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上·正史编年实录伪史职官仪注类

卷二

正史类

共三十部,计二千一百六十二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二千作一千,误,今核计实二十九部,二千一百三十二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司马迁撰,裴駰集解。

史记八十七卷。原释,唐陈伯宣注,因裴駰说有所未悉,颇增损焉,然多取司马氏索隐以为己说,今篇残缺。见文献通考。

〔绎按:此书本一百三十卷。〕

史记音义十九卷。徐广撰。

〔绎按:隋志、通志略并十二卷,宋志、通考并二十卷,唐志、刘伯庄撰,书录解题、宋志亦同。〕

史记索隐三十卷。司马贞撰。

史记正义三十卷。张守节撰, 原释,为汉书学者,此最精博。见文献通考。

〔绎按:通考、二十卷,引原释列是书之下,然审其文乃释汉书中语,不应在此,今姑仍之,今本散附史记中,亦作一百三十卷,无单行本。〕

汉书一百卷。班固撰。

〔绎按:今本一百二十卷。〕

汉书问答五卷。原释、沈遵行撰,采诸儒为汉书说者,申释其义,有博闻之益,然篇第颇差,讨求未获,阙列传以下诸篇。见文献通考。

〔绎按:通志略作沈遵撰。〕

后汉书九十卷。范蔚宗撰。

〔绎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

志三十卷。司马彪撰。

〔绎按:即彪撰续汉书诸志也,书录解题作后汉志。〕

新校史记一百三十卷。原释,馀靖等校正。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以下三书,原释亦见三史刊误条下。〕

新校汉书一百卷。原释,馀靖等。见天一阁钞本。

新校后汉书九十卷。原释,馀靖等。见天一阁钞本。

三史刊误四十五卷。原释,皇朝张观等校定,初秘书丞馀靖上言,国子监所收史记汉书误,请行校正,诏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与靖、洎直讲王洙,于崇文院雠对,靖等悉取三馆诸本,及先儒注解、训传、六经、小说、字林、说文之类数百家之书,以相参校,凡所是正增损数千言,尤为精备,逾年而上之,靖等又自录其雠校之说,别为刊误四十五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陈寿撰。

陈诗庭云,读书志作十五卷,误,脱六字。

晋书一百三十卷。房乔等撰。

晋书音义三卷。何超撰。

宋书一百卷。沈约撰, 原释,其书虽诸志失于限断,然有博洽多闻之益,今世虽所传,文多舛失,参补未获,赵伦之传一卷,今阙,谢灵运传,文注讹驳。见文献通考。

齐书五十九卷。萧子显撰。

梁书五十六卷。姚察等撰。

陈书三十六卷。姚思廉撰。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魏收撰, 原释,齐天保中始诏收撰,魏史收博采诸家旧文,随条甄举,缀属后事,成一代大典,追叙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终孝静,作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析之,凡一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叙、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然收谄于齐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开皇中,敕魏澹更作魏史,唐李延寿作北史,并行于世,与收史相乱,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仅九十馀篇。见文献通考。

后魏纪一卷。原释,隋魏澹撰,见天一阁钞本。初高祖以魏收书,褒贬失实,平绘中兴事,叙事不伦,诏澹别成魏史,澹断自道武,下迄恭帝,为十二帝纪、七十八列传、史论及例、目录一篇,合九十二篇,退东魏孝静帝称传,矫正收绘之失,收天子名则书,太子名则讳,澹讳皇帝名书太子,自收讳太武献文之杀,使同善终天年,澹显书之以惩逆,收书敌国皆曰死,澹曰卒,体裁简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为主,故澹书亡阙,今才纪一卷存。见文献通考。

〔绎按:澹书隋志一百卷,旧唐志、唐志并一百七卷,北史本传九十二卷,盖九十二篇,每篇为卷也其后以太宗纪补收书之缺,全书旋亡故今惟存此一卷。〕

后周书五十卷。令狐德棻撰。

北齐书四十九卷。李百药撰。

〔绎按: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宋志及今本并五十卷。〕

魏书天文志二卷。原释,唐张太素撰,魏书凡百篇,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见文献通考。

