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丛沓藏书丛沓古籍数字化
进行初步分卷,以后会根据影印本进行精校,完成后书目会增加“丛沓精校”的标签,敬请期待。
查东山这个名字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再加上这并不是沈起的核心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根据书名和作者搜了几次都不明确查东山具体指谁。翻阅最后的《跋》才知道就是指查伊璜。
查伊璜,名继佐,初名继佑,入清更名省,或隐名为左尹。初字三秀,后字不省、支三。号非人氏、伊璜、敬修、与斋、舆斋、东山钓史。学者称东山先生。浙江海宁人。因为查伊璜的反清立场,他的著作和生平都不见于《四库全书》。
作者沈起,是查伊璜的门人,字仲方,《四库全书·五经总义类存目》收录了其著作《墨庵或作菴
经学》。
《查东山先生年谱》 清
沈起 编 张涛等 纂注
●查东山先生年录附录
查序
张序
征引书目
例言
东山七秩乞言启
查东山先生年谱
书湖州庄氏史狱
跋
查序
向读觉庵存稿,拟辑年谱,自恨才疏学浅,无从起手,盖世稍远而年湮矣。至东山老人,国初名最着,家乘竟一传之不存,岂因革之际有所隐讳欤?然并无所为隐讳也。公开我族之文运,衣被一时者泽甚深长,著作富而传者绝少失,今不采葺,后渐散失,讵不可恨哉!
张君铁庵,予之畏友也,博识周知,以搜罗近代逸事为己责。偶乘夜航入禾,晨未起,梦中若有人促之者。入市,见古董摊适陈列残书,见有学圃集两卷,其一为东山查先生年谱,盖即公门人墨庵沈仲方氏所论,最为征信。大喜,如见鸿宝,购而得之。若少迟,则为他人有矣。铁庵不以为帐中秘本,遍告同人。既见铁庵学问明通,性情坦率为不可及,而更喜我辈蓄志欲修辑先哲旧闻,一旦遇合有缘也,谨借而录之,以补家乘之不足,且订卒年丁已之误。而从叔稻荪翁亦尝从事于此,拟汇他书之异同,厘而正之,别为一叶。澧即以东山老人七秩时其门人吴启丰所作乞言四六寿启,排列事迹缀于左,以备参考。其句云云,与年谱合而观之,为显为隐,如山川互相映发,真所谓验燥湿之殊节,千载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不觉欣感交集。此与东山外记所载略同,内中特为陆晋出色写照,以见世俗称雪遘直是传闻之谬。
公墓在袁镇南十一庄慎字号黄泥潭南岸旧居之南。黄泥潭即以公所居得名,故杭城铁冶岭亦有黄泥潭之名。公寿穴在八字桥,此谱中所称生圹是也,今已不可考矣。此称新坟,蒋夫人有蕊阁偶吟,别新坟诗云:『翁姑身归三尺土,儿妇心安十二分。泉下无人谁个伴?临行含泪别新坟』。曰新坟则非旧穴可知矣。今仅一坏之土,四面尽为乡人栽作所占。而州志坟墓一卷独漏,后谁顾而问之?澧拟约同人清厘之,并拓其余地,构祠堂数椽,立石以表墓,奉栗主以栖神。墓旁更栽梅花数十本,梅亦公所爱。暇日约二三知己以杯酒浇之。但自顾齿发零落,骎骎恐有不及,爰书此以俟来者能踵而成之,是亦一佳话也。
时岁在丁巳季冬上浣,裔孙熙台世澧记,年七十有三。
年谱钞毕,系以诗:与世渐疏名利澹,于书转切性情真。此身恨不通前哲,今日欣然见古人。七十年诗分两甲,八千叶稿散残鳞。深知时务称豪杰,独抱经纶异逸民。丝竹何曾妨道学,金兰原不隔风尘。爱才目识翳桑饿,分利心怜范叔贫。见业也知宜闭口曰人能闭口一日,则鬼神亦不能测
,逃名竟未克藏身。数先相理盈亏出有数先于理说
,阳不除阴治乱循原本书序,谓阴阳合而成道
。贯索文星通象纬,山林钟鼎付荒榛。祖镫禅已归天上,钓玉轩徒问水滨。讲席久随云气散,故园难觅石泉新东山旧宅,相传有井七口,今皆湮没
