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
《周礼》:职方掌天下之图与其地,七闽与焉。七者,所服国数也。 初,夏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二十世至勾践,又六世,无疆为楚所灭,《通鉴》周显王三十五年。子孙播越海上。七世至无诸、摇,姓驺氏。底本作「亡诸」,今统一作「无诸」。以下不另出校。
一曰骆氏。
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乃使尉屠睢平百越,废为君长,底本作「废为君最」,据崇抄、库本、《史记》改。
以其地为闽中郡。按:《史记。始皇帝纪》,二十六年分三十六郡。三十二年,使蒙恬破胡。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东越传》:即《史记。东越列传》。
「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盖在置诸郡之后,史缺其年。诸侯伐秦,无诸、摇帅闽中兵从番君灭秦。项羽主命,弗王。以故,佐汉伐楚。
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王故地,都冶。苏林注《严助传》曰:「冶,山名,今名东冶。」林,魏黄初人,当得之。今瓯冶池山是也。底本作「瓯冶地山」,据库本、崇抄改。
唐元和八年,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为球场,即山为亭,作诗题于其壁,自为《序》,大略云:「场北有山,维石岩岩。峰峦巉峭耸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是用启涤高深,必尽其趣;建创亭宇,咸适其宜。勒为二十咏,有望京山、观海亭、双松岭、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秋芦冈、桃李坞、芳茗原、山阴亭、含清洞、红蕉坪、越壑桥、独秀峰、筼筜坳、八角亭、磐石椒、白土谷诗各一章,章六句。」内《望京山》云:「积高依郡城,迥拔凌霄汉。」盖始以「望京」名之也。时观察推官冯审为《记》,刻石,大略言次元「报政之暇,燕游城之东偏,曰左衙营,遂命开治。化硗确为坦夷,底本作「址夷」,库本作「夷址」,据崇抄改。
去荆棘于丛薄,以为球场。其北乃连接山麓,翳荟荒榛。公日一往或再往焉,扪萝蹑石,不惮危峭。转石而峰峦出,浚坳而池塘见。为潭、为洞、为岛、为沼,窈窕深邃,安可殚极,凡二十有九,所声于歌咏者二十篇。」盖又有涟漪亭、东阳坡、分路桥、乾冈岑、木瓜亭、石堤桥、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未为诗也。至大中十年,亭壁之诗已无存者。刺史杨发访于邑客,得其本,为鑱诸碑阴而识之。其后,碑石埋冱。(底本作「埋冱」,库本作「埋没」,崇抄作「埋湮」。又,底本于「冱」字下、「皇朝」前虚一格,原为尊崇本朝而提格,非缺字,库本填入「洎」字,不取。
)皇朝熙宁二年夏,新子城。役人裒土,于宣毅营北将军山下得之。乃辇而置于郡中日新堂之西庑,有程大卿师孟题记,今存。其言宣毅营,即旧左衙营,今广节营也。将军山,即唐望京山,旧冶山也。按《治平图》,则曰泉山;《熙宁图》名为将军,未详所始。经累代营造修筑,山形今卑小矣。然观唐元和中犹巉峭幽邃如许,则秦、汉间益可知。闽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孝惠三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应劭注「东海」曰:「在吴郡东南滨海。」徐广注「东瓯」曰:「今之永宁也。」永宁即今永嘉。师古曰:「今泉州」,盖指福州。非也。吴王濞败,子驹亡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屡劝击之。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帝遣严助发会稽兵浮海救之。闽越闻风而遁。其年,东瓯举国徙江淮。六年,其王郢擅击南越。《严助传》:「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盖兵已离所都,由南路以往。复遣王恢、韩安国两道击之。弟余善鏦杀郢,遣使者上符节,请所立。《严助传》云:「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余善意欲汉立之耳。」汉以繇君丑独不与谋。张晏曰:「繇,邑号」。使立为繇王,奉无诸祭祀。余善威行国中,民多属,遂窃自立为王。帝闻之,因立为东越王。汉只封丑王繇邑,以奉闽祀,有意于郡县之矣。及余善自立以继郢,底本作「绘郢」,据库本、崇抄改。
