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广东通志卷十六

学校志

学校之设,所以明人伦,敦实学夫,岂为衿佩子鞶、帨地哉我。

朝右文重道广厉,师儒多士,捧诵圣祖仁皇帝,训饬文渐,渍沐浴者。六十馀年,恭际皇上,丕承大统,雅化聿昭。

圣人追王至于五代。

圣谕广训,极于万言,悬之学宫,木铎铿鍧,乃及遐宇,风声所树,濒海之士,彬彬乎有邹鲁风矣!辟痈钟鼔,岂得专响于前欤?大道之行也,三代之英,人各有志焉,志学校。

各府。直𨽻州附府下各卷仿此。

广州府儒学在郡东南正南门内,少东。初,西城番市通衢,旧有 孔子庙,宋庆歴中,诏兴学校,即庙为之,规制未备。皇佑二年,经略使田瑜徙于郡东南隅。熙宁元年,经略使张田展东城,复徙于国庆寺东,程师孟、蒋之竒相继成之。绍圣三年,诸生以市廛非弦诵之地,请于知广州章栥,又徙于城东南隅番山下,即今学也。熙宁四年,程师孟再任经略使,始置学田以赡学徒。乾道三年,经略使龚茂良建御书阁。淳熙四年,转运使赵浣増创亭斋泮池。嘉定五年,教授许巨川,建观徳亭于番山下。淳佑四年,经略使方大琮改建飞阁,中塑圣贤燕居像位,旁列文行、忠信四斋,为番山书院,寻建本源堂于阁北。元至元十六年,学毁于兵,大成殿独存,后宣慰副使吕恕、余琏重修大成殿,建明伦堂及两庑。三十一年,提举王献、熊炎、教授陈黄裳、建养贤养䝉堂及仓廪祭器库。延佑五年,监司卜天璋改创庙学及东西斋。泰定元年,宪使宻拉教授陈性存,复建云章阁于堂北,元季复废。明洪武初,征南将军廖永忠重修庙学,辟射圃。宣徳元年,巡按御史金濓、左布政使张涣修建殿庑。正统三年,提学佥事彭琉辟盐仓馀地,建廨宇、神厨、库房及省牲所㑹馔堂。六年,巡按御史宋良暹复辟射圃,仍建观徳亭。景泰五年,巡按御史杨进复辟盐仓地,以广学基。天顺二年,知府李恕重建殿庑。三年,巡抚都御史马昂创杏坛,燕居亭于番山北。七年,提学佥事胡荣重修庙学。成化三年,参政张瓒复辟前街直抵南门,㡬二百馀丈,徙射圃于学西,仍建观徳亭。四年,知府吴中创棂星门及左右庙垣,皆石之。八年,巡抚都御史韩雍重为修饰露台角道,护以石栏。嘉靖十九年重修,徙敬一亭于番山。万歴二十八年,教授董应举请于督学副使袁茂英,重修殿庑亭阁,及启圣、名宦、乡贤诸祠,复学西侵地,建学舎廓射圃,辟城为正门,颜曰文明,南枕城濠,环绕如带,率国朝顺治十三年平藩尚可喜、靖藩耿继茂、总督李 泰、巡抚李栖鳯、知府黎民贵等捐修。康熙十年,巡抚刘秉、权布政使徐坦、按察使佟养钜、知府汪永瑞等重修,并建观徳亭于射圃。雍正六年,布政使王士俊、盐法道黄文炜公捐养廉银八百两,重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扩殿东地,改建明伦堂,旧明伦堂,易为崇圣祠,复修名宦、乡贤射圃㦸门及周围垣墙,又于学西地别辟一门,横过棂星门直出,以便行人,布政使王士俊有碑记。

