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土
臣等谨按
自《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而后世之言分野者,或以中宫斗杓,或以二十八宿,或以天市垣,或以五星,至唐一行则又创为山河两戒之说,众议纷繁,立论各殊。按唐杜佑分野议,谓以国之分野,上酌天象,始于周季。然其可疑者,如,周敬王、鲁哀公之时,吴为越所灭,其后六十九年,始命韩、赵、魏为诸侯,又十七年,三国始分晋地,又五十六年,越为楚灭。当吴未亡时,列国尚有数十,韩、魏、赵又未为诸侯。自吴灭至分晋,凡八十八年。时既不同,何以预分十二国之躔次?乃班固《汉书·地理志》、皇甫谧《帝王世纪》则分区域以配星躔,取不同时之十二国强配之,实所未审。又如,房星为宋分野,东平、须昌、寿张属焉,然其地在济东属鲁,本非宋分。又如,星纪躔次为吴、越分野,然星纪在于东北,而吴、越实在东南。至其地分则或多或少,鹑首极多,鹑火极狭,盖甘、石之书本由假托,后人附会,益属支离。郑康成有言:「九州分野之书既亡,后世堪舆所言,易涉于诞。」是以星分域,汉时已疑之矣。朱彝尊原书宗志书之例,广为引据,列《星土》于卷首,亦沿袭前人之说。今仍存其旧本,而于征引脱略之处,更采诸书以广其未备焉。
原
北斗七星,是谓帝车,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六曰开阳,亦曰应星,主木,主燕。《大象列星图》
臣等谨按
《史记》《隋唐》及《通志》亦作「开阳」。《星经》及宋《天文志》作「闓阳」。又按《博雅》:「旋为冀州,开阳为梁州。」
臣等又按
朱彝尊原书所载,如斗宫、天市垣、二十八宿、山河两戒、五纬诸家之说,征引既多,叙次未免舛杂。今详加厘正,分门类叙,其灵征则附于卷末云。
增
北斗七星,石氏云:「五主燕。」《隋志》:「六主燕。」《辰象考》
增
刘昭《后汉书补注》:「璇玑者,北极星也,玉衡者,斗九星也,八为幽州。」按《春秋纬》:「二,冀州。」同上
增
中宫七星,五主土,主燕。《群书考索》
原
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史记·天官书》
原
壬,燕、赵。亥,燕、代。《汉书·天文志》
增
戌,赵。亥,燕。《淮南子》
臣等谨按
《淮南子》及《博雅》载「戌,赵;亥,燕」,与汉《天文志》互异。或以其犬牙相错相近之土兼言之也。
原
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列各十一星,其东垣南第三星曰燕。《宋两朝天文志》
臣等谨按
《星经》天市图第二星为燕,与《宋两朝天文志》互异。
增
天市垣古歌曰:「燕连南海尽属宋。」西歌曰:「南海与燕为雁行。」《中西星经同异考》
增
天市垣二十二星,左藩燕。《邹淮历书》
原
楚南一星曰燕,有变动,以其国占之。《宋史·天文志》
增
十二国十六星在须女南。《隋志》:「楚南一星曰燕。」按今监中图,韩东南一星曰燕。《辰象考》
增
天市垣燕一星在楚星南。《通占大象列星经》
原
苍龙七宿,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星经》
原
尾九星,如钩苍龙尾。箕四星,形状如簸箕。《丹元子步天歌》
增
西歌曰:「接心是尾九点曲,卓如衣角飘风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中西星经同异考》
增
尾亦为九子星。箕亦曰天津,一曰天鸡。《晋书·天文志》
补
尾为九子。箕为敖客。《史记·天官书》
补
尾有七星,形如蝎尾。箕有四星,形如牛角。《法苑珠林》
补
箕、尾之间谓之九江口。《观象玩占》
增
宋均云:「尾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为后宫之场也。」《史记索隐》
增
宋均云:「箕以簸扬调弄为象,又受物,有去之来之之象也。」《诗》云:「维南有箕,载翕其舌。」又《诗纬》云:「箕为天口,主出气。」是箕有舌,象谗言。故《诗》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为敖客行请谒也。同上
增
尾、箕:尾为析木之津,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星,近心。第一星为后妃,次三星并为次三嫔,末二星为妾。箕主八风,亦后妃之府也。《史记正义》
原
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春秋元命苞》
原
箕、尾为燕。《春秋说题辞》
增
星部地名,尾、箕,燕。《淮南子》
增
尾、箕,幽州。《史记·天官书》
增
燕故治,今上渔阳、右北平、辽东、莫郡、幽州也。《越绝书》
增
燕,星得尾、箕。《山河两戒考注》
原
汉永元铜仪尾十八度,开元游仪、景佑测验同。永元铜仪箕十度,景佑测验同,开元游仪十一度。《宋史·天文志》
原
尾,汉《太初历》洛下闳所测十八度,宋皇佑所测十九度,崇宁所测十九度少,元《授时历》郭守敬所测十九度十分。箕,《太初历》十一度,皇佑所测十度,元丰所测十一度,崇宁所测十度半,《授时历》所测十度四十分。《古今律历考》
原
分度,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淮南子》
增
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天象志》
增
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广雅》
增
