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上之三·释训·释亲

释训第三

明明、斤斤,察也。皆聦明鉴察。

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

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

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

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

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

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慎。

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步。

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

业业、翘翘,危也。皆悬危。惴惴、憢憢,惧也。皆危惧。

番番、矫矫,勇也。皆壮勇之貌。桓桓、烈烈,威也。皆严猛之貌。洸洸、赳赳,武也。皆果毅之貌。

蔼蔼、济济,止也。皆贤士盛多之容止。

悠悠、洋洋,思也。皆忧思。

蹶蹶、踖踖,敏也。皆便速敏捷。

薨薨、增增,众也。皆众夥之貌。

烝烝、遂遂,作也。皆物盛兴作之貌。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忯忯、惕惕,爱也。《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悦人,故言爱也。忯忯,未详。

偁偁、格格,举也。皆举持物。蓁蓁、孽孽,戴也。皆头戴物。

恹恹、媞媞,安也。皆好人安详之容。祁祁[1]、迟迟,徐也。`皆安徐。`

丕丕、简简,大也。皆多大。

存存、萌萌,在也。萌萌,未见所出。

懋懋、慔慔,勉也。皆自勉强。庸庸、慅慅,劳也。皆劬劳也。

赫赫、跃跃,迅也。皆盛疾之貌。

绰绰、爰爰,缓也。皆宽缓也。悠悠、偁偁、丕丕、简简、存存、懋懋、庸庸、绰绰,尽重语。

坎坎、墫墫,喜也。皆鼓舞欢喜。

瞿瞿、休休,俭也。皆良士节俭。

旭旭、蹻蹻,憍也。皆小人得志憍蹇之貌。

梦梦、訰訰,乱也。皆暗乱。

懪懪、邈邈,闷也。皆烦闷。

儚儚、洄洄,惛也。皆迷惛。

版版、荡荡,僻也。皆邪僻。

爞爞、炎炎,薰也。皆旱热薰炙人。

居居、究究,恶也。皆相憎恶。

仇仇、敖敖,傲也。皆傲慢贤者。

佌佌、琐琐,小也。皆才器细陋。

悄悄、惨惨,愠也。皆贤人愁恨。

痯痯、瘐瘐[2],病也。`皆贤人失志,怀忧病也。`

殷殷、惸惸、忉忉、慱慱,钦钦、京京、忡忡、惙惙、怲怲、弈弈,忧也。此皆作者歌事以咏心忧。

畇畇,田也。言垦辟也。畟畟,耜也。言严利。郝郝,耕也。言土解。绎绎,生也。言种调。穟穟,苗也。言茂好也。绵绵,穮也。言芸精。挃挃,获也。刈禾声。栗栗,众也。积聚致。溞溞,淅也。洮米声。烰烰,烝也。气出盛。

俅俅,服也。谓戴弁服。峨峨,祭也。谓执圭璋助祭。鍠鍠,乐也。钟鼓音。穰穰,福也。言饶多。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世世昌盛长无穷。顒顒卬卬,君之德也。道君人者之德望。

丁丁、嘤嘤,相切直也。丁丁,斫木声。嘤嘤,两鸟鸣。以喻朋友切磋相正。

蔼蔼、萋萋,臣尽力也。梧桐茂,贤士众,地极化,臣竭忠。噰噰、喈喈,民协服也。凤凰应德鸣相和,百姓怀附兴颂歌。

佻佻、契契,愈遐急也。赋役不均,小国困竭,贤人忧叹,远益急切。宴宴、粲粲,尼居息也。盛饰宴安,近处优闲。

哀哀、凄凄,懐报德也。悲苦征役,思所生也。

倏倏、嘒嘒,罹祸毒也。悼王道秽塞,羡蝉鸣自得,伤己失所遭䜛贼。

晏晏、旦旦,悔爽忒也。伤见絶弃,恨士失也。皋皋、琄琄,刺素食也。讥无功德,尸宠禄也。欢欢、愮愮,忧无告也。贤者忧惧,无所诉也。宪宪、泄泄,制法则也。佐兴虐政,设教令也。谑谑、謞謞,崇谗慝也。乐祸助虐,增谮恶也。