〔绎按:旧本二讹作一,今校改,宋志作后魏天文志四卷,误,今本亦二卷,补后魏书之阙。〕

隋书八十五卷。魏徵等撰。

唐书一百三十卷。原释,唐韦述撰,初吴克撰,唐史自创业讫于开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克旧本更加笔削,刊去酷吏传为纪志列传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史官于休烈又增肃宗纪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复于纪志传后隋篇增缉,而不加卷帙,今书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详撰人名氏。见文献通考。

唐书二百卷。刘煦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薛居正等撰。

原叙,昔孔子删书,上断尧典,下迄秦誓,著为百篇,观其尧舜之际,君臣相与,吁俞和谐于朝,而天下治,三代以下,约束赏罚,而民莫敢违,考其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丁宁委曲,为体不同,周衰史废,春秋所书,尤谨密矣,非惟史有详略,抑由时君功德薄厚异世而殊文哉,自司马氏上采黄帝、迄于汉武,始成史记之一家,由汉以来千有馀岁,其君臣善恶之迹,史氏详焉,虽其文质不同,要其治乱兴废之本,可以考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九。〕

编年类

共三十八部,计五百七十九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六百六卷。〕

前汉纪三十卷。荀悦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汉春秋一百卷。胡旦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汉春秋问答一卷。胡旦与门人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撰。

晋春秋略二十卷。杜延业撰。

〔绎按: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作杜光业。〕

太清纪十卷。原释,梁王韵撰,起太清元年尽六年,初侯景破建邺,韵四奔江陵,士人多问城内事,韵不能人人为说,乃疏为一篇,问者即示之,元帝闻而取读曰,昔王韵之为隆安记,言晋末之乱离,今亦可以为太清纪矣,韵因为之,然其议论皆谢之矣,又韵希帝旨,撰述多非实录。见文献通考。

释按,太清上应有梁字,隋志纪作录八卷。

魏典三十卷。原释,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起道武帝,终宇文革命,凡三十篇,孝武入关,则书东魏为东帝,并载两国事为凡例,微用编年之法,文约事详,学者宗之,行冲以族出于魏,克意论著,引魏明帝时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旧史谓元帝本出牛氏,行冲以为非,因言道武名犍,继晋受命,此其应也,特为论载于篇。见文献通考。

〔绎按:宋志作后魏典略。〕

三国典略三十卷。原释,唐汾州司户参军邱悦撰,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而东包魏、北齐、南总梁东,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遗,自二十一以下,卷阙。见玉海艺文类,及文献通考。

〔绎按:通志略、宋志并二十卷。〕

五运录二十卷。原释,唐曹圭撰,起三皇迄隋,年世之略,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十二卷,宋志作曹元圭五运图十二卷,注云一作录,通志略亦作十二卷,曹元圭撰,唐历四十卷。柳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统纪一百卷。陈岳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四十卷〕

古今通要四卷。苗台符撰。

唐历目录一卷。崔令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通历十卷。马总撰。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范质撰, 原释,初梁末帝无实录,质自以闻见补成之,其赞次时叙,最有条理。见海艺文玉类。

〔绎按:旧本上脱五代二字,今校增,陈诗庭云,玉海作建隆五代通录,下开皇纪、玉海亦有五代二字。〕

开皇纪三十卷。原释,郑向,见天一阁钞本。五代乱亡,史册多漏失,向摭拾遗事,颇有补焉。见玉海艺文类。

唐朝年代纪十卷。焦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圣朝年代记,注云一作纪,通志略、璐作潞。〕

正闰位历三卷。柳璨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宋志、上有补注二字。

建元历二卷。张敦素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年号录七卷。封演撰。

〔绎按:唐志、宋志并一卷。〕

嘉号录一卷。韦美撰。

释按,宋志作韦光美。

元类一卷。沈汾撰。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五位图三卷。王起撰, 原释,自开辟至唐,以五运为叙。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宋志作五运图一卷。〕