尾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一十度五十四分,黄道纬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五十分,黄道纬度南六度五十六分等三。《历象考成》
增
尾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六度五十七分。箕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同上
臣等谨按
历代以来测量恒星分度,但就本宿所离推刻,未有以黄道、赤道为之析其经度之毫发者,是以远自汉《太初历》,下至元、明司天诸家,互有阔狭多寡之殊异。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历象考成》一书,用黄赤经纬互推,乃得二十八宿度分之准。兹载尾、箕分星,具列其数于下,于以仰见天道至精,法益详尽,蔑以加矣。
增
尾、箕:康熙壬子年,赤道积度,尾一十九度九分,箕一十度三十六分。黄道积度,尾一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二十分。《恒星纪要》
原
刘向言地分:「燕地,尾、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汉书·地理志》
原
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锺,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帝王世纪》
臣等谨按
《帝王世纪》作「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汉书》作「危」字,误,今改正。
原
陈卓谓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一。」费直谓「起尾九」。蔡邕谓「起尾四」。《玉海》
增
尾九星去极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二十一度半。《宋两朝天文志》
原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尾、箕,燕,幽州,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广阳入箕九度。《晋书·天文志》
增
北京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蓟三州,皆尾分。《明史·天文志》
原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终,南斗八度。《新唐书·天文志》
原
幽州,星分尾、箕。涿州,星分尾宿十六度。蓟州,星分尾宿三度。霸州,星分箕、尾。燕州,星分尾、斗。《太平寰宇记》
增
尾、箕,析木之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终斗八度。其分野,河间、涿郡、广阳国及上谷、渔阳,古之北燕。《旧唐书·天文志》
原
宛平、大兴、良乡,尾一度。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尾三度。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尾四度。丰润、玉田、蓟州、保定,尾五度。遵化、平谷,尾七度。《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增
《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今蓟州、通州。「南得涿郡之易今州
、容城今县
、范阳在今易州
、故安在今易州
、涿县今州
、良乡今县
及渤海之安次今东安县
。」《辰象考》
原
尾、箕星曰析木,宫曰人马,时曰寅,州曰幽。《历代地理指掌图》
原
第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岁星位焉,其神如弓,故曰「人马宫」。《文殊所说善恶宿曜经》
增
寅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唐六典》
原
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尔雅》
原
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尔雅孙炎注》
原
析木之津,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渡,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尔雅疏》
增
天汉起东方箕、尾之间,谓之天河,亦谓之汉津。《通志》
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周礼总义》
原
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晋书·天文志》
原
析津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辽史·地理志》
臣等谨按
「分野旅寅」本属汉文,旧《辽史国语解》妄摘「野旅寅」三字为国语,依字解释,原书误载,今删。
原
星度分野十二次,东西南北相反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据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维,燕可以言东北也。《乐轩集》