韶州府儒学在府治南通衢之东。宋景德三年,始建熙先圣庙。至和二年,知州胡牧始建学宫,宁七年,知州王之才广而新之,建阁曰稽古。元佑七年,提刑李孝博奏置学田。元符元年,知州谭粹増置学田。绍兴十年,权郡连州判官廖蘧修庙学。淳熙十四年,教授林震移稽古阁于明伦堂后。绍熙三年,知州汪大定修学,嘉定四年,教授张篪修大成殿。五年,知州张思忠大修学舎。淳佑六年,权学谢新贤教授汤露重创明伦堂。元大徳三年,总管张杰、曲江令程准重修学舎。至大二年,廉访佥事张昕増置学田。延佑六年,路判田克终造祭器。至正二年,学正陈以道铸炉。明洪武初,知府钱旭建复明伦堂。二十年,知府王世安复建大成殿。永乐二十三年,知府王琰修。正统二年,知府湛礼创斋房。天顺六年,教授方玭建两庑。八年,参政刘炜修补官书祭器。成化三年,知府陈爵货居民房屋,改创学门,増创斋房。四年,同知方新修四斋推官余铎造㑹馔堂。五年,知府苏靴重建大成殿。七年,修大成门明伦堂先贤祠。二十一年,知府詹两易棂,星门以石。𢎞治十三年,知府曾焕建泮宫坊。嘉靖元年,知府周叙新建大成殿㦸门明伦堂,并两庑四斋号舎。六年,知府唐升置学田射器书籍,通判黄豫建启圣祠大成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万歴十八年,知府陈竒谋修三十年文庙灾,南韶道张徳明捐俸重建,知国朝康熙九年,知府刘世豸修并建复尊经阁。十年, 府马元修浚泮池。十二年,重修明伦堂,及清复居民侵占射圃地。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府黄文炜重修学宫,教授翁廷资建复祭器库。

南雄府儒学在小东门外,宋庆歴间剏。治平二年,知州陈侁奉诏建。大观二年,知州范处厚修。嘉泰中,知州刘篆重修。元至元十七年,总管杨益置学田。至正七年,通判孙三宝修崇文阁两庑斋舎,寻毁于兵。二十一年,总管钱旭修。明洪武元年,知府李廷贵重修。十八年,知府左孟诚构明伦堂四斋。三十年,知府凌守诚徙射圃于西北。建文元年,知府文徳逺建大成殿。永乐十三年,知府陈赐、同知李汝舟、通判程规、推官王逊、教授彭朂,各捐俸修之。正统六年,提学佥事彭琉清复塘池,建号房公廨。七年,知府郑述修。天顺六年,知府姜约置乐器。成化十二年,知府江璞合两学为一。𢎞治十七年,知府郑照、正徳二年,知府吴珍相继修之。七年,知府张嵿复两学于旧址工未毕,迁去。八年,知府李吉踵成之。 。国朝康熙十年,教授袁必得重修尊经阁知府陆世楷、教授袁必得重修观颐堂、敬一亭、奎星阁。二十三年,知府党居易重建名宦、乡贤祠。四十三年,知府何勲、通判冯槐训导关綖捐修。五十九年,知府范光曦、通判萧元升、知县汪𢎞度及绅士等捐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六年,知府王鉽重建明伦堂东西斋所修大成殿两庑

