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儒家类
共四十四部,计三百二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三百三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晏婴撰,原释,晏子八篇今亡,此书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旧唐志、唐志并七卷,今本八卷。〕
曾子二卷
〔侗按:即从大戴礼中录出别行者,原本一卷,宋汪晫所编。〕
孟子十四卷,原释,赵岐注。观天一阁钞本。
孟子七卷,原释,陆善经注,善经唐人,以轲书初为七篇,因删去赵岐章旨与其注之繁重者,复为七篇云,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孟子题辞正义云,皇朝崇文总目,孟子独存赵岐注十四卷,唐陆善经注孟子七卷,凡二家,二十一卷。〕
续孟子二卷,原释,林慎思撰,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云,唐咸通中林谨思撰,又林永伸蒙子家传云,欧阳文忠公上崇文总目,卷续孟子二卷,程钜夫续孟子叙云,续孟子二卷,其书列于唐艺文志,宋崇文目同。〕
荀子二十卷,荀况撰,杨倞注。
荀卿子十二卷
〔侗按:唐以前著录家惟汉志孙卿子三十二篇,馀并作十二卷,至杨倞为注,始分为二十卷,则此书乃原本也,应列于前。〕
鲁仲连子五卷
〔侗按:汉志、十四篇。〕
贾子十九卷,原释,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见文考献通。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唐志贾谊新书十卷,崇文目、九卷,书录解题、十一卷,今本新书十卷,陈诗庭云,隋志亦作十卷,原释云,隋唐皆九卷,误矣。〕
太元经十卷,扬雄撰,蔡文邵注。
〔侗按:通志校雠略云,太元经以讳故,崇文改为太真,困学纪闻杂识类亦云崇文总目,谓太元经曰太真经,旧本作太元,盖后人窜改,今仍之。〕
法言十三卷,扬雄撰,原释,李轨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陈志、通志略并十五卷,唐志、三卷。〕
法言十三卷,原释,柳宗元注。见天一阁钞本。
说苑五卷,原释,汉刘向撰,向、成帝时典秘书,采传记百家之言,撰其正辞美义可为劝戒者,以类相从,为说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见文献通考南丰文集,书录解题并引末句。
〔侗按:读书志云,曾子固校书,自谓得十五篇于士大夫家,与崇文旧书五卷合为二十篇而叙之,汉艺文志考证云,崇文总目存者五篇,曾巩复得十五篇,与旧为二十篇,诸仁煦曰,书唐志又作三十卷。〕
续说苑十卷,原释,唐刘贶撰,以刘向著说苑二十篇,时汉史未行,故汉事颇阙,贶因采其所遗亡凡十篇云。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刘餗撰。〕
新序十卷,原释,汉刘向撰,成帝时典校秘书,因采载战国秦汉间事,为三十卷上之,其二十卷今亡。见献通文考。
〔侗按:通志略、一十卷。〕
盐铁论十卷,桓宽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潜夫论十卷,玉符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中论六卷,徐斡撰,原释,不知何人合之。郡斋读书志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读书志、二卷,引此作七卷,书录解题、二卷,宋志十卷,今本二卷。〕
中说十卷,王通撰,原释十卷,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子明。明玉海艺文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十卷,与读书志、书录解题同,考原释中分十门,当是每门一卷耳,旧本讹作六卷,今校改,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并五卷。〕
帝范一卷,唐太宗撰,原释,述修身治国之要言。见玉海圣文类。
〔侗按:玉海艺文类、官制类两引崇文目并同,旧唐志、唐志并四卷,贾行注,此本盖无注者,今本亦四卷。〕
青宫要记十卷,唐武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艺文类、官制类两引崇文目并同,旧唐志、要记作记要,三十卷,唐志作纪要,卷亦同,臣轨二卷,唐武后撰。〕
修身要览十卷,唐章怀太子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唐志、要览作要录,宋志别有李贤修书要览,即此书而重出也。〕
百行章一卷,杜正伦撰。
君臣政理论三卷,杨相如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圣典三卷,杨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伸蒙子三卷,林慎思撰。
〔侗按:林元复伸蒙子跋云,先伸蒙之书,一志于唐艺文,再纪于皇朝崇文总目,刘希仁后叙云,伸蒙子虽见于唐艺文志及本朝崇文总目,而犹未广其传。〕
康教论一卷,邱光庭撰。
贞礼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元子二十卷,元结撰。
〔侗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十卷。〕
理源二卷,牛希齐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希齐作希济。〕
皇王大政论一卷,李琪撰。
〔侗按:宋志、十卷。〕
鲰子一卷,赵邻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前朝君臣正论二十五卷,赵莹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上二字。〕
资理论三卷,朱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说十卷,刁衎撰。
素履子一卷,张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张弧撰。〕
里训十卷,张涉撰。
东莞子十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儒门诫节忠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中庸论一卷,赵澡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商子新书三卷,商子逸撰。
〔侗按:宋志作商孝逸。〕
李子正辞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辞作正辨,不著撰人名。〕
尹子五卷,宋志、不著撰人名。
原叙,仲尼之业,垂之六经,其道闳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微是无以为法,故自孟轲、扬雄、荀况侗按,一本作卿。
之徒,又驾其说,扶而大侗按,一本作本。
之,历世诸子,转相祖述,自名一家,异端其言,或破碎于大道,然计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侗按,一本作子。
不有殊焉。见欧阳文忠公集,及玉海艺文类。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四。〕
道家类
共三十五部,计一百七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一百六十八卷。〕
鬻子一卷,鬻熊撰,原释,艺文志二十六篇,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巽岩李氏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汉志、二十二篇。〕