原
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北河末派,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负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新唐书·天文志》
原
大梁、析木以负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同上
增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汉河间、涿郡、广阳及上谷、渔阳。尾得云汉之末派,龟、鱼丽焉。箕与南斗相近,为辽水之阳。同上
增
唐《占经》曰:「尾,东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水宿之初。次在其间,分析水木,故曰析木。」《山河两戒考注》
原
古之人有以天河断两界者。天犹卵也,经星之次环其四周,银河之所界者半,其馀则天市太微位焉。故二十八舍,其附于河者三之二,沿之河以分其势,稽紫宫以定其馀,有条有次。故秦虽西而位坤维之鹑首,云汉之升,两戒之道也。吴虽东南而位坤维之星纪,云汉之降,两戒之终也。燕穷北纪之曲,故以末派之析木为燕。盖星河之流起于井,终于箕,则南者反北,北者反南矣。《鬳斋十一稿
》
原
袁桷《司天台祭告尾宿文》:析木天津,燕都所次。维昔初基,相攸涂塈。民用不颇,益遐以治。灵台考占,庸启震悸。善言惟从,式致芬祀。《清容居士集
》
增
尾九星,十八度,在天市垣下河西。箕四星,七度半。《山河两戒考注》
增
尾、箕,苍龙之末也,直寅。同上
增
析木之津一名大招,一曰汉津。同上
原
辰星主幽州。《星经》
原
辰星,水精也。《尚书考灵曜》
原
北方黑色,其类水,其应上为辰星。《素问》
补
辰星,北方之位,黑帝之子。《天官星占》
增
辰星,宰相之祥也,经一百里,亦偏将、廷尉象也。同上
增
《广雅》云,「辰星谓之兔星」,则辰星之别名。兔,或作「」。《史记索隐》
增
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史记·天官书》
增
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搀、安周星、细爽、能星、钩星。同上
增
兔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搀,三也;安周星,四也;细爽,五也;能星,六也;钩星,七也。《史记索隐》
增
兔五色,青圜忧,白圜丧,赤圜中不平,黑圜吉。赤角犯我城,黄角地之争,白角号泣之声。《史记·天官书》
增
辰星理四时。宋均云:「辰星正四时之法,得与北辰同名也。」《春秋元命苞》
增
辰星,晋灼云:「常以二月春分见奎、娄,五月夏至见东井,八月秋分见角、亢,十一月冬至见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也。」《史记正义》
补
辰星一曰能星,一曰钩星,一曰星,一曰鼎星,一曰爨星,一曰伺星。北方黑帝叶光纪之神,玄武之宿,水之精也。《观象玩占》
增
七政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史记索隐》
增
辰星一曰细极,曰爨星,曰伺祠。《天官星占》
增
辰星色黑,比奎星大,小于岁星。《宋中兴天文志》
增
辰星谓之钩星、兔星。《博雅》
原
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纪。《春秋元命苞》
原
燕、齐之疆候辰星,占虚、危。《汉书·天文志》
增
辰星曰北方冬水。《通志·天文略》
增
各星之光如云气者,水星之性。《尚书释天注》
增
辰星主正四时,当效于四仲。《山河两戒考注》
原
建武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东北,二夜止。六月戊戌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小星者,庶民之类。流行者,移徙之象也。后三年,吴汉、马武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馀口,置常关、居庸关以东,以避寇。《后汉书·天文志》
原
景初元年十月壬申,太白昼见,在尾,历二百馀日。占曰:「尾为燕,有兵。」时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百官,发兵拒守,宣帝讨灭之。《文献通考》
朱彝尊原按
陈氏《魏志》书「十月壬申,太白昼见」,乃在明帝青龙三年。至景初元年则书「秋七月辛卯,太白昼见」,「冬十月丁未,月犯荧惑」。以历推之,十月既书丁未,不应复直壬申,当以志为正也。
原
晋惠帝永兴元年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经房、心,历尾、箕。是年九月,王浚杀幽州刺史和演。穆帝永和八年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从辰巳上,东南行。晷度推之,在箕、斗之间,燕分也。按占:「为营首。营首之下,流血滂沱。」是后慕容俊僭称大燕,攻伐无已。《晋书·天文志》
原
景星见箕、尾,而慕容德复燕,此分野之验也。《礼经会元》
补
天宝九载八月,五星聚于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德则庆,无德则殃。」《新唐书·天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