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二程先生始以道学为天下倡,二先生少学於汝南周茂叔,其後学者翕然宗之。二先生死,其高弟门人,前有河南朱公掞、刘质夫、李端伯、京兆吕与叔、苏季明、上蔡谢显道、延平杨中立、建安游定夫、河东侯师圣。伊川门人,後有河南尹彦明、张思叔、东平马时中、福清王信伯、涪陵谯天授中立。彦明遭遇靖康、建炎、绍兴之间,致位通显。天授入朝於靖康而不合,绍兴中再召不起,後隐清神山中。建安胡康侯学《春秋》於伊川而不及见,以杨谢为师友,绍兴初,秦会之为亚相,引康侯侍经筵,一时善类,多聚於朝,俄为吕元直、朱藏一所逐,朱、吕罢,赵元镇相,彦明以布衣入觐,讲经生学士多召用焉。元镇罢,张德远独相,陈司谏公辅首上章,力排程氏之学,以为狂言怪语,淫说鄙论,镂榜下郡国切禁之,康侯疏言:「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颢,是入室而闭其户也。」其後会之再得政,复尚金陵,而洛学废矣。中立传郡人罗仲素,仲素传郡人李愿中,愿中传新安朱元晦。康侯传其子仁仲,仁仲传广汉张敬夫。乾道、淳熙间,二人相往来,复以道学为已任,学者号曰「晦庵先生」、「南轩先生」,东莱吕伯恭其同志也,南轩侍经筵不久而去,晦庵屡召不起,上贤之,久之,王丞相淮当国,不善晦翁,郑尚书丙始创为道学之目,王丞相又擢太府寺丞陈贾为监察御史,俾上疏言:「近日缙绅所谓道学者,大率假其名以济其伪,望明诏中外,痛革此习。每於除授听纳之际,考察其人,摈斥勿用。」晦翁遂得辞。又数年,周洪道为集贤相,四方学者稍立於朝,会晦翁除郎,以疾未拜,而林侍郎栗劾其欺慢,且诋道学之士,乃乱臣之首,宜加禁絶,林虽罢去,而士大夫讥贬道学之说迄不可解,甚至以朋党诋之,而邪正几不能辨。至绍熙末,赵子直当国,遂起晦翁侍经筵,而其学者益进矣。晦翁侍经筵数十日而去位,子直贬永州,何参政澹为中执法,复上击道学之章,刘枢院德秀在谏列,又申言之,於是始有伪学之禁矣。先是,光宗登极,刘德修为殿中侍御史,上疏极言,两议交攻之祸,诏下其章,而後五年,其伪学乃禁。
自禁伪学之後,刘侍郎珏以故御史免丧入见,上言:「前日之伪党,今又变而为逆党,且何䇿以消之?」於是自庆元至今,以伪学逆党得罪者凡五十有九人:宰执四人——赵汝愚右丞相
、留正少保观文殿大学士
、王兰观文殿学士知潭州
、周必大少傅观文殿大学士
;待制已上十三人——朱熹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徐谊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
、彭龟年吏部侍郎
、陈傅良中书舍人兼侍讲兼直学士院
、薛叔似权吏部侍郎兼枢密都户承㫖提举太史局
、章颖权兵部侍郎兼侍讲
、郑湜权刑部侍郎
、楼钥权吏部尚书
、林大中吏部侍郎
、黄由权礼部尚书
、黄黼权兵部侍郎
、何异权礼部侍郎
、孙逢吉权礼部侍郎
;余官三十一人——刘光祖起居郎兼侍读
、吕祖俭太府寺丞
、叶适太府卿领淮东财赋
、杨方秘书郎
、项安世秘书省校书郎
、沈有开起居郎
、曾三聘知郢州
、游仲鸿军器监主簿
、吴猎监察御史
、李祥国子博士
、杨简国子祭酒
、赵汝谠添监右臧差西库
、赵汝谈前淮西安抚司输官
、陈岘秘书省校书郎
、范仲黼著作郎兼权礼部郎官
、汪达国子司业
、孙元卿国子博士
、袁燮太学博士
、陈武国子正
、田澹宗正丞兼权工部郎官
、黄度右正言
、张体仁太府卿
、蔡幼学福建提举常平茶事
、黄灏浙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周南池州州学教谕