帝王历数歌一卷。刘轲撰。

历代年号一卷。李昉撰。

西汉至唐年纪一卷。李匡乂撰。

〔绎按:唐志、西汉作两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避太祖讳也,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义,皆传写之讹,或又作正文,亦避讳。〕

古今年代历一卷。贾钦文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年历图八卷。龚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帝皇兴废年代录二卷。武密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废作衰。〕

帝皇年代图一卷。郑伯邕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类聚年号图一卷。杜光庭撰。

〔绎按:旧本号讹作貌,今校改。〕

年号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帝王正闰五运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王字,今校增。〕

年纪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年号历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此书与前重出。〕

唐至五代纪年记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君臣图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二卷〕

原叙,昔春秋之后,继以战国,诸侯交乱,而史官绎按,一本作氏。废失,策书所载纪次不完,司马迁始为纪传表志之体,纲罗千载,驰骋其文,其后史官悉用其法,春秋之义,书元最谨,一时无事,犹空书其首月,以谓四时不具,则不足成年,所以上尊天纪,下正人事,自晋荀悦为汉纪,始复编年之体,学徒称之后世作者,皆与正史并行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

实录类

共三十三部,计八百四十一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唐高祖至周世宗,今核计实八百一卷。〕

唐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元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正观实录四十卷。长孙无忌等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贞作正,避仁宗嫌名。〕

唐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令狐德棻撰,唐知几、吴克续成。

〔绎按:玉海引志云,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崇文目书目止有后修,书录解题作十九卷,云本三十卷,今阙十一卷。〕

唐则天实录二十卷。魏元忠等撰,刘知几、吴克删正,陈诗庭云,则天下应依唐志增皇后二字,书录解题云,今惟题克撰。

唐中宗实录二十卷。吴克撰。

太上皇实录十卷。刘知几撰。

睿宗实录五卷。吴克撰。

〔绎按:读书后志、通考并十卷,书录解题同,云馆阁书目亦别有五卷者,读书志、宋志、并作刘知几、吴克撰。〕

明皇实录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修。

〔绎按:通考二十卷。〕

代宗实录四十卷。令狐峘撰。

建中实录十卷。原释,唐史馆修撰沈既济撰,起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尽建中二年十月,既济罢史官之日,自作五例,所以异于常者,举终必见始,善恶必评,月必举朔,史官虽卑,出入必书,太子曰薨,自谓辞虽不足,而书法无隐云。见文献通考。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五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

〔绎按:玉海云,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修、崇文目同。〕

顺宗实录五卷。韩愈等撰,李吉甫监修。

〔绎按:玉海云,景佑中编次崇文总目,顺宗实录有七本,皆五卷,五本略,而二本详。〕

宪宗实录四十卷。沈传师等撰,杜元颖等监修。

敬宗实录十卷。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修。

穆宗实录二十卷。苏景允等撰,路隋监修。

诸仁煦云,穆宗实录应在敬宗实录之前。

文宗实录四十卷。原释,起宝历二年,尽开成五年,凡十四年。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云,文宗实录四十卷,蒋偕、王渢、卢告、牛丛撰,魏謩监修,崇文目同。〕

武宗实录一卷。韦保衡监修。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并三十卷,宋志、二十卷。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实录自出于当代,崇文总目有唐实录十八部,既谓唐实录,得非出于唐人之手,何须一一释云唐人撰,释考总目所录实录,其原释今可考见者,惟沈既济建中实录一部,然其馀自可概见,知原本并不仅释唐人撰三字,若题明某人撰,则郑渔仲自撰艺文略,亦已如此,且总目之例,某人上皆冠朝代,故此处亦尔,渔仲不考前后,以意非驳,误也。〕

