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中之三·释丘·释山·释水

释丘第十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再成为陶丘,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鑯顶者。三成为昆崘丘。昆崘山三重,故以名云。

如椉者椉丘。形似车椉也。或云:椉谓稻田塍埒。如陼者陼丘。水中小洲为陼。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

方丘,胡丘。形四方。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绕环之。

上正,章丘。顶平。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当途,梧丘。途,道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途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

逦迤,沙丘。旁行连延。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於背上。

左泽,定丘。右陵,泰丘。宋有太丘社,亡[^1],见《史记》。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

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阳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春县。

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

望厓洒而高,岸。厓,水边。洒谓深也。视厓峻而水深者曰岸。

夷上洒下,不漘。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漘。不,发声。

隩,隈。今江东呼为浦隩。《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厓内为隩,外为隈。别厓表里之名。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重厓,岸。两厓累者为岸。岸上,浒。岸上地。

坟,大防。谓堤。

涘为厓。谓水边。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谷者,溦。通於谷。

厓岸

释山第十一

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山三袭,陟。袭亦重。再成,英。两山相重。一成,坯。《书》曰:「至于太伾。」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山小而高,岑。言岑崟。锐而高,峤。言鑯峻。卑而大,扈。扈,广貌。小而众,岿。小山丛罗。

小山岌大山,峘。岌谓高过。

属者,峄。言骆驿相连属。独者,蜀。蜀亦孤独。

上正,章。山上平。宛中,隆。山中央高。

山脊,冈。谓山长脊。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山顶,冢。山巅。崒者,厜㕒。谓山峰头巉岩。

山如堂者,密;形似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如防者,盛。防,堤。

峦,山嶞。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嶞山乔岳。」

重甗,隒。谓山形如累两甗。甗,甑,山状似之,因以名云。

左右有岸,厒。夹山有岸。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

山绝,陉。连山中断绝。

多小石,磝。多礓砾。多大石,礐。多盘石。

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皆见《诗》。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

山豄无所通,溪。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土戴石为砠。土山上有石者。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别山陵间水者之名。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释水第十二

泉一见一否为瀸。瀸,纔有貌。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山海经》曰:「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也。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传》曰「直出」,直犹正也。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从上溜下。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从旁出也。

湀辟,流川。通流。过辨,回川。旋流。

灉,反入。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河之有灉,犹江之有沱。

潬,沙出。今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潬,音但。

汧,出不流。水泉潜出,便自停成污池。

归异出同流,肥。《毛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

瀵,大出尾下。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冯翊合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所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底也。

水醮曰厬。谓水醮尽。

水自河出为灉,《书》曰:「灉沮会同。」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濄为洵,颍为沙,汝为濆。《诗》曰:「遵彼汝濆。」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

水决之泽为汧,水决入泽中者亦名为汧。决复入为汜。水出去复还。

河水清且灡漪,大波为澜,言涣澜。小波为沦,言藴沦。直波为径。言径涏[^2]。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此故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见。

浒,水厓。水边地。

水草交为湄。《诗》曰:「居河之湄。」

济有深涉,渭济渡之处。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谓褰裳也。以衣涉水为厉,衣谓禈。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繇,自也。

潜行为泳。水底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

泛泛杨舟,绋缡维之。绋,𦆽也。𦆽,索。缡,緌也。緌,系。

天子造舟,比船为桥。诸侯维舟,维连四船。大夫方舟,并两船。士特舟,单船。庶人乘泭。并木以渡。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

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皆见《诗》。

正绝流曰乱。直横渡也。《书》曰:「乱于河。」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3]。

水泉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人力所作。

水中

河出昆崘虚,色白。《山海经》曰:「河出昆崘西北隅。」虚,山下基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汩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公羊传》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

河曲

徒骇、今在成平县,义所未闻。太史、今所在未详。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覆鬴、水中可居,往往而有,状如覆釜。胡苏、东莞县今有胡苏亭,其义未详。简、水道简易。絜、水多约絜。钩盘、水曲如钩,流盘桓也。鬲津。水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

九河

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校勘记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