惠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宋淳熙二年,知州张孝贲始建学寳庆。三年,文学掾王胃建学,门于东南隅为亭,其上曰丽泽。淳佑二年,毁于火。元至元二十七年重建三十一年,廉访佥事张处恭修之。泰定二年,教授刘为清修大成殿及明伦堂。天厯中,教授张廷实修㦸门教授石岩立进士题名记。明洪武八年,知府杨巴延布哈重建。永乐八年,知府龙渊修之。正统二年,提学彭琉始复学西故基,购地广之。六年,知府郑安始为尊经阁。景泰二年,知府滕康修棂星门泮池。天顺八年毁于火,知府李叔玉重建,规制伟备。𢎞治十年,佥事王相、知府涂畴修两庑及㦸门。正徳元年,知府吕大川修馔堂号,舎作射圃,立观徳亭。七年,知府梅吉易棂星门以石。十年,知府陈祥辟故地于东南隅为门。嘉靖二年,知府苏辅、顾遂相继重葺。九年,易大成殿曰先师庙,始建启圣祠。十一年,知府蒋涂建敬一亭,并重修学宫。四十五年,知府姚良弼修庙学。万厯五年,吴、晋置圣庙祭器。二十五年,知府程有守重建启圣祠、明伦堂,尊经阁名宦、乡贤二祠,修饬圣殿及棂星门。崇祯八年,知府周世盛修。十一年,知府梁招孟重修。十国朝,顺治初,知府林崇孚、教授何调元捐修康熙二 年,督学陈肇昌分巡道陈其政训导,卫金章捐修。二十二年,知府李甲声修名宦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潮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北隅,旧在西郊。宋咸平间徙城南,庆、厯间立于东江之湄,元佑四年迁湖山之麓。七年,又徙州之东南隅。建炎二年,即神霄宫为学。绍兴十一年,知府徐璋卜州治东北,凡五迁,至是始定。二十一年,知州张元振建前中门,上为御书阁及讲堂。淳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创六斋。庆元四年,知州林㟽増置二斋。元至元二十一年,总管丁聚建讲堂斋舎。至顺三年,总管王元恭甃石为泮池教授,郑晖易棂星门,以石明因之。正统三年,知府王源修大成殿两庑。天顺七年,知府陈暄修明伦堂,作仪门及东、西四斋。𢎞治六年,知府周鹏置学前地,建舎八十间。嘉靖九年,知府丘其仁建敬一亭辟棂星门前民地而广之。十五年,知府郑宗古重建明伦堂四斋。二十一年,同知王贵修号舎。二十六年,知府郭春震修葺。三十二年,遭飓风,知府陈叙重竖㦸门。三十四年,知府黎遵训重竖卧碑。三十六年,知府陆佑修饰学舎頺壊,重拓射圃于学之阳。万歴十三年,知府郭子章重建明伦堂并两庑。十五年,兵道卢仲佃废明伦堂后观颐堂,建尊经阁。二十一年,知府徐一唯改修明伦栋梁。二十六年,兵备道任可容、知府胡乔岱复建观颐堂为养贤堂,移尊经阁,建于圣殿之右,并重建圣殿,卧碑在明伦堂左。未几,射堂倾頺兵备道。张尧平截池入院,建楼改射堂西向,仍置号舎神器库三间,在圣庙右宰牲所一间,在庙右教授廨一所。在圣庙右训导廨二所,一在明伦堂左,一在圣庙右。天启间,知府樊王家修葺。崇祯间,知府刘国柱重建仪门。国朝顺治间,知府王廷献、吴颖相继重修。十八年,饶鎭吴六竒捐赀重建明伦堂及门庑、名宦、乡贤二祠。康熙初,巡道魏执中,知府吴颖重建明伦堂及门庑,并名宦、乡贤二祠。十八年,知府林杭学捐俸重修文庙,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为崇圣祠

肇庆府儒学在城东一里,旧在旧县治东七十步,宋崇宁初迁,今所知府毛衍,经始歴林景章、张渐,两守成之。绍兴间,知府李麟、郑起沃増创元季修葺,后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府步从信鼎建宣徳间,知府王罃撤而新之。天顺初,西寇流劫两据学宫,知府黄瑜奏迁于城中东仓地。成化间,知府李璲改学,门甃泮槁。𢎞治间,知府黄琥、重修通判李敏立射圃。正徳元年,知府黄顒修大成殿及厨库。十二年,通判吕洋修明伦堂。嘉靖六年,总制两广新建伯王守仁饬其堂斋。十年,易大成殿日,先师庙建启圣祠敬一亭。十一年,巡按御史吴麟、知府钱铎,复迁今所市民地以广之,殿庑堂舎具备。十二年,都御史吴桂芳建尊经阁。隆庆三年,同知郭文通凿庙之左为明伦堂。万歴九年,知府王泮买民居开学门,临大江,护以石栏,接东西街树坊。四十四年,庙学圮于洪水,知府郑一麟重修。十八年,制府刘继文、宪副王泮、黄时雨,捐俸筑髙圣殿。二十七年,督府戴耀分巡,李开芳重修。三十一年,知府陈濓复买民地辟围墙,迁起鳯、腾蛟二坊于街外石栏頺●,总督周嘉谟重修庙,左为明伦堂,为四斋:东曰居仁、曰立礼西,曰由义、曰广智。前仪门列号房。又前为儒学门堂,后为讲堂,即教授,署东西为训导署。四十二年,改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而以庙后旧址为启圣祠,东名宦西乡。贤敬一亭在后山顶,甃以石,周以墙。总督张鸣冈、知府戴熺建、知府陈谟修。崇祯五年,知县陆鏊重修。明末兵,毁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府杨万春倡率绅士修复。康熙六年,推官吴百朋、教授姚士裘重修。八年,飓风复圮毁。十一年,两广总督金光祖广肇、南韶道任埈、知府史树骏、同知韩世琳、通判董敔捐修。五十七年,知府宋志益捐置学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高州府儒学在府治东隅,明洪武初,知府沈竒建、同知岳福重修,景泰间,知府何盛复葺之,成化元年,学废于贼。七年,副使孔镛平贼,重修庙堂斋舎。正徳四年,知府陈腆、八年,知府陈嘉表、嘉靖元年知府庄科。二十二年,知府欧阳烈相继重修。崇祯十年,知府姚继舜捐修 。国朝顺治十一年,巡按赵之麟、守道刘继昌、知府萧嘉熙捐俸鼎建、重新。康熙六年,知府熊启印。七年,知府蒋应泰、教授黄梦赉继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府张兆鳯捐修两庑