唐年补录六十五卷。贾纬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梁太祖实录一卷。郗象等撰。

〔绎按:旧本太祖讹作太宗,今校改,诸家书目并三十卷。〕

后唐懿祖纪年录一卷。赵凤等撰。

后唐献祖纪年录一卷。赵凤等撰。

〔绎按:通志二卷。〕

后唐太祖纪年录十七卷。赵凤等撰。

后唐庄宗实录二十卷。赵凤等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志略、宋志并三十卷。〕

后唐明宗实录三十卷。姚顗等撰。

后唐废帝实录十七卷。张昭等撰。

〔绎按:东都事略本传,昭书名昭远,避汉帝讳、止称昭。〕

后唐愍帝实录三卷。姚顗等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愍帝实录应在废帝实录之前。〕

晋高祖实录三十卷。窦贞固等撰。

晋少帝实录二十卷。窦贞固等撰。

汉高祖实录二十卷。苏逢吉等撰。

〔绎按:旧本高祖讹作高帝,今校改,书录解题十七卷,云书本二十卷,今阙末三卷,中兴书目作十卷,通考亦作十七卷,宋志十卷。〕

汉隐帝实录十五卷。张昭等撰。

周太祖实录三十卷。张昭等撰。

周世宗实录四十卷。王溥等撰。

原叙,实录起于唐世,自高祖至于武宗,其后兵盗相交,史不暇录,而贾纬始作补录,十或得其二三五代之际,尤多故矣天下乖隔,号令并出,传记之士,〔绎按:一本作事。〕讹谬尤多,幸而中国之君,实录粗备,其盛衰善恶之迹较然,而著者不可泯矣。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一。〕

杂史类上

共六十八部,计六百七十一卷。

〔绎按:今核计实六百六十一卷。〕

周书十卷。孔晁注。

越绝书十五卷。原释,子贡撰,或曰子胥,旧有内纪八,外传十七,今文题阙舛,才二十篇,又载春申君,疑后人窜定,世或传二十篇者,非是。见文献通考,玉海艺文类引前五句。

陈诗庭曰,读书附志云,越绝书、隋经籍志、十六卷、崇文总目十五卷,绎按,书录解题亦作十六卷,战国策二十二卷。

〔绎按:隋志、通志略并二十一卷,唐志、三十二卷,书录解题、三十卷,宋志、三十三卷,又兵书类重出亦同,今本三十三卷。〕

战国策八卷。原释,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录,书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凡十二国,三十三篇,继春秋以后、记楚汉之兴,总二百五十年事,今篇卷亡阙,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阙,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阙第一、第五、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见文献通考。

〔绎按:曾子固重校战国策叙云,刘向所定者二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又云,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姚令声战国策跋、姚令威后叙、并云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

〔又按:通考作十三卷,引原释第五下有第十二字,与止存八卷句不合,盖衍文也,今据陕西通志引崇文总目校删。〕

吴越春秋十卷

〔绎按:隋志、唐志、读书志、并十二卷。〕

吴越春秋传十卷。原释,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卷,其后有杨方者,以晔所撰为繁,又刊削之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见文献通考。

汉武故事五卷。原释,班固撰,本题二篇,今世误析为五篇。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诸家书目并作二卷,张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

九州春秋九卷。司马彪撰。

〔绎按:宋志、十卷,又重出一部,卷同。〕

春秋后语十卷。孔衍撰。

〔绎按:《唐志》作《春秋后图语》。〕

高氏小史一百十卷。高峻及子迥撰。

〔绎按:唐志、读书后志、并一百二十卷,录书解题一百三十卷,引国史志凡一百九卷,目录一卷,中兴书目一百二十卷,今本多十卷,东观馀论校正崇文总目云,高氏小史名峻,一作崚。〕

南史八十卷。李延寿撰。

北史一百卷。李延寿撰, 原释,南史、北史、唐高宗善其书,自为之叙,叙今阙。《郡斋读书志》引,见《文献通考》。

〔绎按:读书志、今本无此文,书录解题、通考、并八十卷。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李延寿南北史,崇文类于杂史,非,绎考宋志,亦入别史类。〕

五代新说二卷。张绚古撰。

〔绎按:唐志,通志略、说并作记,读书志、通考、宋志,绚古并作询古。〕

建康实录二十卷。许嵩撰。

金陵枢要一卷。王豹撰。

吴书实录三卷。李清臣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六朝采要十卷。赵氏失名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史隽十卷。郑暐撰。