翕翕、訿訿,莫供职也。贤者陵替奸党炽,背公恤私旷职事。速速、蹙蹙,惟逑鞫也。陋人专禄国侵削,贤士永哀念穷迫。

抑抑,密也。威仪审谛。秩秩,清也。德音清泠。

甹夆,掣曳也。谓牵拖。

朔,北方也。谓幽朔。

不俟,不来也。不可待,是不复来。不遹,不迹也。言不循轨迹也。

不彻,不道也。彻亦道也。勿念,勿忘也。勿念,念也。

萱、谖,忘也。义见《伯兮》《考盘》诗。

每有,虽也。《诗》曰:「每有良朋。」辞之虽也。

饎,酒食也。犹今云饎馔,皆一语而兼通。

舞、号,雩也。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

暨,不及也。《公羊传》曰:「及我欲之,暨不得已。」「暨不得已」,是不得及。蠢,不逊也。蠢动为恶,不谦逊也。

如切如磋,道学也。骨象须切磋而为器,人须学问以成德。如琢如磨,自修也。玉石之被雕磨,犹人自修饰。瑟兮僩兮,恂栗也。恒战竦。赫兮烜兮,威仪也。貌光宣。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斐,文貌。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常思咏。

既微且尰,骭疡为微,肿足为尰。骭,脚胫。疡,疮。是刈是获,镬煮之也。煮葛为絺綌。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拇迹,大指处。张仲孝友,周宣王时贤臣。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再宿为信,重言之,故知四宿。

美女为媛。所以结好媛。美士为彦。人所彦咏。

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雍容都雅之貌。猗嗟名兮,目上为名。眉眼之闲。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言至微。

之子者,是子也。斥所咏。

徒御不惊,辇者也。步挽辇车。

袒裼,肉袒也。脱衣而见体。暴虎,徒搏也。空手执也。冯河,徒涉也。无舟楫。

籧篨,口柔也。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戚施,面柔也。戚施之疾不能仰。面柔之人常俯,似之,亦以名云。夸毗,体柔也。屈己卑身,以柔顺人也。

婆娑,舞也。舞者之容。

擗,拊心也。谓椎胸也。

矜、怜,抚掩之也。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

緎,羔裘之缝也。缝饰羔皮之名。

殿屎,呻也。呻吟之声。

帱谓之帐。今江东亦谓帐为帱。

侜张,诳也。《书》曰:「无或侜张为幻。」幻惑欺诳人者。谁昔,昔也。谁,发语辞。

不辰,不时也。辰亦时也。

凡曲者为罶。《毛诗传》曰:「罶,曲梁也。」凡以簿为鱼笱者名为罶。

鬼之为言归也。《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校勘记

释亲第四

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按《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聦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聿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是此例也。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加「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犹重也。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高者,言最在上。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而别,世统异故。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後生为叔父。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男子先生为兄,後生为弟。

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後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同姓之亲无服属。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从父而别。

子之子为孙。孙犹後也。孙之子为曾孙。曾犹重也。曾孙之子为玄孙。玄者,言亲属微昧也。玄孙之子为来孙。言有往来之亲。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後也。《汲冢竹书》曰:「不窋之晜孙[^1]。」晜孙之子为仍孙。仍亦重也。仍孙之子为云孙。言轻远如浮云。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晜,兄也。今江东人通言晜。

宗族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异姓,故言外。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母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谓我舅者,吾谓之甥,然则亦宜呼婿为甥,《孟子》曰「帝馆甥于二室」是。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四人体敌,故更相为甥。甥犹生也。今人相呼盖依此。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同出,谓俱已嫁。《诗》曰:「邢侯之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诗》曰:「谭公维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公羊传》曰:「盖舅出。」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左传》曰:「侄其从姑。」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後生为娣。同出,谓俱嫁事一夫。《公羊传》曰:「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娣者何?弟也。」此即其义也。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犹今言新妇是也。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今相呼先後,或云妯娌。

妻党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国语》曰:「吾闻之先姑。」谓夫之庶母为少姑。

夫之兄为兄公,今俗呼兄钟,语之转耳。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今谓之女妹是也。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婿相谓为亚。《诗》曰:「琐琐姻亚。」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古者皆谓婚姻为兄弟。

嫔,妇也。《书》曰:「嫔于虞。」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婚姻

校勘记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