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千顷堂书目 明 黄虞稷
提要并序
提要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国朝黄虞稷撰。虞稷字俞邰,先世泉州人。崇祯末,流寓上元。书首自题曰闽人,不忘本也。所录皆明一代之书。经部分十一门,既以「四书」为一类,又以《论语》、《孟子》各为一类;又以说《大学》、《中庸》者入于《三礼类》中,盖欲略存古例,用意颇深。然明人所说《大学》、《中庸》皆为「四书」而解,非为《礼记》而解。即《论语》、《孟子》亦因「四书」而说,非若古人之别为一经,专门授受。其分合殊为不当。《乐经》虽亡,而不置此门,则律吕诸书无所附,其删除亦未允也。史部分十八门,其《簿录》一门,用尤袤《遂初堂书目》之例,以收钱谱、蟹录之属古来无类可归者,最为允协。至于《典故》以外又立《食货》、《刑政》二门则赘设矣。子部分十二门,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并为一类,总名《杂家》,虽亦简括,然名家、墨家、纵横家传述者稀,遗编无几,并之可也。并法家删之,不太简乎?集部分八门,其《别集》以朝代科分为先后,无科分者则酌附于各朝之末。视唐宋二志之糅乱,特为清晰,体例可云最善。惟《制举》一门可以不立。明以八比取士,工是技者隶首不能穷其数。即一日之中,伸纸搦管而作者,不知其几亿万篇。其不久而化为故纸败烬者,又不知其几亿万篇。其生其灭,如烟云之变现、泡沫之聚散。虞稷乃徒据所见而列之,不亦傎耶?每类之末,各附以宋金元人之书,既不赅备,又不及于五代以前,其体例特异,亦不可解。然焦竑《国史经籍志》既诞妄不足为凭,傅维鳞《明书经籍志》、尤侗《明史艺文志稿》,尤冗杂无绪。考明一代著作者,终以是书为可据,所以钦定《明史·艺文志》颇采录之。略其舛驳而取其赅赡可也。
杭世骏黄氏书录序
江宁黄俞邰氏蒐辑有明一代作者。详述其爵里。门分类聚。比于唐、宋艺文志之例。予批览粗竟。窃叹俞邰用力之勤。而悲其志之不得试也。往者传尚书维鳞编纂明书。标王守仁以勋武。列沈周、唐寅于方技。至钞文渊总目以志艺文。三长之士。恒相顾而齿冷。既而横云山人奉敕重编。始依俞邰本为准的。特去其幽辟不传与无卷帙氏里可考者。稍诠整有史法。今之为此志者。既不屑蹈袭其旧。又不克详考四代史志之源流。又不能悉知篇目存佚之数。更思恢张以所未备。并取前世之书而附益之。是何异秦延君注尧典。刘公昭赋六合也。今夫兰台志汉。何尝不因向、歆。然秦火之后。非此不彰。于志宁等编隋书。合五代以成志。匪特补宋、齐两书之阙。且以订范晔以下不著经籍之非。史家自宋志艺文以后。辽、金、元以来公私著述。皆涣散而无统。不佞补辑金史。尝次艺文为一卷。辽、元二代。见于王圻续通考。焦竑经籍志者。又杂乱少体例。观俞邰所排比。自南宋以迄元末。皆以灿然大备。盖其志直以中经。新簿之责为己任。为有明二百七十载王、阮。惜乎其不得与于馆阁之职也。辛酉春。不佞修浙志。经籍。需此书甚亟。当湖陆陆堂检讨尝携二册来。有经史而无子集。曁居京师。句甬全孝廉复携五册见示。皆从史馆录出。祗有明人而缺南宋以后诸公。盖为明史起见。固未知俞邰网罗四代之苦心矣。第神宗时。张萱、吴大山等重编内阁之目。他书多讹阙不可信。独地理一类。详核不支。俞邰亲见此书。乃独之不采用。所挂漏者夥颐。为不可解。因取所见闻者稍足成之。一则以备史职之考信。一则以完此书之阙遗。且慰俞邰九原也。秦亭老民杭世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