廉州府儒学在府治南门内,旧在城东,后迁南门外。元总管程逖复迁旧址。元末毁于火。明洪武二年重建。成化八年,佥事林锦修。十年,知县刘烜造乐器。嘉靖十七年,知府张岳改建于南门内𤣥妙观,并造乐器。十八年,知县陈健于学,左建号舎二十间。二十年署印提举。王宗浚建坊于棂星门右,扁曰圣门。二十六年,知府胡鳌造两庑神龛,修殿庑门。三十三年,知府何御修乐器,置书籍,建库于明伦堂后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府徐化民倡修。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栋捐修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六十年,知府徐成栋捐建尊经阁启圣祠。雍正元年,改为崇圣祠。

雷州府儒学在郡西。宋庆歴四年,建于城外西湖之东。嘉佑八年,知府林昆修。靖康元年,知府李域迁于天宁寺西。绍兴十年,知府胡宗道复徙于寺西北。乾道六年,知府戴之邵迁于今所。淳熙四年,知府李茅新堂斋设长谕分教。嘉泰四年,知府李皎重修,知府徐应龙、郑温建云章阁。嘉定四年,知府郑公明、教授郑炀修。寳庆二年,知府陈大纪、同知曹宏殳修殿及阁元。延佑六年,廉访使布达实哩、李元仲展池,改建尊经阁于堂之后。至正七年,廉访使梁充中经歴樊益,峻拓而广之。明洪武三年,同知徐麒孙修葺。二十三年,通判李彦诚、训导黄希寅増修庙及两庑,凿泮池,建射圃。永乐五年,教授甘挚言于御史周达,率士捐俸廪拓地改建。正统间,提学佥事彭琉重修号舎。成化二年,郡守黄瑜、推官秦锺建㦸门及棂星门,皆易柱以石。二十年,知府魏瀚建云章阁,扁曰聚奎堂,𢎞治改元,知府郑璩、同知刘彬重修庙庑。九年,知府陈嘉礼修明伦堂及四斋。正徳十年,知府王秉良増立左右坊。嘉靖二年,知府王行可重建斋堂,创启圣祠敬一箴,亭迁射圃于南。十六年,知府洪富、推官徐逵建两庑,㦸门四斋舎宇,辟学前路。三十三年,知府罗一鸑重修明伦堂。崇祯九年,知府朱敬衡重建明伦堂,修圣宫及东西两庑,殿前竖牌坊一座。 。国朝康熙四年,知府陈允忠重修学宫圣殿、明伦堂两庑。八年,知府吴盛藻捐修㦸门教授汪澄清捐创廨宇,在启圣祠之左。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三年,署雷州府事,琼州府同知来铣捐修大成殿、崇圣祠两庑明伦堂