〔绎按:困学纪闻考史云,崇文总目、史隽十卷,汉隽之名本于此。〕

十三代史选五十卷

〔绎按:宋志、不知作者,又重出一部三十卷,亦不著撰人。〕

隋平陈记一卷。称臣悦撰,姓阙。宋志、不著撰人。

大业拾遗十卷。杜宝撰。

〔绎按:读书志作大业杂记,通志略一卷。〕

大业略记三卷。赵毅撰。

大业拾遗一卷。颜师古撰。

〔绎按:通志略作拾遗录,不著撰人,读书志作南部烟花录云,一名大业拾遗记。〕

隋季革命记五卷。杜儒童撰。

刘氏行年记十卷。刘仁轨撰。

〔绎按:唐、志二十卷。〕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温大雅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五卷。〕

唐太宗勋史一卷。吴克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贞观政要十卷。吴克撰。

唐书备阙记十卷。吴克撰。

明皇政录十卷。李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明皇杂录二卷。原释赵元。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书录解题、一卷,通考、三卷,诸家书目及今本并题郑处晦撰。〕

天宝乱杂西幸记一卷。温畲撰。

〔绎按:宋志、无西幸二字,温龠撰,注云,龠一作畲。〕

幸蜀记一卷。宋巨周撰。

〔绎按:诸家书目上并有明皇二字,唐志作宋巨撰,宋志、有明皇幸蜀录,注云、一作宗拒,陈诗庭云,读书志幸蜀录三卷,李匡文、宋巨周、宋居白撰,又重出明皇幸蜀记两卷,宋巨纂,实一书也,诸仁勋曰,通考亦无明皇二字,三卷。〕

开天传信记一卷。郑棨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读书志、开天并作开元,误。〕

河洛春秋二卷。包住撰。

安禄山事迹三卷。姚汝能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汝龙。〕

邠志一卷。凌准撰。

〔绎按:唐志、宋志、并二卷,书录解题、通考、并三卷。〕

大唐新语十三卷。刘肃撰。

奉天记一卷。原释徐岱,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贺楚撰。〕

德宗幸奉天录一卷。原释,崔光廷。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作光庭,宋志作庭光。〕

奉天录四卷。赵元一撰。

兴元圣功录三卷。袁皓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不著卷数。〕

燕南记三卷。谷况撰。

唐故事稽疑十卷。崔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无唐字。〕

平蔡录一卷。郑澥撰。

〔绎按:唐志、宋志、上并有凉国公三字。〕

平淮西记一卷。路隋撰。

河南记一卷。薛图存撰。

〔绎按:宋志二卷,薛国存撰。〕

太和辨谤录三卷。原释,李德裕等撰,宪宗时命傅师楚等撰,元和辨访录十卷,太和中德裕以其文繁,删为三卷。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旧本太和讹作元和,今据玉海所引及宋志校改,书录解题、录作略,傅师楚作令狐楚,读书志亦作略。〕

太和摧凶记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书录解题、太和野史三卷云,不著名氏,又太和摧凶记一卷云,文与上同,而不分卷。〕

乙卯记一卷。李潜用撰。

甘露记二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通考、上并有野史二字,遂初堂书目作甘露野史,宋志作野史甘露新记一卷。〕

开成纪事三卷。诸家书目、不著撰人,宋志、杨时撰。

开成承诏录二卷。李石撰。

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李德裕撰。

〔绎按:读书志、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并无文武二字。〕

唐录备阙十五卷。欧阳炳撰。

〔绎按:宋志作欧阳迥,注云、一作炳。〕

会昌伐叛记一卷。李德裕撰。

正陵遗事二卷。令狐澄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本作贞陵,此避嫌名,说见前,下书同。〕

