二月,萧孜,勃之从子。《陈书》、《南史周文育传皆作「子」,今从梁书帝纪。

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典略作「南康州刺史」,今从梁书。十月,矦安都等大败。典略云:乙亥,安都败,陈书云是月败绩」。按髙祖以乙亥受禅,安都闻之而叹,岂同日乎!今从《陈书》。

二年二月,沈泰犇齐。《北齐帝纪》在八月,今从《陈帝纪》。三月,齐司马消难降周。《北齐帝纪》:四月,消难叛。今从《周书典略》。齐主自晋阳还邺。《北齐帝纪》:天保七年八月,帝如晋阳,不言其还。八年四月,帝在城东马射敇京师妇女,悉赴观,是在邺也。此月又言至自晋阳」。六月乙丑,帝自晋阳北巡,则又复在晋阳,必有差误,今不敢増损。

王琳奉梁永嘉王庄即帝位,《北齐帝纪》:十一月丁巳,琳遣使请立庄,仍以江州内属,令庄居之。十二月癸酉,诏庄为梁主,进居九派」。今从《陈书》及《典略》。然《陈书》、《典略》皆云立庄于郢州。按琳时在湓城,盖知居江州,后迁郢州耳。

十一月,齐主刺尉子辉、《北史》作「子耀」,今从《北齐书》、《典略》。齐常山王演因諌诤被殴挞。《北史孝昭纪》云:文宣赐帝,魏时宫人,醒而忘之,谓帝擅取,遂令刀环乱筑,因此致困。今从《北史王晞传》。

世祖天嘉元年二月,侍中袁泌、《北齐书》作「长史袁泌」。今从《陈书》。齐常山王演出归第。《北齐书孝昭纪》云:除太傅録、尚书朝政皆决于帝,月馀乃居藩邸。今从《杨愔传》。

可朱浑,天和道元之子,《典略》云道元弟。今从《北齐书》。武卫娥永乐叩刀仰视。《北齐书》作「领军刘桃枝」。今从《北史》。二年正月,合州刺史裴景徽、《北齐书》作「景晖」,今从《陈书》。三年正月,周遣杜杲送安成王顼南归。《典略》作「杜果」,今从《周书》。闰二月,改铸五铢钱。《隋志》在天嘉五年。今从《陈帝纪》。

九月丁亥,诏安成王顼代吴明彻攻周廸。陈书帝纪云:丁亥,迪请降,诏安成王顼督衆军以招纳之。今从南史迪传。

四年正月,齐、魏收除名。《北齐书帝纪》:正月乙亥,收为仆射,己卯,除名。相去五日,不容如此之速,恐误。今去其日。

九月,周杨荐使突厥复命。典略在保定二年。按王庆传云是嵗乃兴入并之役,故置于此。

临海王光大元年二月,安成王顼欲收韩子,髙毛喜止之。陈书文沈后传云:安成王既专沈太后忧闷,计无所出,乃密赂宦者蒋裕,令诱建安人张安国,使据郡反,冀因此以图髙宗。安国王觉,竝为髙宗所诛,时后左右近侍颇知其事,后恐连逮党与,并杀之。按后欲图髙宗,而令安国据建安反,理不相涉。且后若实有此谋,髙宗既立,后岂得自全!今删去。

到仲举、韩子髙赐死。陈书,子髙传死在光大元年八月。按《华皎传,子髙诛后,皎始谋叛帝。纪此年五月,皎已谋反。又慈训太后令,先言刘师知、子髙诛,后乃及余孝顷。《始兴王伯茂传》,师知等诛后,伯茂乃进号中卫。然则子髙传误也。

六月,齐封皇弟仁直为丹阳王。《北齐书》帝纪名统,今从《列传》。九月,周元定以步骑数千围郢州。《陈帝纪》云:步骑二万,盖夸诞之辞。今从《周帝纪》。

徐度执元定,尽俘其衆。《陈书》云:获万馀人,马四千匹。亦恐夸诞,今不取。

资治通鉴考异卷七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