、吴柔胜新嘉兴府府学教谕
、李埴校书郎
、王厚之直显谟阁江西提㸃刑狱
、孟浩知湖州
、赵巩秘阁修撰知扬州
、白炎震新通判成都府
;武臣三人——皇甫斌池州都统制
、范仲仁知金州
、张致远江西兵马钤辖。已上并见於台谏章疏者
;士人八人——杨宏中、周端、胡道、林仲麟、蒋仲、徐范并太学生
、蔡元定、吕祖泰。庆元三年十二月丁酉,知绵州王沇朝辞,入见,请自今曾系伪学举荐、升改及举刑法廉吏自代者,并令省部籍记姓名,与闲慢差遣。事即行,黄子由为吏部侍郎,建言人主不当待天下以党,与不必置籍以示不广。沇,故资政殿学士王韶曾孙也。五年六月己丑,擢沇利州路转运判官,时子由权礼部尚书,未几,出帅蜀,张参政岩为殿中侍御史,奏子由阿附权臣,植立党与,遂降子由杂学士奉祠。
当党祸既作,隆慈与上欲消之,因降御笔:「今後给舍台论奏,不必更及旧事,务在平正,以副朕救偏建中之意」。时刘德秀为谏长,与察官张德修等上疏言:「自今旧奸宿恶,或滋长不悛,臣等不言,则误陛下之进用,言之,则碍今日之御札,若任其败坏朝事,复如前日而後进言,则徒有噬脐之悔,三者皆无一可。望宣下此章,播告中外,令旧奸知朝廷纪纲尚在,不致放肆侈张。」寻诏改「不必更及旧事」为「不必专及旧事」也。黄元章为殿中侍御史,独上言:「治道在黜其首恶,而任其贤。使才者不失其职,而不才者无所憾焉。故仁宗尝曰:『朕不欲留人过失於心中。』此圣皇之道也。至於前事有合理论列,事体有关国家利害者,臣不敢以不正对。」疏奏,元章竟徙他官。
孝宗淳熙中,始严监司臧否郡守之令,既申牧伯、部使者数人稽缓之训。时赵温叔守荆州,林黄中守潭,为上所礼,特下诏趣之,然行之十余年後,士大夫往往以人情厚薄为臧否,论者颇患其不公。庆元四年,十一月庚申,新知汉阳军蒋用之朝辞,上言稍论真伪,朝廷是之,明年,三月甲午,右正言陈自强复以为言,於是臧否遂罢。
庆元中,张君量守广西,请令监司、帅臣各於岁终,以所部县令分臧否上中下三等,合平而为七,次春上奏,颁之考功,考其政迹,果系臧之最者,取㫖升擢,而否之最者,亦加黜责,其他次第,斟酌施行,以为惩劝,从之,时二年六月己丑也。然自後未有举行之者,明年,君量入为台谏,以至枢庭,卒不能行其事,更不能行其说云。
国朝荐举之目,自京职官至令录,其来远矣。元佑初,司马公始奏设文武十科以举士,其後又有举将帅廉吏所知合旧升陟自代等科,凡十有一。绍熙元年,冬,又诏监司、帅守满秩造朝,陛对之际,许荐所部人才一二人,如无听阙,文武高下皆无所拘,其後三年间,在外被荐者八九百人,朝廷不能尽用,但令中书省籍记其姓名而已。四年,冬,言者谓:「今被荐者猥众,朝廷疑其私而不信,病其众而难从,其间纵有贤才,不免与侥幸者并弃,请条约之。」乃诏帅守监司自今毋得独员荐士。庆元元年,十一月,又诏诸司荐连衔以闻,明年,章德茂帅兴元,荐知利州阆中蒲叔献等三人政绩,有㫖与监司,及升擢差遣,胡紘为御史上言:「叔献等不闻有过人之才,而直以人情之厚,独衔举荐。」诏勿行。嘉泰二年,三月,右正言施康年又言:「近来士大夫,有持廉吏科目及荐章十余至庙堂,但得一学官者;又有挟三四荐而得院辖者,执政至无以却之,请自升改自代十科外,悉行罢去,如朝廷间有特㫖令内外举荐者,并具实迹以闻。」从之,自此举荐之滥少可革矣。元年七月察官邓友龙请觉察所荐非其人者,从之
祖宗时,执政子孙皆得任内外清望官,但不为台谏两省耳。自蔡京父子共政,秦熺继之,由是典制大坏,孝宗恶焉。淳熙八年,八月,始诏见任宰执台谏子孙,并与宫观岳庙,理为资考。庆元六年,閠二月,又诏许用前宰执举状为职司云。
绍兴初,陈去非在黄门,始申严奏谳不当之令,其後寖寛。庆元中,东南有因詈人欧死者,而行凶之人作何问奏裁,姚次韩愈为御史,上言:「如此是詈人之罪重於杀人。」三年,三月壬寅,诏自今有司奏谳死罪,不当者,论如律。