老子道德经二卷,李耳撰,原释,河上公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道德经二卷,原释,不著姓氏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一卷,原释,王弼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二卷,陈诗庭云,唐志作王弼注,新记元言道德。〕
道德经二卷,原释,唐明皇注。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疏六卷,唐元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志、作老子疏,宋志、作道德音疏。〕
道德经传四卷,原释,唐陆希声撰,传疏道德二经义。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作陆氏撰,不著名。〕
道德经疏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郑思远、唐睿宗、明皇诸家注,叙其自疏。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有赵至坚道德经疏三卷,疑即是书。〕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成元英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原释,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义下有疏字。〕
道德经谱二卷,原释,道士扶少明撰,不详何代人,以道德经章句略为义训,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疏义节解上下各二卷,原释,伪蜀乔讽撰,讽仕蜀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掇其要,附以己意解释之,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上下二字。〕
道德经小解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德经义,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列制寇撰,张湛注。
〔侗按:汉志、御寇作圄寇。〕
又子十一卷,原释,徐灵府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史记货殖传集解云,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名研,駰按范子曰,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林云,姓辛,名文子,未知孰是,汉志九篇,诸家书目及今道藏本并十二卷,书录解题、通考并作默希子注,即灵府自号也。〕
文子十二卷,原释,李暹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作文子训注,宋志作子暹训文子注,旧本暹讹作进,今校改。〕
亢仓子三卷,王士元补亡,原释,凡九篇。书录解题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唐志、读书志、通考并二卷,今本一卷。〕
庄子十卷,庄周撰,郭象注。
补注庄子十卷,张昭撰。
南华真经篇目义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义字。〕
鶡冠子三卷,原释,今书十五篇,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鶡冠子者。见文献通考。
〔侗按:鶡冠子,佚其名氏,汉志、一篇,通考、八卷。〕
集注阴符经一卷,唐志、不著撰人,原释,自太公而下,注传尤多,今集诸家之说合为一书,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淳风、李筌、李合、李鉴、李锐、杨晟凡十一家,自淳风以下皆唐人,又有传曰者,不详何代人,太公之书,世远不传,张良本传不云著书,二说疑后人假托云,又有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阴符经一卷,黄帝撰。
阴符机一卷,原释,唐李靖撰,以为阴符者,应机制变之书,破演其说为阴符机,又有势滋及论合三篇,见文献通考。
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侗按:唐张果得是书于道藏,不详作者,宋志、蔡望撰。〕
骊山母传阴符元气一卷,李筌撰。
〔侗按:通志略、元气作妙义。〕
阴符经要义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阴符经正义一卷,原释,唐韦洪撰,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义作疏诀。〕
黄帝阴符经辨命论一卷,原释,唐张果传,或曰果于道藏得此传,不详何代人所作,因编次而正之,今别为古字,盖当时道书所得之本也,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考、辨命作辨合,引此释与前太无传共之,考二书皆张果所得,不知原本究隶何书,今附于此,下小解、原释、通考引,亦与前要义共之。〕
阴符经小解一卷,原释,元解先生撰,不详何代人,见文献通考。
阙。见汪氏钞本。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阴符天机经一卷,原释,唐李筌撰,自号少室山达观子,筌好神仙,尝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石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虽略钞记,而未晓其义,后入秦骊山,逢老母传授,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钞本一阁。
〔侗按:通考作阴符元机,宋志无阴符二字,不著撰人。〕
抱朴子内外篇二十卷,葛洪撰。
〔侗按:后杂家类,别有外篇五十卷,考内篇言神仙黄白变化之事,故列道家,外篇驳难通释,故列杂家,隋志之例如此,此有外字疑衍,然遂初堂亦合内外篇为一书,盖当时已有并合之本矣,陈诗庭云,隋志内篇二十一卷,旧唐志、宋志与此卷数并同,无外字,唐志、内篇十卷。〕
孙子十卷,孙绰撰。
〔侗按:隋志、旧唐志、唐志并十二卷。〕
无能子三卷
〔侗按:读书后志云,无能子三卷,不著撰人,总目录之于道家,通志略云,唐光启中隐者,不著名氏,阴符九经元谭二卷,元解先生撰。〕
〔侗按:通志略无九字。〕
原叙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术,不可易也,至或不究其本,弃夫侗按,一本作去。
仁义而归之自然,以因循为用,则儒者病之。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五。〕
法家类
共六部,六十五卷
管子十八卷,管夷吾撰,原释,刘向录校。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隋志、十九卷,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及今本并二十四卷。〕
管子十九卷,原释,唐国子博士尹知章注,按吴克书目凡三十卷,今存十九卷自列势解篇而下十一卷亡。见文献通考。
管氏指略二卷,原释,唐杜佑撰,采管氏章句之要为十篇。见文献通考。
商子五卷,商鞅撰。
〔侗按:汉志、商君二十九篇,隋志、唐志、通志略亦作商君书。〕
慎子一卷,慎到撰,原释,三十七篇。见直斋书录解题。
〔侗按:隋志、旧唐志、唐志并十卷。〕
韩子二十卷,韩非撰。