乃因而封之。按:司马迁作《东越传》,总闽越、东瓯为名。立为东越王者,尽王此闽越、东瓯之地也。自秦以会稽郡之南皆为闽中郡。汉高、惠始分为二。建元三年,东瓯既徙江淮,其地无所属,闽越并有之。至此,乃尽以封余善,故曰东越王。班固《汉书》用迁之文,乃以东瓯请举国徙中国,改为「东越请举国徙中国」。其名始不辨矣。盖汉唯有东越、南越。此则「东越」其统名也。与繇王并处。既立余善,亦不废繇王,故曰「与繇王并处」。元鼎五年,余善请从击南越,不至。汉将请伐之。兵临境,乃反。《朱买臣传》:「时东越数反覆,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可破灭也』。」是时,元鼎六年,余善之立,已二十五年矣。买臣故言旧时东越王只守泉山之险,今乃去之而南,可直指其巢穴而取之。盖谓所都之地。颜师古曰:「即今泉州之山」,谓福州也。自隋文平陈,改丰州为泉州。唐开元置「福州折冲」,亦号「泉山府兵」,皆即今瓯冶山为名尔。据所述,泉山即冶山,亦即瓯冶池山。天泉池,或即瓯冶池之原名。泉山当亦因此得名。
唐裴次元作《天泉池》诗题其山亭云:「游鳞息枯池,底本作「□鳞息枯池」,缺一字,库本作「鱼鳞息枯池」,据崇抄补。
广之使涵泳。疏凿得蒙泉,澄明睹秦镜。」今山下犹有泉一泓。绍兴间,薛殿撰弼创泉山堂其侧,盖识古也。旧城在此山西北,越王山之南。《越山寺记》乃云:「山本泉山。因迁今城,乃指故都以『越王』名之」,非也。后之人又不详究始末,以余善与丑为共王其地,疑各别在一处。有以泉山为在莲华山下,有指鼓山为说,皆失之。买臣言:「更徙处南〔行〕,底本作「更徙处南去泉山五百里」,据《汉书。朱买臣传》补「行」字。
去泉山五百里」,即所谓「泉南」,犹言「冶南」也。泉山堂侧有龙王祠。王参政之望因祷雨获应,更名「喜雨」。诏朱买臣与韩说出句章,今慈溪。浮海东往;杨仆出武林;今钱唐。王温舒出梅岭;今虔化。越侯出若耶、白沙今会稽有若耶溪。击之。汉时,东越四境民物稀旷。史言「守武林」,「田余干」,底本作「由馀干」,崇抄同,据库本改。
「入寻阳」,可见矣。元封元年入东越。繇王居股杀余善,以其众降。帝以其阻、悍、数反覆。改封居股东成侯,万户。《汉表》:「东成在九江郡。」迁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或窜山谷,后稍稍出,因自立为冶县。前、后汉及晋以来《地理志》并无此县名。《前汉志》虽有「治县」,疑是「冶」字。然考之《后汉志》,乃是章安,今台州临海县地也。惟《晋志》云:「武帝灭之,徙其人,名为东冶。」《旧唐志》云:「其逃亡者自立为冶县」,得之。汉置会稽南部都尉于塞上,以禁备之。治回浦,鄞县南回浦乡,汉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者。自武帝既废东越,遂于塞上置「治」县,以处近境之民。又置回浦以为南部都尉治所。故《前汉志》此两县最在会稽郡诸县之后。颜师古注「治县」曰:「本闽越地。」注「回浦」曰:「南部都尉治」,是也。「治」县在今临海,旧东瓯地,闽王郢至余善皆得而有之,又秦统名为「闽中」,谓之「本闽越地」可也。而《宋书志》,沈约所作,乃引司马彪云:「章安,故冶地」。然则,临海亦冶地也。又引张勃《吴录》云:「闽越王冶铸地」,盖以「治」字为「冶」字。后人因之,遂以汉尝置冶县于此。且无诸都冶,摇都东瓯,自是两处。若置冶县,岂于东瓯界中又置?底本作「岂于东瓯界中又冶」,库本同,据崇抄改。
今州治去临海一千二百里,若置县在此,其界至临海;则《前汉表》县大率方百里,又安得一县如此之远乎?况「治」县,始改为章安,续又分章安南为永宁;不应永宁介乎其中,底本作「不□永宁介乎其中」,缺一字,库本作「不将永宁介乎其中」,据崇抄补。