续正陵遗事一卷。柳玭撰。

平剡录一卷。郑言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观奏记三卷。裴庭裕撰。

〔绎按:通志略作廷裕。〕

彭门纪乱三卷。郑樵撰。

严昉云,此郑樵唐人,非宋右迪功郎郑樵也。

咸通解园录一卷。张云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咸通下并有庚寅二字。〕

唐录政要十二卷。林璠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广陵妖乱志三卷。郭廷诲撰。

〔绎按:宋志、无广陵二字,书录解题、郭廷诲作郑延诲。〕

中朝故事三卷。尉迟枢撰。

〔绎按:宋志二卷,枢作握,读书志、书录解题作偓。〕

云南事状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銮密记一卷。韩偓撰。

〔绎按:唐志五卷〕

会稽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唐志、上有乾宁二字,宋志作乾明会稽录,注云、明一作宁又按以上原卷十二〕

杂史类下

共三十四部,计三百三十五卷

〔绎按:今核计实三十三部,三百三十一卷。〕

汴水滔天录一卷。王振撰。

〔绎按:通考作王搌,传写之讹。〕

汴州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王权撰。

梁列传十五卷。张昭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太祖编遗录三十卷。敬翔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朱梁兴创遗编二十卷。〕

后唐列传三十卷。张昭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庄宗召祸记一卷。黄彬撰。

〔绎按:通考、上有后唐二字。〕

晋朝陷番记四卷。范质等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读书后志、并作石晋陷番记,宋志一卷云,不知作者,书录解题云,质本传不载,故馆阁书目云,不知作者。〕

陷虏记三卷。胡峤撰。

周世宗征淮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朝革命录三卷。徐廙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入洛私记十卷。江文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补国史六卷。林恩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补记三卷。程匡柔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记作纪,卷同,书录解题,马令南唐书并作程匡柔,宋志作唐补注记,十三卷,程光荣撰,注云、荣一作柔,盖因避讳、改匡为光。〕

史系二十卷。贾纬撰。

唐朝纲领图一卷。南卓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五卷。〕

唐圣运图二卷。薛璫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国史补三卷。李肇撰。

〔绎按:读书志、通考并二卷。〕

逸史三卷。唐大中时人撰。

〔绎按:宋志、一卷。〕

阙史三卷。高彦休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上有唐字、今本同。〕

功臣录三十卷。袁皓撰。

后史补三卷。原释,高若拙。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二卷。〕

贾纬备史六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文行史五十卷。韩保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史作录。〕

续皇王宝运录十卷。韦昭度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陈诗庭云,玉海作杨涉撰,韦庄笺。〕

史略三卷。杜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三十卷。〕

十六国春秋略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十二国史四卷。孙昱撰。

〔绎按:宋志十二卷。〕

三史菁英三十卷。周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晋书金穴钞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史通二十卷。刘知几撰。

史通析微十卷。柳灿撰。

史例三卷。刘餗撰。

正史杂论十卷。

原叙,周礼、天子诸侯皆有史官,晋之乘,楚之梼杌,考其纪事,为法不同,至于周衰,七国交侵,各尊其主,是非多异,寻亦磨释按,一作本靡。灭,其存无几,若乃史官失职,畏怯回隐,则游谈处士,亦必各记其说,以伸所怀,然自司马迁之多间,当其作史记,必上采帝系世本、旁及战国荀卿所录、以成其书,则诸家之说,可不备存乎。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三。〕