〔侗按:汉志五十五卷。〕
原叙法家者流,以法绳天下,使一本于其术,商君申韩之徒,乃推而大之,挟其说以干世主,收取功名,至其尊君抑臣,辨职分,辅补制,于王治不为无益,然或狃细苛,持深刻,侗按,一本作刻深。
不可不察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名家类
共五部,计一十卷。
尹文子二卷
〔侗按:唐志、宋志并一卷,读书志、书录解题并三卷。〕
邓析子一卷,原释,邓析子,战国时人,汉志、二篇,初析著书四篇,刘歆有目一篇,凡五,歆复校为二篇。见献通文考。
〔侗按:诸家书目并二卷。〕
公孙龙子一卷
〔侗按:汉志、十四卷,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三卷。〕
人物志三卷,刘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广人物志三卷,杜周士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一卷,书录解题、通考并十卷,宋志、二卷。〕
原叙,名家者流,所以辨核名实,流别等威,使上下之分不相逾也,仲尼有云,必也正名乎,言为政之大本,不可不正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墨家类
共二部,计十六卷。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
〔侗按:读书志、五十卷,书录解题、三卷。〕
董子一卷,董无心撰。
〔侗按:旧唐志、二卷。〕
原叙,墨家者流,其言贵俭,兼爱,尊贤,右鬼,非命,上同,此墨家之所行也,孟子之时,墨与杨其道塞路,轲以墨子之术俭而难遵,兼爱而不知亲疏,故辞而辟之,然其强本啬用之说,有足取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纵横家类
一部三卷
鬼谷子三卷,鬼谷先生撰。
〔侗按:书录解题云,隋志有皇甫谧、乐壹二家,今本称陶宏景注,考通志略作乐台撰,误也,今隋志乐台作乐一,则台字亦误,诸仁煦曰,唐志又有尹知章注三卷。〕
原叙,春秋之际,王政不明,而诸侯交乱,谈说之士出于其间,各挟其术以干时君,而因时适变,当权事而制宜,有足取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杂家类
共三十九部,计四百二十二卷。
〔侗按:今核计实四百二十卷。〕
吕氏春秋三十六卷,吕不韦撰,高诱注。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二十六卷。〕
孔丛子三卷
新语二卷,陆贾撰。
淮南子二十一卷,原释,许慎注。见天一阁钞本。
淮南子二十一卷,原释,高诱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唐志作淮南子注解,宋志、十三卷。〕
仲长子昌言二卷,原释,汉仲长统撰,按本传,统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著论名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馀万言,隋唐书目十卷,今所存十五篇,分为二卷,馀皆亡。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隋志十二卷。〕
论衡三十卷,王充撰。
〔侗按:隋志、二十九卷。〕
傅子五卷,原释,晋傅休奕撰,集经史治国之说,评断得失,各为区例,本传载内外中篇凡四篇,亡录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陈诗庭云,旧唐志唐志、尚存一百二十卷,今本十二篇,又佚十一篇。〕
抱朴子外篇二十卷,葛洪撰。
〔侗按:隋志、通志略并三十卷,旧唐志及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并五十卷,读书志、通考并十卷,古今注三卷,崔豹撰。〕
〔侗按:旧唐志五卷,唐志一卷。〕
续古今注三卷,周蒙撰。
〔侗按:玉海云,周蒙续古今注三卷,崇文目有之。〕
古今善言二十卷,范泰撰。
〔侗按:宋志、三十卷。〕
金楼子十卷,梁湘东王绎撰。
〔侗按:隋志、二十卷,今本六卷,元帝为湘东王时,自号金楼子,是书成于其时,故以命名,诸家书目竟题为元帝撰,失其实矣,宋志题湘东王绎,是也,今从之。〕
子钞三十卷,庾仲容撰。
〔侗按:旧唐志、唐志仲容、并作子容,又有沈约一书,卷同。〕
竟林三卷,马总撰。
〔侗按:唐志一卷,今本五卷。〕
刘子三卷
侗扫,旧唐志、唐志并十卷,刘勰撰,书录解题、五卷,刘画撰,读书附志云,刘画之书,或云刘勰所撰,或曰刘歆之制,或谓刘孝标之作,袁孝政为叙之际,已不能明辨之矣。
理道集十卷,李文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理作治,疑本作治道,唐人避高宗讳改尔。〕
帝王略论五卷,虞世南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理道要诀十卷,杜佑撰。
十代兴亡论十卷,朱敬则撰。
古今精义十五卷,薛洪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致理书十卷,朱朴撰。
致书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条疑有脱字,唐志有郭昭度治书十卷,与致理书并列,或即是与。〕
牧宰政术二卷,萧佚撰。
检志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两回书二卷,原释,唐罗隐撰,采孔老之书,著为内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
会其旨而同元。见文献通考。
〔侗按:书录解题作祝融子两同书二卷云,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唐吴筠撰,唐书艺文志同。又按:崇文总目以为罗隐撰,未详,侗考吴筠所撰,唐志作一卷,与后小说类上所录卷数正同,是别为一书,陈氏盖未深考耳,陕西通志云,两同书一卷,唐宋艺文志皆称筠撰,惟崇文总目云,罗隐撰,亦误合二书为一。〕
治乱集三卷,苏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苏源明。〕
子书要略一卷,卢藏用撰。
〔侗按:宋志、三卷。〕
法语二十卷,刘鄂撰。
古今语要十二卷
格言五卷,韩熙载撰。
〔侗按:宋志、此书两见,卷并同。〕
帝道书十卷,高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公侯政术十卷,原释,鲁人初撰,盖鲁人名,初不著其姓氏,未详何代人,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政讹作正,今校改,宋志作鲁大公撰。〕
帝王旨要一卷,崔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旨作指,三卷。〕
五书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正训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按唐志有正训二十卷,辛德源撰,而此题云陆机撰,又止十卷,据隋以前书录皆无陆机正训之目,晋史机传亦不言尝有此书,而德源所著,今世已亡,疑是其遗书,见文献通考。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亦作陆机撰。〕
历代纪要五十卷,原释,开宝五年四月癸卯,参知政事刘熙古进五十卷,诏褒之,见玉海艺文类。
阙。见天一阁钞本。
导言略三卷
正性论一卷,李直方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题作正性论一书,疑字之误,今据宋志校改。〕
原叙,杂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贯穿众说,无所不通,然亦有补于治理,不可废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农家类