而南北断为两境,皆名冶县。故今《前、后汉志》及唐《元和郡国志》皆作「治」字。《宋志》又云:「后分冶地为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此固后汉至吴时所分。吴时,多指东越之地呼为东冶,故云尔。以为汉尝置冶县于此,底本作「治县于此」,据库本、崇抄改。
则误。光武时,罢都尉。时遂废回浦县。后复置南部。建安元年,孙策令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东冶时,方立此名。及晏败,以贺齐代之。八年,始置府于建安。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县。《旧记》「旧记」,即林世程《闽中记》,下皆同。
谓光武以为东侯官,未见其据。建安元年,孙策渡浙江。会稽太守王朗浮海奔东冶。侯官长商升不纳,赖虞翻说之,乃为起兵。策复遣将击之。是时,县皆豪杰自立,可知也。未几,升降于贺齐。底本作「外降于贺齐」,据库本、崇抄及《三国志》改。
建安、南平、汉兴三县复反。又其后,东冶五县反。四县名见前,其一,史缺书。自孙氏时,五县既平,始随立为县。或者,乃以遁逃者出,汉复立为冶县,亦误矣。吴景帝时,置曲郍都尉,领谪徒造船于此。《旧记》:开元寺东直巷,吴时都尉营,号「船场」。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治,建安、侯官属焉。时建安属县:底本作「建安土县」,据崇抄、库本改。
吴兴、东平、建阳、将乐、昭武、延平。建衡元年,李勖从建安海道击交趾。 晋太康三年,始以侯官为晋安郡,严高为守。初治故都,迁今城。县八。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隶扬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史,时东越已虚矣。吴时,以丹阳郡为刺史治所,今建康。晋因之。元康元年隶江州。时以疆土旷远,统理尤难,分置江州。以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荆湖之武昌、桂阳、安成三郡置。底本作「佳阳安城」,崇抄同,库本作「襄阳安城」,据《晋书。地理志》改。
刺史治所初在豫章,咸康六年移治浔阳,今江州。宋泰始四年,改为晋平郡。《旧记》云:元嘉中改为昌国。考《宋书》无。县五。按:《宋志》:晋安太守领县五: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而无新罗、宛平、同安者,并省也。或以为是时析置南安郡,非也。《宋志》即无此南安郡。其晋安县,即今南安之地。故知是并省。寻复故。《宋书》:晋安王子勋败,遂改为晋平,以封休佑,似嫌其名称。六年,休佑死。明年,徙其十三子于晋平。齐建元四年,封王子懋为晋安王,相距十余年。史缺更复。梁天监中,置南安郡。以晋安县地置。时始置龙溪县,遂以晋安县为南安郡而属焉。按《隋志》:梁武帝天监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其后频事经略,开拓闽越。谓此。普通六年,底本作「晋通」,据崇抄改。
遂以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属东扬州。先是,宋武帝恶江州疆大,常欲分之。孝建元年,因讨平臧质,底本「臧质」前二字残损不明,据崇抄、库本补。
遂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刺史治所在会稽,至是遂以三郡属之,从其近也。陈永定初,升为闽州,领三郡,始为刺史治所。时以陈宝应为闽州刺史。天嘉六年,州罢。以宝应败故,废。还属东扬。光大元年,复升为丰州。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泉州。废建安、南安二郡来属。大业初,复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治闽县。县四。闽、建安、南安、龙溪。唐武德元年改为建州。四年,移建州于建安。是时,闽县属建州。六年,析置泉州。《旧唐志》云:「贞观初为泉州」,非也。四年,移建州。五年,以南安为丰州。六年,置泉州。宜以《新唐书》为正。底本作「宜以新唐为正」,库本同,据崇抄于「唐」字下补「书」字。