伪史类

共二十七部,计三百二十六卷。

〔绎按:今核计实三百一十九卷。〕

华阳国志十五卷。常琚撰。

〔绎按:旧唐志、三卷,唐志十三卷,通考、宋志并十二卷。

又按:玉海云,华阳国志、隋志、霸史、崇文目同。〕

家王故事一卷。钱惟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吴越备史十五卷。范垧、林禹撰。

〔绎按:通考九卷。〕

前蜀王氏纪事二卷。毛文锡撰。

〔绎按:书录解题、无王氏二字。〕

前蜀书四十卷。李昊等撰。

〔绎按:旧本脱书字,今校增。〕

后蜀孟氏后主实录八十卷。李昊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后字,今校增。〕

伪蜀孟氏先主实录三十卷。李昊撰。

淝上英雄小录二卷。信都镐撰。

〔绎按:宋志三卷。〕

邗沟要略九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吴录二十卷。徐铉等撰。

〔绎按:唐志作三十卷,张勃撰。〕

吴将佐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江南录十卷。徐铉、汤悦等撰。

〔绎按:书录解题云,悦即殷崇义,避宣祖讳及太宗旧名,并姓改焉。〕

高皇帝过江事实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宋志作高宗皇帝,亦不著撰人。〕

湖湘马氏故事二十卷。曹衍撰。

闽中实录十卷。蒋文怿撰。

闽王审知传一卷。陈致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后蜀孟氏纪事三卷。董淳撰。

〔绎按:通志略、二卷。〕

南纪国图一卷

文场内举人仪则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伪吴杨氏本纪六卷。陈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刘氏兴亡论一卷。胡宾王撰。

〔绎按:旧本亡讹作王,今校改,宋志、论作录,通志略亦作录,不著撰人。〕

坤仪令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广政杂录三卷。何光远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蜀桂堂编事二十卷。杨九龄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戊由英政录一卷。钱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广政杂记十五卷。浦仁裕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上有蜀字,蒲仁裕撰。〕

烈祖开基录十卷。王颜撰。

原作,周室之季,吴楚可谓强矣,而仲尼修春秋,书荆以狄之,虽其屡进,不过子爵,所以抑黜僭乱,而使后世知惧,三代之弊也、乱极于七雄并主,汉之弊也、乱极于三国,魏晋之弊也、乱极于永嘉以来,隋唐之弊也、乱极于五代绎按,一本又有五代二字。之际,天下分为十三四,而私窃名号者七国,及大宋受命,王师四征,其系累负质,请死不暇,九服遂归于有德,历考前世僭窃之邦,虽〔绎按:一本有甚字。〕因时苟偷,自强一方,然卒归于祸败,故录于篇,以为贼乱之戒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四。〕

职官类

共三十四部,计二百二卷

〔绎按:今核计实二百二十五卷。〕

汉官仪一卷。应劭撰。

〔绎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书录解题与此同云,今惟存此一卷。〕

苏绰六条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志略作后魏六条。〕

官职训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六典三十卷。元宗撰,李林甫等注。

具员事迹七卷。梁载言撰。

〔绎按:书录解题云,具员故事十卷,崇文总目又作具员事迹,中兴书目惟有七卷,三卷缺,玉海云,书目具员故事七卷,崇文目、十卷,三卷今缺,据王伯厚说,似总目本作具员故事十卷,以陈伯玉说考之,则又非是,所未详也,旧本员讹作官,今据玉海所引校改,陈诗庭云,唐志、有梁载言具员故事十卷,又具员事迹十卷,本是二书,伯玉误合为一。〕

集贤注记三卷。韦述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十卷,读书志、一卷,宋志、二卷。〕

御史台记十二卷。韩琬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记下有事字。〕

御史台故事三卷。李构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李结撰,随齐批注云,结本名构,避光尧御讳。〕

唐年小录八卷。马总撰。

元和百司举要一卷。李吉甫撰。

〔绎按:宋志无元和二字,书录解题、通考并二卷。〕

官品纂要十卷。任戬撰。

凤池录五卷。马宇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录作历,二卷,唐志五十卷。〕

相国事状七卷。韦管撰。

〔绎按:通志略、相国作国相。〕

翰林志一卷。李肇撰。

翰林旧规一卷。杨钜撰。

〔绎按:唐志、通志略、通考、翰林下并有学士院三字。〕

文昌损益二卷。张之绪攒,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职官该一卷。杜英师撰。

〔绎按:通志略无官字,二卷,宋志、一卷,遂初堂书目作职核,误也。〕

唐循资格一卷。原释,天宝中修,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循资格一卷。原释,唐王涯修定,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循资格一卷。后唐清泰中修定,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职官要录三十卷。陶藻撰。