共八部,计二十四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十卷,贾思勰撰,原释,记民俗岁时治生种莳之事,凡九十二篇。见玉海食货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唐书、齐民作齐人,避太宗讳也,下书同。〕
兆人本业三卷,唐武后撰。
〔侗按:旧唐志、通志略并作兆民。〕
山居要术三卷,王旼撰。
大农孝经一卷,原释,贾道元撰,道元开宝中人。见玉海食货类。
〔侗按:玉海艺文类、食货类两引崇文目并同。〕
农家切要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农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淮南王蚕经三卷,刘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艺文类、祥瑞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宋志作养蚕经一卷。〕
孙氏蚕书二卷,孙光宪撰。
〔侗按:玉海艺文类、祥瑞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宋志、三卷。〕
原叙,农家者流,衣食之本原也,四民之业,其次曰农稷播百谷,勤劳天下,功炳后世,著见书史,侗按,一本作史书。
孟子聘列国,陈王道,未始不究耕桑之劝,汉兴劭农勉人为之著令,今集其树艺之说,庶取法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六。〕
小说类上
共七十一部,计二百九十九卷。
〔侗按:今核计实七十部,二百八十七卷。〕
世说十卷,宋临川王义庆撰。
〔侗按:玉海云,世说新语八卷,崇文目十卷,读书志云,唐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十卷,而崇文总目止载十卷,当是孝标续义庆本八卷,通成十卷耳。〕
小说十卷,殷芸撰。
〔侗按:书录解题引邯郸书目云,或题刘餗,非也,又云,或称商芸者,宣庙未祧时避讳也,考读书志作刘餗撰,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又有刘义庆撰,亦十卷。〕
〔又按:经部有殷价丧礼极义通考引原释亦作商价,陈诗庭云,宋时殷字多避作商,故改殷城县曰商城,溵水曰商水。〕
辨疑志三卷,陆长源撰。
〔侗按:宋志作疑辨志。〕
两同书一卷,吴筠撰。
乾月巽子三卷,温庭筠撰。
〔侗按:旧本月巽讹作巽,今据诸家书目校改,通志略、遂初堂书目并一卷。〕
演义十卷,苏鹗撰。
〔侗按:今本二卷。〕
刊误二卷,李涪撰。
〔侗按:通志略作李滂撰,一卷,非是,通考作刊语,亦误。〕
炙谷杂录五卷,王睿撰。
〔侗按:唐志、读书志、通志略并作炙谷子杂录注解,通考作炙谷子语录注解,宋志作炙谷子杂录,书录解题、玉海并作炙谷子。〕
忠烈图一卷,徐温客撰。
〔侗按:宋志、徐氏撰,不著名。〕
唐说纂四卷
〔侗按:通志略无唐子,李繁撰,宋志不著撰人。〕
五经评刊六卷,周明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刍荛论三卷
〔侗按:旧唐志,钟会撰,五卷,宋志、刘严撰,卷与此同,考会书,通志略亦作刍荛语论,疑非此。〕
续论衡三十卷,边谊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崇文目有续论衡二十卷,当考,宋志亦作二十卷,疑三字误也。〕
通论五卷,刘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书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何亮撰,又有皇甫选注何氏本书三卷。〕
杂记六卷
三教论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颜氏家训七卷,颜之推撰。
〔侗按:今本二卷。〕
家范一卷,狄仁杰撰。
开元御集戒子书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六诫一卷,姚元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姚元崇六诫一卷,崇文目同,宋志作姚崇。〕
卢公家范一卷,卢杰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家字,今校增,通志略、不著撰人。〕
诫子拮遗四卷,李恕撰。
〔侗按:宋志作李恕己,又有柳玢撰十卷。〕
家学要录二卷,柳珵撰。
先贤诫子书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家诫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二卷,不著撰人,又四卷同。〕
诫文书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文字疑女字传写之讹,宋志有李大夫诫女书一卷,即此矣。〕
正顺孝经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孝感义闻录三卷,曹希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家诫一卷,黄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谈薮八卷,杨松玠撰。
〔侗按:宋志二卷,上有八代二字。〕
中枢龟鉴一卷,苏环撰。
〔侗按:唐志作苏怀。〕
酉阳杂俎三十卷,段成式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是书本二十卷,续集十卷,诸家书目及今本并同,此作三十卷,殆合正续为一。〕
卢陵官下记二卷,段成式撰。
摭言十五卷,王定保撰。
卢言杂说一卷
〔侗按:旧本作一段,非此书之例,今据唐志校改卷字。〕
云溪友议三卷,范摅撰。
〔侗按:书录解题、十二卷,宋志、十一卷。〕
剧谈录二卷,康軿撰。
〔侗按:唐志、通志略、读书志、通考并三卷,康軿或作唐骈,误也。〕
幽闲鼓吹一卷,张固撰。
〔侗按:旧本闲讹作雅,今校改。〕
戎幕闲谈一卷,韦绚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六卷。〕
资暇录三卷,李匡乂撰。
〔侗按:唐志、读书志无录字,通考录作集,又重出一部无集字,今本亦作资暇集。〕
玉溪编事三卷,金利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耳目记二卷,刘氏名失
撰。
〔侗按:通考、一卷,书录解题、无名氏撰。〕
郑氏谈绮一卷,郑馀庆撰。
〔侗按:通志略、不著名。〕
释常谈一卷
〔侗按:宋志、三卷,注不知作者,通志略亦不著撰人。〕
初举子一卷,卢光启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三卷。〕
野人闲话五卷,景焕撰。
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张齐贤撰。
〔侗按:通考、十卷。〕
事始三卷
〔侗按:旧唐书、读书志并作刘孝孙撰,唐志、刘孝孙、房德懋同撰,遂初堂书目有刘存、刘冯二书,书录解题、宋志并刘存撰,今本一卷,不著名氏。〕
续事始五卷,原释,冯鉴。见天一阁钞本。
燕丹子三卷,燕太子丹撰。
〔侗按:旧本丹讹作山,今校改,唐志、一卷。〕
博物志十卷,张华撰。
猗犴子一卷,元结撰。
〔侗按:通考猗犴作琦玗,新唐书纠缪云,艺文志有猗犴子,今按元结传云,入琦玗洞,始称琦玗子,字皆从玉,此乃从犬,未知孰是。〕
平泉山居草木记一卷,李德裕撰。
〔侗按:通考无山居二字。〕
通微子十物志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微子,诸家书目并佚其名氏。〕
化书六卷,谭峭撰。
〔侗按:今本亦题峭撰,宋齐邱攘为己作,故通志略诸书并题齐邱撰,误也。〕