。孤坟拟补梅花树,唤醒东风岭上春。
张序
谱何以法?注之者,志幸也,异也,又从勉强而成之。
昔吾里查东山先生,一世龙门,束修远数千里;为儒,为侠,为理学,为游艺,当世莫得窥其藩篱。著书满家,蚕丛独辟,五丁气索,惜世少镌本流传,知希则贵矣,恐久久湮没。涛遇书籍中有事属先生,必捃摭随手钞录,将核其事迹,系以岁月,汇年谱一书,以志向往,愧才蹙韈线,急理乱丝,千头万绪,猝难措手,藏锢箧中,寒暑屡更。丁巳秋,附夜航之禾鬻贩,甫就枕,梦古衣冠伟丈夫捉予臂,连呼起起,豁然惊醒,无甚异焉。晨抵郡,会计粗毕,舟子速乘,忽遘同乡友遇行,拉予茗谈,纡道经角里街,瞥见东山先生年谱厕古董摊乱书堆中,是及门沈子墨庵所著学园集原稿之第七卷也,亟购获,奚啻球璧!恍悟昨夜梦中起予者,得非沈子耶?沈为先生入室弟子,久侍讲席,赞饬诸草,于先生伟行奇节,审之甚详。度所编最可信。弗秘弗弃,阅今一百八十年,奇逢巧值,留以赠予,若有冥契。呜呼异哉!几年来若吞鱼鲠,横贮胸中,格格不能吐,一旦涣然冰释,岂非大幸乎哉!前此箧中物,概当焚如弃如,奚用日孳孳为;但恐好古之心懈,懈则不振,后无复从事于斯,遂将夙所捃摭钞录,或补、或注、或附,真所谓碌碌因人成事者。将伧父目我,我无辞。昔先生之教人曰:『此心置之则浅。如登山然,已逾半空,释去,必从山麓起步,不逮昨日矣』。又曰:『学贵勉强』。涛习懒性成,恐始勇终懈,故勉强踵成之。倘敬修堂尚在,或许我焉。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孟冬下澣,同里后学张涛铁庵书于篝镫补读居。
征引书目
钦定贰臣传、三藩纪事本末杨陆荣
、逊国纪郑晓
、杭州府志、扬州府志、海宁蔡志蔡完
、海宁金志金鳌
、海宁许志许三礼
、海昌外志谈迁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吴寿旸
、海昌艺文志管庭芬
、老父云湤始末闺秀陆莘行
、东山七秩乞言启吴启丰
、南征纪略孙廷铨
、花溪志许良谟
、始读轩集查旦
、同宗诗选查虞昌
、选佛诗传查羲
、南烛轩诗话查选
、岩门诗话查岐昌
、国朝诗别裁集沈德潜
、浥翠轩稿闺秀徐莹
、绍更余闻许良谟
、耄余诗话周春
、蕊阁偶咏闺秀蒋宜
、词苑丛谈徐釻
、西河集毛奇龄
、安雅堂集宋琬
、咸斋文钞查魏旭
、耿岩文钞沈珩
、学园集沈起
、渐江诗钞查容
、安序堂文钞毛际可
、硖川志王简可
、觚剩钮琇
、蒋夫人行略查升
、查氏谱、东山外纪刘振麟、周骧
、查浦辑闻查嗣瑮
、在园杂志刘廷玑
、偶然录查灏
、艳云亭杂纂王简可
、莲梦居笔记祝咸章
、怡园纪闻周在霄
、澄斋偶谈冯骐
、梦椽杂钞许良谟
、明诗综朱彝尊
、聊斋志异蒲松龄
、泄北偶谈王士祯
、金牛随笔许令典
。
引自着书目:国寿录、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同学出处偶记、族谱征异、得案日记、敬修变风集、钓业、先甲集、后甲集。
例言
沈君所纂,不敢损益一字,圈点悉遵原稿,庶存庐山真面目。
先生事迹散见于外纪、偶记、东山国语、鲁春秋诸书甚伙,倘有年日可据,沈谱失载者,补之。
沈谱既载,与诸书微有异同,附记于后,互相证明。诸家论赞品题,足资阐幽表微,间亦采入,仿王阳明先生年谱例也。谱中诗文有关系者,或节录,或全录,仿吴忠节公年谱例也。著书目录全载者,仿杨园先生年谱例也。
昔人以谱系诗,兹以诗系谱,体例不同,非敢卖菜求益。诗文有年月可考,谱中不相及者,附载于后。
姓氏爵里可考者,详注其下;有所不知,概阙如也。
仆猥处阛阓,家无藏书,兼之学陋才疏,篝镫属笔,挂一漏万,知所不免,尚期诸君子指示迷津,匡予不逮,感戴奚似!