〔绎按:隋志作陶藻,古字同,唐志作陶彦藻,宋志同,作七卷。〕

史馆故事录三十卷

〔绎按:通志略云,五代周史官所录,通考、二卷。〕

职官品服三十一卷。梁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三十三卷。〕

续翰林志二卷。苏易简撰。

次续翰林志二卷。胡苏耆撰。

〔绎按:宋志、一卷,苏耆撰,无胡字。〕

史馆懋官志五卷。赵邻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职官要录钞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官号十卷。宋志、不知作者。

循资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叙官朝仪五卷

〔绎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翰林内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宋志作李肇撰,疑即前翰林志重出也。〕

唐宰辅图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起高祖迄昭宗,宰相名氏,拜免年月。见玉海艺文类。

唐中书则例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百司考选敕格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敕格作格敕,不著撰人。〕

原叙,尧舜三代,建官名数不同,而周之六官备矣,然汉唐之兴,皆因秦隋官号而损益之,足以致治兴化,由此而言,在乎举职勤、事代公、治物一而已,至于车服印绶,爵秩俸廪,因时为制,著于有司,绎按,一本有焉字。书曰,无旷庶官,又曰,允厘百工,夫百官象物,奉职恭位,此虞舜所以端拱无为,而化成天下,可不重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五。〕

仪注类

共二十八部,计一百一十卷

绎埯,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正辞录,终于卤簿图记,今核计实二十九部,一百二十卷。

正辞录三卷。李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玉海云,淳化二年七月戊申秘书监李至以新撰正辞录三卷上,崇文目同。

崇祀录二十卷。孙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汉旧仪三卷。卫宏撰。

〔绎按:隋志、唐志并四卷,玉海礼仪类引中兴书目云,汉旧仪四卷,今存者三卷,非宏全书,崇文目同。〕

诸州县祭社稷仪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独断二卷。蔡邕撰。

汉官典则仪式选用一卷。蔡质撰。

〔绎按:隋志、二卷。〕

大唐郊祀录十卷。王泾撰。

〔绎按:宋志作王经。〕

礼阁新仪三十卷。韦公肃撰。

〔绎按:唐志、二十卷,玉海云,礼阁新仪,三十卷,崇文目、二十卷,艺文志、三十卷,则此条宜作二十卷,旧本作三十卷,疑误。〕

唐葬王播仪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上无唐字,不著撰人,宋志、贾氏名失撰,亦无唐字。〕

唐礼纂要六卷。柳逞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柳珵。〕

二仪实录一卷。刘孝孙撰。

内外亲族五服仪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书仪三卷。原释,裴水茝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宋志、茝作同。〕

书仪二卷。原释,郑馀庆撰,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馀庆作馀度,传写之讹,今校改。〕

家祭仪一卷。原释,徐闰。见天一阁钞本。

家祭礼一卷。原释,孟诜。见天一阁钞本。

寝堂时飨仪一卷。范传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祠飨仪一卷。郑正则撰。

祭录一卷。周元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家荐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唐志有贾琐家荐仪一卷,当即此书。

孙氏仲亨仪一卷。孙日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日用作曰用。〕

书仪二卷。原释,杜有晋,阙见天一阁钞本。

使范一卷。原释,王晋撰,记开元以后使者所用章奏文牒之式,凡十二篇。见玉海礼仪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宋志、凡两见并作一卷,又有李商隐撰一卷。〕

中礼仪注八卷。王悫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南郊仪注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梁上有朱字,不著撰人。〕

新定书仪二卷。原释,刘岳,阙。见天一阁钞本。

四季祠祭文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汾阴后土故事三卷。宋志注不知作者。

卤簿图记十卷。宋绶撰。

〔绎按:宋志、上有天圣二字。〕

原叙,昔汉诸儒得古礼十七篇,以为仪礼,而大射之篇独曰仪,仪盖射主于容,升降揖让不可以失,记曰、礼之末节,有司掌之,凡为天下国家者,莫不讲乎三代之制,其采章文物,邦国之典,存乎礼官,秦汉以来,世有损益,至于车旗服器,有司所记遗文故事,凡可录者,附于史官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六。〕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