感应类从谱一卷,狐刚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感应经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宋志有东方朔、李淳风二书,未知孰是。
灵图感应歌一卷,狐刚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造化权舆六卷,赵自勔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造化作迎化,传写误也。〕
前定录一卷,钟辂撰。
定命录二卷,吕道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赵自勤撰。〕
报应录三卷,王谷撰。
〔侗按:宋志作王谷撰,注云一作谷。〕
广前定录七卷,冯鉴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儆诫录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奇应录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夏侯六珏撰,宋志、作夏大珏。注云一作侯太珏。
续前定录一卷,钟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续作广,卷同。〕
科名定分录七卷,张君房撰。
〔侗按:宋志、定分作分定。〕
续定命录一卷,温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缺续字,今据唐志、宋志校补。〕
〔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七。〕
小说类下
共八十一部,计二百八十九卷。
〔侗按:今核实七十九部,二百九十卷。〕
神异经二卷,东方朔撰,张华注。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史部地理类先有此书,重出也。〕
述异记二卷,任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祖冲之撰。〕
续齐谐记三卷,吴均撰。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一卷。〕
还冤志三卷,颜之推撰。
〔侗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上有北齐二字,二卷。〕
元怪录十卷,牛僧孺撰。
续元怪录十卷,李复言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宋志并五卷,今本四卷。〕
宣室志十卷,张读撰。
岭表录异三卷,刘恂撰。
〔侗按:宋志岭表作岭外,刘昶撰,通考、录异作异录,通志略、一卷。〕
潇湘录十卷,柳祥撰。
异闻集十卷,陈翰撰。
洽闻集一卷,原释,郑遂。见玉海艺文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集作记,考诸家书目亦并作洽闻记,疑集字误也,通考三卷,宋志二卷,读书后志亦作三卷,郑常撰。〕
集异记三卷,薛用弱撰。
〔侗按:宋志及今本并一卷。〕
纪米耳
十卷,牛肃撰。
异物志三卷,沈如筠撰。
岭南异物志一卷,孟管撰。
穷神秘苑十卷,焦璐撰。
〔侗按:通志略作焦潞。〕
穷神记十卷,宋志、不著撰人。
通幽记三卷,陈劭撰。
〔侗按:宋志作陈劭,注云一作召,四库馆新定本谨按永乐大典云,新唐书陈劭通幽记一卷,宋志作三卷,崇文总目阙。〕
独异志十卷,李元撰。
〔侗按:唐志作李孝元,宋志作李亢。〕
续卓异志一卷,裴紫芝撰。
〔侗按:诸家书目志并作记。〕
传奇三卷,裴鉶撰。
〔侗按:书录解题六卷。〕
大唐奇事记十卷,李隐撰。
〔侗按:旧本脱事字,今据唐志,通志略校增。〕
纂异记一卷,李政撰。
〔侗按:宋志作李攻,注云一作政。〕
周子良冥通录三卷
〔侗按:宋志录作记,四卷,通志略、不著撰人,云纪梁隐士周子良与刘仙感应事。〕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原释,唐人恶欧阳询者为之。见郡斋读书后志。
〔侗按:询状貌不扬,长孙无忌尝嘲之云,谁令麟阁上画此一獮猴,好事者逐造白猿之说,以为欧阳纥妻为猿所窃,后生子、询恶之者,因为此书,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宋志上有集字。〕
贯怪图二卷
通籍录异二十卷,刘振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籍讹作集,今校改。〕
湖湘神仙显异二卷,曹衍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无神仙二字,通志略显异作类异,三卷。〕
闻奇录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考一卷。〕
博异志三卷
〔侗按:书录解题、读书志、通考及今本并一卷,不著撰人,宋志、谷神子纂,注云不知姓。〕
搜神总记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或题干宝撰,非也。见玉海艺文类,天一阁钞本有首句。
录异记十卷,杜光庭撰。
异僧记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吴淑撰。〕
离魂记一卷,陈元佑撰。
妖怪录五卷,皮光业撰。
冥洪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宋志、二卷。〕
稽神录十卷,徐铉撰。
〔侗按:书录解题,十一卷,今本、六卷。〕
广唐卓异记三卷,乐史撰,原释雍熙三年正月上。见玉海艺文志。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有续字,又一部无续字,二十卷,今本亦同,诸家书目并无唐字。〕
洛中记异十卷,秦再思撰。
教坊记一卷,崔令钦撰。
开元平一卷
〔侗按:唐志、小说家类有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当即此书,陈诗庭云,书录解题杂史类又有吴克开元升平源一卷,云叙姚崇十事,疑与鸿书异。〕
八骏图一卷,史道规画。
〔侗按:诸家书目并上标周穆王三字。〕
古今刀剑录一卷,陶宏景撰。
古今鼎录一卷,虞荔撰。
〔侗按:玉海引中兴书目,无古今二字,荔即世南之父,南史本传不载,隋志亦不著录。〕
古鉴记一卷,王勔撰。
〔侗按:鉴本作镜,见读书后志,此避嫌讳,说见前,后志又云,未详撰人。〕
铜剑赞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江淹撰。〕
欹器图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侗按:玉海器用类云,崇文目小说类有欹器图一卷。〕
异鱼图五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竹谱一卷,戴凯之撰。
〔侗按:宋志三卷。〕
笋谱一卷,释赞甯撰。
〔侗按:今本亦题赞甯撰,读书后志、三卷,通考、二卷,并释惠崇撰,非此书。〕
竹经三卷
茶记二卷,陆羽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宋志、一卷,今本作茶经三卷。〕
煎茶水记一卷,张又新撰。
〔侗按:通志略作张新误。〕
采茶录一卷,温庭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宋志、一卷。〕
茶谱一卷,毛文锡撰。
北苑茶录三卷,丁谓撰。
花木录七卷,张宗诲撰。
〔侗按:通志略木作目。〕
花品一卷,释仲休撰。
〔侗按:宋志作花品记,又重出一部无记字。〕
漆经三卷,朱遵撰。
〔侗按:旧本讹作漆红,今校改。〕
钱神论一卷,鲁褒撰。
钱谱一卷,顾烜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作顾煜泉志,宋志作顾协,并误。〕
续钱谱一卷,封演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作泉志。〕