自绍兴初,令诸道守臣到官半年陈便民五事,既又命给舍看详其可行者以闻二十六年九月壬子
,其後寖废。淳熙末,复申行之九年十二月戊午
。庆元时,刘仲洪为谏长,复请专付检正都司考核,取其近情合理者以闻二年七月戊子
。三年,四月丙辰,复令给舍看详,以白执政,而检正左右司检详,拟行之,然今诸路守臣所上言其无甚可行特姑存故事而已。绍兴三年,二月甲寅,初有诏守臣到任半年,具便民或边防五事以闻,著为令。
庆元五年,十月,右谏议大夫陈自强勉之上紧要政事条目三十门 人文荐举
财用科举
军旅学校
风俗爵禄
蓄积教化
法禁命令
陈诤赏罚
狱讼任官
税赋守农田监司 奉天
边备宗礼制奉祖 祭祀
铨选任相
马政令任将
驭边人荒政
请令侍从两省讲读官,进故事日於前项政事条目内选择一事为题,先叙前代帝王施行得失,而证以祖宗故事,事体所宜,断以已意,候其进入,编为一书,如一旬而讲一事,则再加今日之事体,一岁之间便有三四十事,不过二年,朝廷之大政,讲究毕矣。疏奏,从之。已而学士高文虎炳如又以二十事上之,如前请。稽古考课
勤政选吏
威断救弊
恤刑宗庙
惠民宗室
久任兵制
文章奉亲
历法茶盐
钱帛常平
漕运义仓
赵子直秉政,引用所知,多自外径除馆学者,何自然为中执法,以其废坏寿皇成法,尝上疏言之元年六月己邜
。已而,有㫖除甲科及经擢用人外,须歴知县有政绩者,诸司荐举乃得除职,命下,自然复言:「若此用人也,有二弊:一则其人政事虽无可述而有势力,可宛转移书遍嘱,鼎力进奏;二则诸司之中茍有强有力者为之主张,则他司莫敢违拒,寒畯之士无繇可进。请诏诸司,取实有政绩者,连衔以闻,仍关御史台照会,若有不公,许本台觉察。」从之元年十一月庚戌
。自然虽有是言,然终不能革。嘉泰初,察院邓有龙复奏言:「自庆元三年至六年,在外被荐者,无虑千余人。其间或乏廉声而举充廉吏,或素昧平生而举充所知,或不能文而举可备著述,至於庙堂亦无以处之,愿诏中外臣僚,自今有人则可荐,无人亦可阙,倘所荐非人,当择其尤者而觉察以闻。」疏奏,从之元年七月丙戌
然亦未尝有觉察者。
孝宗淳熙中,常有诏守臣满任,以见管钱物交後政或次官,收讫,申户部置籍,代者限一月核实以闻,著为令九年正月乙亥
。时蜀人有为总计,及典方面者,坐过例馈送各数万缗,皆停官九年正月戊子三月乙未
。
故事:诸道守臣皆临遣。淳熙末,上以岭南、蜀道遥远,始诏川广知州军见居川广合阙到半年前奏事人及系见阙去处,并令诣本路转运司禀事,仰漕臣精加铨量人才,委堪任使,非昏缪老病之人,确实报明,申尚书省十年十月庚子
。然诸道罕尝举行。绍熙末,言者论:「漕司之权比制司之为轻,而责亦不若制司之重。权轻则不敢多有所废黜,责轻则不暇详於顾计,州县不治职,此之由。请一付之制司,权重则虽废黜之多而有所不惮,责重则顾计利害之深而不敢茍且,如此则昏老疾病之人,不得冒居,而州县无不治矣。」赵子直始为政,遂白行之五年十月辛邜
。其後行之数年,议者不以为当。嘉泰元年,五月十有一日并赴阙朝辞会知合州郭公燮等数人代者皆过满,帅臣刘仲洪因请於朝,仍复令制司铨量,免奏事焉。大抵川陜道远,守臣奏事者,多以为劳若。帅臣公心一意,而无请托喜怒予夺之私,则铨量为得。
嘉泰初,言者以官冗恩滥,请凡娶宗女授官者,仍旧法,终身止任一子乾道二年六月,集议,止任一子,九年改不作非泛
两府师相,不得以郊恩奏门客文学,归正官不许添差极边,初官不许求郡,大臣丁忧解官,遇覃恩,不许迁秩,著为令,从之元年八月己邜
。
自祖宗开基,首严赃吏之禁,重者辄弃市。真宗以後,稍从寛贷,然亦终身不用。建炎二年,春,高宗复诏,赃罪明白者,不许堂除及亲民差遣,犯枉法自盗罪至死者,籍其赀二月辛未