县五。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八年,置都督府,领建、丰三州。《寰宇记》云:「武德四年,为丰州外都督,领泉、建、潮。」《会要》云:「武德八年改为丰州都督府」。按:《新唐书》,武德四年未有泉州。五年始置丰州于南安。《寰宇记》年与州名及所领皆误;《会要》州名误。宜以《元和志》为正。贞观初,隶岭南道,废丰州来属,县六。万安,今福清,圣历二年置。景云二年,改为闽州都督府。是岁六月,分天下,置汴、齐、兖、魏、冀、并、蒲、鄜、泾、秦、益、绵、遂、荆、岐、通、梁、襄、扬、越、安、润、洪、潭二十四郡都督。闰六月,置按察使。七月,停新置都督府。是时,二十四郡都督之命并不行。惟闽州都督乃是岁正月指挥,不在停废之列。领泉、建、漳、潮五州。先是,垂拱二年,析置漳州。圣历二年,以旧丰州为武荣州。是岁,以武荣州为泉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或曰:以董奉福上名。十九年,置泉山府兵。《治平志》:「按察使席豫奏:福、泉等州山洞僻远,江海广深,请于福州置上折冲府兵千二百人。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治平志》有:八月十二日敕。二十二年,以漳、潮归岭南,督泉、建、汀四州。二十一年,置汀州。天宝元年,改隶江南东道。寻改为长乐郡。改刺史为太守,仍为长乐经略使。县八。古田、尤溪。复领漳、潮二州。十载,复以漳、潮归岭南。《旧记》云:「二年」,非。至德二载,置经略军、宁海军。乾元元年,改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复为福州都督府。改太守为刺史,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上元元年,升节度使,领州六,《旧记》云:「代宗时领温州」。《治平记》云:「宝应元年,袁晁反,攻陷台、温、明三州。李承昭率兵破之。遂以温州来属。未几,归越州。按:《唐书》:「台州人袁晁僭号,改元宝胜。李光弼遣将破之于衢州。广德二年,晁伏诛。免越州今岁田租之半。三州给复一年。」其间来属未详,姑载之。县九。永泰。析侯官、尤溪置。大历六年,罢节度,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崇抄作「罢节度使都督置团练观察处置等使」,略异。
以潮州归岭南。乾符五年,黄巢入闽,焮荡几尽。中和四年,陈岩逐其帅郑镒,自称观察使。光启二年,王潮据泉州,岩表为刺史。岩卒,其妇弟范晖自称留后,骄暴失众心。众道潮以来,崇抄作「众迎潮以来」。
潮遣弟审知攻之。景福二年入福州。乾宁元年,授潮观察使。三年,《唐表》作「四年」。底本作「唐袁」。据库本、崇抄改。
升为威武军,拜节度使。四年,卒。潮自光、寿南渡,由赣州入漳浦,底本作「山赣川」,库本作「由赣川」,据崇抄改。
据泉、福。十二年,葬晋江。审知立。初,潮未至,民谣曰:「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至是验。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县十。乾化元年,以梅溪场为闽清县。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唐同光三年,卒,子延翰立。天成元年,伪建国,称大闽国王。底本作「大明国王」,据库本、崇抄改。
十二月,延禀杀延翰,推延钧为节度观察留后。长兴四年,僭号,改元龙启。升为长乐府。县十四。是岁,以罗源场为罗源县,感德场为宁德县,归化场为德化县,建州永顺场为顺昌县,咸属。子继鹏为尹。清泰二年,继鹏弑立,改元通文。晋天福四年,朱文进等害之。季父延羲立,改元永隆。明年,延政始贰。后三年,延政僭号于建州,国号殷。以将乐为镛州,延平镇为镡州。开运元年,文进杀延羲自立。晋因授以节度。国人寻杀之,迎延政于建州。明年,延政称闽王。以福州为东都,领州七,底本作「领州十」,按,原领福、建、泉、漳、汀五州加镛、镡二州,当是七州,「十」当为「七」之误书。库本、崇抄作「领州七」,据改。
县十三,是岁,析出顺昌。子继昌留守。列校李仁达杀继昌,立僧卓岩明,雪峰僧,莆田人。未几,杀之自立。其年,延政为南唐所灭。自光启二年丙午入闽,有神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