铸钱故事一卷,杜镐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货泉之书,农家类也,崇文、四库并以货泉为小说家,侗谓唐志封演续钱谱,已入小说家,则此非创例,宋志、小说类亦有顾协、董回、李孝美三谱,及陶岳货泉录。〕
海潮记一卷,邱光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海潮论一卷,邱光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海潮会最三卷,原释,张君房,见玉海地理类。
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作潮说会最。〕
正元饮略三卷,宝常撰。
〔侗按:本作贞元,此避嫌名,说见前,旧本略为作异,今校改,通志略、不著撰人。〕
醉乡日月三卷,皇甫松撰。
醉乡小略五卷,胡节还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令圃芝兰集一卷,杨鲁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庭萱谱一卷,同尘先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萱讹作宣,今校改。〕
笑林三卷,原释,何自然撰。见天一阁钞本。
笑林三卷,原释,路氏撰。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路氏亦不著名。〕
会昌解颐四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旧本脱解字,今校增,唐志、四卷,通志略、一卷。〕
开颜集三卷,周文规撰。
〔侗按:宋志、二卷,文规作文玘。〕
武孝经一卷,郭良辅撰。
〔侗按:玉海云,武孝经一卷,崇文目小说。〕
女孝经一卷,陈邈妻郑氏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忠经一卷
〔侗按:玉海云,马融撰,郑元注,崇文目小说,通志略、宋志又有海鹏撰一卷,今本亦题融撰,元注皆依托也。〕
酒孝经一卷,刘炫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皇甫松撰。〕
原叙,书曰,狂夫之言,圣人择马,又曰,询于刍荛,是小说之不可废也,古者惧下情之壅于上闻,故每岁孟春以木铎徇于路,采其风谣而观之,至于俚言巷语,亦足取也,今特列而存之。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八。〕
兵家类
共六十部,计一百十六卷。
〔侗按:今核计实五十九部,二百四十二卷。〕
司马兵法三卷,司马穰苴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无兵字,今本一卷,唐志作田穰苴撰。〕
尉缭子五卷,尉缭撰。
〔侗按:随志、一卷,旧唐志、唐志并六卷,通志校雠略云,尉缭子、兵书也,班固以为诸子类,置于杂家,此之谓见名不见书,隋唐因之,崇文目始入兵书类,侗考汉志兵形势家,自有尉缭子三十一篇,与杂家内二十九篇各别,郑渔仲讥之,非是。〕
孙子一卷,孙武撰,原释,魏武帝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汉志十六篇,旧唐志十三卷,唐志、宋志并三卷。〕
孙子一卷,原释,萧吉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注云,或题曹萧注,旧本萧吉作萧古,误,今校改。〕
孙子一卷,原释,陈皞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后志、通考并三卷。〕
孙子一卷,原释,贾林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孙子二卷,原释,何延锡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后志、孙子三卷,云何氏注,不题姓氏,近代人也。〕
吴子一卷,吴起撰。
〔侗按:通志略作兵法,书录解题、读书后志、宋志并三卷。〕
六韬六卷,齐太公撰。
〔侗按:隋志、通志略并五卷,宋志注、不知作者。〕
黄石公三略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书相传即圮上老人以授张良者,汉光武诏常引之,然按其文义,不类秦汉,疑原书已佚,后人依托尔。〕
真人水鉴十二卷,陶宏景撰。
〔侗按:隋志、唐志并作真人水镜十卷,玉海车服类作真人水镜经,宋志作真人水照十三卷,此亦改镜为鉴,并避嫌讳,说见前,陈诗庭云,遂初堂书目作水镜人镜,传写之讹。〕
军谋前鉴十卷,李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不著撰人。〕
兵家正史九卷,吴克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史作正书,不著撰人。〕
统军临辖秘策一卷,李光弼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注云,一作武记。〕
裴子新令二卷,裴绪撰。
新集兵书要诀三卷,杜希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不著撰人,又一部无新集二字,亦不著。〕
长庆人事军律三卷,释利正撰。
〔侗按:宋志、长庆作长度,误。〕
行师类要七卷,王公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机武略兵要望江南词一卷,原释,武安军左押衙易静撰。见郡斋读书后志。
〔侗按:读书后志、无神机武略四字云,题云黄石公以授张良者,旧本江南讹作南江,今校改,□见管十卷馀。〕
〔侗按:此条疑有脱误,无本可证。〕
李筌青囊括一卷
太白阴经二卷,李筌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十卷,今本八卷。〕
清边前要五十卷
〔侗按:通志略、前要作备要,五十二卷,不著撰人,宋志、十卷,曾致尧撰。〕
韬珠秘诀十卷,卢元撰。
〔侗按:宋志、一卷。〕
韬钤秘录一部五卷,庄廷范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书多出一部二字,无本可证,疑衍字也,宋志、不著撰人。〕
卫国公手记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国字。〕
鉴川渔子冷风诗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军诫三卷,裴守一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重出一部,不著撰人。〕
决胜孤虚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周易占兵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行军月令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刘元之撰,又四卷,亦不著。〕
五行阵图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不著撰人,又一卷,符彦卿撰。〕
战胜歌一百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诸葛亮兵机法五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行兵法,通志略一卷。〕
武侯十六策一卷,诸葛亮撰。
军轨兵钤秘诀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兵苑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兵论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一卷,张道古撰,宋志与此卷同,不著撰人。〕
六十甲子行军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行字。〕