。四年,秋,诏自今犯赃免死者,杖脊流配八月戊子
,是冬,湖口令孙咸坐赃,黜隶连州,上谓辅臣曰:「祖宗时,赃吏有例杖於朝堂者,黜而特配者,尚为寛典。」十一月壬子
绍兴四年,秀州黄大本遂决刺焉。然高宗性仁厚,但行之数人而止。七年,秋,永嘉令李处廉贷死,籍其赀,自是为例九月丙戌
。二十六年,秋,处守邹栩犯赃当死,栩,邹忠公志完
子也,上见其狱,蹙额久之,曰:「既赃罪不可贷,乃编置吉州。」九月癸丑
隆兴二年,秋,统制官魏尚者,盗用所部军食,为钱三千缗,狱具,孝宗谕汤丞相曰:「故事,当直决。」汤相曰:「尚武人不足深责,愿陛下三令五申。」上勉从之九月己丑
,遂降诏禁止十月乙丑
。其後广西提刑石享义抵罪,始刺配焉。淳熙五年,上既申保任京官连坐之罚,十年夏,又诏:「自今自盗枉法赃罪至死者,籍其赀仍决配,不以秩位之高下,形势之轻重,朕将一概施行。」六月戊戌
遂命监司、帅臣岁举部内廉吏一二人,具实迹来上,令中书籍记,无则阙之,六月己未
然亦未尝有决刺者。庆元元年,倪正父为吏部侍郎,建言:「今之达官贵人赃以万计,监司台谏按法不过放罢,前之行遣,既不究实,後之辨雪遂得有辞,请自今以贪墨闻者,虽未欲送狱根勘,亦合差官究实惩治,庶几大赃治而小赃惩。」八月己丑
其後亦不克举行。嘉泰二年,冬,言者又论:「臣僚赃累钜万,且载章疏,投闲数月,便得祠禄,请自今皆须二年。」十一月庚午
虽有是言,然台谏所论,或得於风闻,朝廷察其诬,未尝不抆拭也,若究实惩治,则赃者无幸免,而枉者可以复直矣。旧以绢计赃者,千三百为一疋,後增至二千,绍兴三年,高宗以绢直高,特下诏增一千九月
。乾道六年复诏,权以四千为一疋三月甲戌
,迄今遂为定制。
渡江以来,员多阙少,中外久患之,绍兴末,寺监丞、簿、学官、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官始皆有待次者。乾道五年,秋,孝宗遂命「皆与添差一次,自今须见阙,乃得除」近岁以来,东南郡守,率皆待阙至五六年,蜀中亦三四年,由是朝士罕肯丐外,而势要之人,多攘阙者
淳熙十三年,诏:「自今存留州郡十五阙止差一政。」令中书籍记,以待执事官外补。庆元元年,又增为三十阙,非职事官补外,毋得陈乞。然庙堂牵於丐请,率多借用。嘉泰二年,夏,言者请以嘉兴府、处、台、衢、严、信、池、袁、抚、江、潮、漳、泰、温、徽州十五阙,令中书再行注籍,专待职事官请外,如有经营留阙之人,令给舍缴驳,台谏论奏,从之四月辛邜
。今监司、帅臣亦有待阙者,今年辛焕炳知䕫州待除,何侍郎异阙而侍左选人用六年阙,侍右,小使臣用五年半阙云小使臣初用五年二月戊申吏部请用季阙庆元六年閠六月半阙许之
顷秦丞相既和议,始有私史之禁,时李光尝以此重得罪。秦相死,遂弛语言律,近岁私史益多,郡国皆锓本,人竞传之。嘉泰二年,春,言者因奏禁私史,且请取李文简《续通鉴长编》、王季平《东都事略》、熊子复《九朝通略》、李柄《丁未录》及诸家传等书,下史官考订,或有禆於公议,乞即存留,不许刊行,其余悉皆禁絶,违者坐之。二月甲午
文简所著《长编》,凡九百余卷,孝宗甚重之。季平、子复皆尝上其书,除职迁官,仍付史馆。柄以父任监行在都盐仓,乾道八年,夏,上其所编《丁未录》二百卷,自治平四年至靖康元年,诏特改京官六月戊戌
,付国史院,然纪载无法,学者弗称焉,其秋,商人载十六车私书,持子复《中兴小历》、《九朝通略》等书,欲渡淮,盱眙军以闻,遂命诸道帅宪司察郡邑书坊所鬻书,凡事干国体者,悉令毁弃七月戊申
。《中兴小历》者,自建炎初而至绍兴之季,书虽已成久,未尝进御,然其书往往疏略多抵牾,非古良史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