东山七秩乞言启吴启丰
庚戌秋七月之四日,为东山七秩悬弧,同门吴启丰,字文源,遣使属昌等遍乞大言为寿,愧无能胪述,聊数百一,以闻同伦曰:
孔夫子自题年谱,老至从心;朱文公特笔斋轩,晚而讲学。彼翁孙方将擐甲而起,即渤海犹能奉诏以行。记丝竹自古东山,谢傅恐勋名不免;嗣梅鹤相陪西子,逋公高封禅著书。盖洛社固不以其年,而阳秋实自忘其老。如我敬修先生,簪祓至列唐而盛,勋封自东济以来初为子,因春秋会吴于查,即其地
。生龙凤两山之间海昌东鄙,刘青田以壮气在此,明初截龙腰泄之
,本节孝再传之后曾大母破镜矢节,大父以孝闻
。童而得悟,多从板凳说书童听评语水浒,爽然有得
;髫亦无师,私忖高眉故事七岁效塾本吟诗
。借钞以开耳目,镫暗孤禅尝赖佛镫以照
;手爨不释诗书,烟两眼。读伍员传,便疑能孝而不能忠;见汲冢书,直叹可存而不可论。多学亦曾游艺,尊儒祗有穷经。揣摩不止于期年,称翁以自愧年二十余许,在门及闾巷咸呼为与翁
;从游皆遵其别说,饭乞而为朋事在外记,所云陆晋是也
。已先闱解丁卯,马山阴拟压卷,争不得
,旋复差之;偶挂曹衔,匪所善也。尝司选政,文非又戒之署不观;亦坐墨池,世竞鲁公之书为尚。序拟墨只一言,诸公兴会及此贾求弁言,急振笔书上六字应之
;别粤东留数韵,名山交付何人留别同人,曾有「逸兴淋漓成往事,名山交付与何人」之句,声情孤傲
。虎坐横经,先经术而次词章,取义同乎安定;鳣坛设帐,前生徒而后女乐,秉正过乎扶风。不居道德之名,尽以表章自任。原书指期有用,上下卷颇忧水火分门革别门党事过激有作,今失下卷
;讲录理妙入情,数十年犹认圣贤生面洗发精义,为诸儒所向
。处困而不失其守,简旧句曾云恃危不见才题与孙敬人句:「好异都因性,恃危不见才」;感时而快所欲言,捧新篇曰得句诚为福(题于杜于皇句:「得句诚为福,抡文不在时」
。轶简之存无几,尚分先甲后甲自甲申先后而分帙
,等身有余;丐文之履宏多,不论长言短言,信口付去。说外、说造、说难三书名
,编帙殊名;异书、异梦、异人尝有「好梦岂教偏独赏,异书忍不与君同」之句
,矢心独好。史论初成两部,自司马、班氏以往,直欲将二十七史尽与褒讥;得力但在四书,奉学、庸语、孟为归,每思从七十二贤潜通声气题讲堂有「有身长置三千座,此日何尝五百年」之句
。闭门而参野乘以备正史
,偏辞博记之呼;负扭而工法书见逮时楼心尽折
,可入二王之室。通鉴严之辑八卷
,删后五代而济彼南唐有谕告世
;宫谱定之修,放诸繁声而原于正始尝曰事雅工歌谱,而实同文之要
。于是寄情平仄,四剧真可弦歌玉琭缘、鸣鸿度、眼前因而外,初梅花谶本被窃独不全,改为小说未竟
;因而落笔丹青,此日号为黄戴论画有独指,直唾时笔,谓于文理上少工夫,且未尝见山水,不过乡塾对课,世多赝笔
。月每几裁手茧手承笔处,每月成茧有三四分,每口啮之
,徒遗秃管如林。生不一借唾余,自理旧篇饷客。敬修堂之孤唱,要言不漏,无过存诚;六一亭有丰碑,群贤合祠,实烦道力。或曰安危竟关象纬文星贯索直事
,共知性道即在文章。生平以利物为心,振拔即更端难数在外记不过十二三
。联名入牒,两家数百口总在帡幪范陆共返浔湟
;借鉴抡才,是年甲乙科尽登英妙辛卯,张群伯相延阅卷,乡会两试榜首赏者七十三名,前得隽者共十三人
。读书而并悟尊生之学,隆儒不过为辟佛之言以外教无尚实用,而理有可存
。遥束脯数千里以外,传一语奉为直诠常贽外兴宁长乐至合学咸侍坐,且有未谋一面驰脯而请教者
;尽负逋数千金有余,越十年不经责券粤囊率缓急,人坐是窭甚
。无所为门户,群以为诙笑而适藉以藏身甲申后常恐不免
;益力此居诸,不以当危疑而坐荒其初业诖误之后,不释旦夕
。必投笔而揖客,每续膏而始眠。笠屐纶竿,尚欲果梦游之约;兴观群怨,拟踵成诗可之篇前刻仅宦粤者,兹拟为明诗可之选,与墨庵共事
。学易加二十年,恰好秋之初吉;传人在二三子,无能赞以一辞。虽外记所次,未尽德言;在趋庭有人,能闻诗礼。即欲闲系驹于在谷,其如赋呜鹤以闻皋。敬候大言,用将跻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