兵机将略论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将略兵机论,通志略、一卷,并不著撰人。〕
彭门玉帐一卷,李靖撰。
〔侗按:玉海兵制类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出军秘略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秘诀,不著撰人。〕
会稽兵家术日月占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兵书万胜诀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阙载卷数,今据通志略校补二卷二字。〕
至德元宝玉函经十卷,董承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契神经一卷,刘可久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兵书论语三卷,符彦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统戎式鉴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本作式镜,此避嫌讳,说见前,下握鉴方同,通志略、一卷,宋志、二卷,并不著撰人。〕
握鉴方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握镜方,不著撰人。〕
定远安边策三卷,郭元振撰。
〔侗按:读书后志、通考并无定远二字,通志略作定边安远策。〕
白起神妙行兵法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行兵作行军,云李靖叙,宋志亦作行军。〕
六甲五行用军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五行作五神,用军作用兵,宋志亦作五神,并不著撰人。〕
要诀兵法立成歌一卷 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六甲破城攻敌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马前秘诀兵书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灵开诀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灵关诀,不著撰人,宋志、李洿撰,注云一名灵关集益智。〕
预知歌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三卷。〕
太乙行军六甲禳厌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侗按:旧本禳讹作穰,今校改,下书同。〕
太乙厌禳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原叙,周礼夏官司马掌军戎,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书之洪范,八曰师,易之系辞,取诸睽,此兵之所由始也,汤武之时,胜以仁义,春秋战国,出奇狃变,其术无穷,自田齐始著司马之法,汉兴,张韩之徒,叙次其书,武帝之世,杨仆又捃摭之,谓之纪奏,孝成命任宏,乃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析为四种,繇是兵家之文既修列矣,然而司马之法,本之礼让,后世莫行焉,惟孙武之书,法术大详,考今之列,非特四种,又杂以卜筮刑政之说,存诸篇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九。〕
类书类上
共四十六部,计四千六百五十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类书,数与此同,云始于太平御览,旧本四千讹作一千,今校改,核计实四十四部,四千三百一十卷。〕
太平御览一千卷,李昉等撰。
广记五百卷,李昉等撰,原释,博采群书,以类分门。见通志校雠略。
〔侗按:广记上应增太平二字,校雠略云,古之编书,但标类而已,未尝注解其著注者人之姓名耳,盖经入经类,何必更言经,史入史类,何必更言史,但隋其凡目,则其书自显,惟隋志于疑晦者则释之,无疑晦者则以类举,今崇文总目出新意,每书之下,必著说焉,据标类自见,何用更为之说,且为之说也,已自繁矣,何用一一说焉,至于无说者,或后书与前书不殊者,则强为之说,使人意怠,且太平广记者,乃太平御览别出广记一书,专纪异事,奈何崇文之目所说不及此意,但以谓博采群书,以类分门,不知御览之与广记又何异,崇文所释,大概如此,举此一条,□□可见其他。
侗谓此论谬甚,朱锡鬯尝辨之,说详附录。〕
册府元龟一千卷,王钦若等撰。
天和殿御览四十卷,晏殊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脱殿字,今校增,遂初堂书目作天平殿,误也。〕
彤管懿范七十卷,王钦若等撰。
〔侗按:玉海礼仪类引崇文目同,通志略无范字,宋志又有目十卷。〕
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祖珽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脱修文二字,今校增,隋志作圣寿殿御览,陈诗庭云,诸家书目或题祖孝徵撰即珽字也。〕
玉府新书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云,梁齐逸人撰,不著名氏。〕
麟角抄十二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麟角二字,作□抄十二卷,今校增。〕
麟角一百二十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欧阳询撰。〕
书抄一百七十三卷,虞世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是书成于隋世,故隋志已著录,作一百七十四卷,书录解题、宋志及今本并一百六十卷,读书后志、一百二十卷,诸家书目多有北堂二字,惟隋志、旧唐志与此同。〕
通典二百卷,杜佑撰。
会要三十卷,王溥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作五代会要。〕
会要四十卷,苏冕撰。
集类一百卷,刘绮庄撰。
唐会要一百卷,王溥撰。
集类略三十卷,高邱词撰。
事鉴五十卷,郭道规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类林十卷,于立政撰。
〔侗按:宋志作于政立。〕
唐书类苑二卷,邵思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十九书语类十卷,是光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十九下有部字,注云,光乂后赐姓齐,宋志、语类作类语,晁光乂撰误。〕
新修唐朝事类十卷,郭廷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无新修二字,通志略,唐朝作唐书。〕
群书致类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九经类义二十卷,刘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九经类议,注云一作义。〕
艺文类聚一百卷,欧阳询撰。
初学记三十卷,徐坚等撰。
六帖三十卷,白居易撰。
〔侗按:醉吟先生墓志云,又著事类集要三十部,诗人目为白氏六帖,唐志又作白氏经史事类,注云一名六帖。〕
王氏千门四十卷,王洛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王氏不著名。〕
编珠五卷,杜公瞻撰。
〔侗按:宋志、四卷。〕
鹿门家钞九十卷,皮日休撰。
备举文言二十卷,陆贽撰。
〔侗按:读书后志、玉海引崇文目并同,旧本文讹作,又今校改,宋志、三十卷。〕
警年十卷,陆羽撰。
词圃十卷,张仲素撰。
穿杨集四卷,马幼昌撰。
青□十卷
〔侗按:此条旧阙一字,无本可证。〕
瀛类十卷,韦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蒙求三卷,李瀚撰。
续蒙求三卷,王殷范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王范,无殷字,避讳删去,说见前。〕
唐蒙求三卷,白廷翰撰。
〔侗按:宋志作邱延翰撰。〕
蒙求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系蒙十卷,李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系蒙求,唐志、通志略并二卷。〕
群书系蒙三卷,刘潜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刘渐。〕
韵对十卷,高测撰。
四库韵对九十八卷,陈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九十九卷。〕
十经韵对二十卷,陈鄂撰。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
类书类下
共五十一部,计八百六十五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终于搢绅集,今核计实四十九部,八百四十四卷。〕
资谈六十一卷,范赞时撰。
〔侗按:通志略、六十卷。〕
史海十卷,曹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学海二十卷,温庭筠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三十卷,陈诗庭云,诸家书目亦作三十,疑此二字误也。〕
应用类对十卷,韦稔撰。
〔侗按:宋志注云,一名笔语类对。〕
雕金集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刘润国撰,宋志作雕金集三卷,国润广雕金集十卷。〕
王氏属对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经史事对十卷
〔侗按:宋志、三十卷,不著撰人。〕
修文海十七卷,王博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属文宝海一百卷,郭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文鉴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有沈寥子撰,四十卷,疑即此书。〕
戚苑篡要十卷,刘杨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篡要二字,今据诸家书目校增。〕
戚苑英华十卷,原释,刘扬名撰,袁说重修,说摭采他书以增缀之。见玉海艺文类。
〔侗按:书录解题作袁悦撰。〕
内范要略十卷,唐武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记室新书三十卷,李途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三卷。〕
文华心鉴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玉英二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经典正要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修文异名录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十一卷,裴说撰。〕
类要十五卷,晏殊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七十六卷,云中兴书目、七十七卷,通志略、七十四卷,宋志与中兴书目同。〕
子谈论三卷
〔侗按:宋志作诸子谈论,注云,不知作者。〕
语丽十卷,朱澹远撰。
白氏传家记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传家作家传,诸家书目、并不著名。〕
王论家要四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锦绣谷五卷,孙翰撰。
玉屑二卷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书录解题、十五卷。〕
广略新书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略讹作要,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杨名撰,注云,广一作唐。〕
雕玉集二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碎金钞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绣囊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儒林碎宝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羊头山记十卷,徐叔旸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徐叔阳。〕
书判幽独四十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典要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轺书事类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轺书作轺车,不著撰人。〕
春秋要类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有左传类要五卷,不著撰人。〕
春秋义鉴三十卷,郭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名氏族十卷,杨知恽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徐锴撰。
〔侗按:宋志注云,内八卷缺,通志校雠略云,岁时自是一家书,如岁时广记百十二卷,崇文目不列于岁时,而列于类书,何也。〕
略玉字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宝鉴丝纶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马洪敏撰,宋志作冯洪敏。〕
要览二卷,陆士衡撰。
〔侗按:旧唐志、三卷。〕
童子洽闻一卷,宋志、不注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文选抄十二卷,苏易简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群书解题八十卷,郑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群讹作郡,今校改。〕
门类解题十卷,宋志、不著撰人。
仙凫羽冀三十卷,曾致尧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僧智晓撰,考致尧淳化中为光禄丞,卒赠谏议大夫,即巩祖也,此书见于巩撰文集后叙,郑渔仲未究本末,凭臆窜改,误曾为僧,因易致尧为智晓,反似方外之作,其谬诞至此。〕
青宫懿典十五卷,王纯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翰苑七卷,张楚金撰。
〔侗按:旧本苑讹作院,今校改,唐志重出,一部作三十卷。〕
搢绅集三卷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