琼州府儒学在郡城内东南,宋庆歴间,迁郡始建,即今学址后郡守宋守之,建尊儒亭,躬自讲授,置学田以赡生徒。绍兴末,始置学宫,淳熙帅守韩璧修明伦堂。庆元间,通守刘汉修庙像祭器,嘉定间葺。咸淳间,教授蒋科重建御书阁,元増,置学宫。至大二年,重建大成殿,值至正间盗起,毁学宫。明洪武三年,知府宋希颜就旧址创造。七年,拓城指挥桑昭,以其东西营地入学厨库堂舎,以次兴筑,立卧碑造祭器。建文二年,知府王伯正造讲堂,宣徳初,通判吴正重建正徳间同知杨启増置号房。成化初,副使曹辅置祭爵。五年,知府秦浩建书楼于明伦堂后,改建棂星门。七年,副使涂棐辟射圃,立馔堂仓库、范铜祭器。十三年,知府蒋琪重建大成殿两庑,复迁号房于明伦堂左。二十二年,佥事陈英于学后开剑池,累土为三元峰,以鎭其后。𢎞治初,英以副使再任,建两庑㦸门,増置号舎十年,督学宋端仪建仰,止祠于仪门东,知府石璧増扩之。正徳初,知府方向复建号舎四十间,嘉靖十年,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建敬一亭,刻箴文七通于石,创启圣祠。三十四年,知府张子𢎞重修。万歴七年,知府唐可封因棂星门,去城咫尺,乃徙城逺之外,筑土屏上,置双龙首,开凿泮池于前,改建大门于左,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移三元峰碑于雁塔峰上。三十四年,署府雷州推官髙维岳重建明伦堂,创文㑹馆于文庙之右。三十六年,知府倪涷重修庙庑及门垣。三十九年,知府翁汝遇去泮池中,桥砌左右道。四十二年,署府推官危纯中、重建尊经阁,知府谢继科踵而成之。 国朝康熙六年,分巡学道马逢皋倡捐,重修文庙殿庑衙斋十年,飓风摧毁,分巡学道王廷伊、协同知府牛天宿、同知刘永清、教授朱子虚捐修。三十七年,副使成愼泰更新大成殿及两庑㦸门。四十年,知府贾棠造启圣宫明伦堂。五十一年,副使申大成修泮池,创建拱桥于上,周以石栏、移棂、星门,并照墙,各展十数。武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罗,定州儒学在城外,旧在开阳乡,元大徳八年,知县陈泽徙于州治南三里,明初,知县晋善重修,正统六年,县丞魏瑶増修。景泰三年,周刚徙城内。成化十九年,林昆建㦸门。正徳二年,知县翟观徙于县署之右。嘉靖十六年,郑复易民居为师生舎。四十一年,秦绍益复移建城外旧址。万歴五年,改罗定州学 。国朝顺治四年,署兵宪李士琏重建。十五年,知州胡献珍更换正栋,増设门屏,修造两庑,㦸门开浚泮池,建棂星门。十八年,学正梁晨栋训导黄河源,捐倡鼎,建殿庑祠宇。康熙十二年,知州李丹捐建明伦堂。五十五年,知州王国栋倡建,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连州儒学在列秀亭右,旧在城内东南隅。宋崇宁中,迁聨璧坊,政和中迁东园。乾道八年,知州陈晔复迁东南隅。端平二年,知州留元长迁列秀亭右。明洪武三年,迁巾峰山下,寻废。十四年,建于四角塘。二十一年,同知刘本和复迁列秀亭旧址。景泰五年,知州蔡瑛修。𢎞治五年,知州廖辅修。正徳三年,知州张书鲤修。嘉靖五年,知府何士鳌建敬一亭㦸门。十五年,判官余勉学修学宫。万歴中,知州张聨奎、叶肇梓相继増饬。万歴十三年知州时,一、新修儒学门在启圣祠南,其东为射圃堂,而为学正廨,又西为两训导廨 国朝学仍旧址。顺治十二年,知州窦必胜、王彦宾复修康熙十年棂星门及泮池桥亭圮,毁知州李蕡,以次修复。十三年,同知刘炳修敬一亭,建养气斋。二十四年,知州安达里修葺改树前门。三十九年,署州事王永烈易㦸门木栅以砖石。四十一年,知州王济民开泮池。六十年,知州马槐修㦸门,易以石。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摄事知州孙焘重建学宫教谕,陈王猷督修

各州县

南海县儒学在郡西南隅,始附于郡学西庑。宋嘉定三年,知县宋钧建于县东六十步,经略使陈岘増买学田四十馀顷。淳佑四年,经略使方大琮捐资改建庙学,宋季毁于火。元至元三十年,复徙建城西髙桂坊。明洪武三年,诏兴学校,乃増饰之。二十二年,训导张立以庙学湫隘,请于御史王骥,辟东北民房以广之,始创馔堂。二十六年,教谕唐善同复请于巡按御史朱希文,展华子巷西南民居,改门南向。永乐七年,教授卢昌重新之。正统八年,提学佥事彭琉建大成殿,复拓学后地,创尊经阁及东西号舎。景泰三年,副使韩雍以盐仓街隙地易学,东民房増建之。天顺元年,巡按御史徐瑄始凿泮池,跨以石梁,护以石栏。成化十年,知府吴中易棂星门柱以石。八年,巡抚都御史韩雍重修。正徳元年知县杨纯重修。嘉靖六年,提学副使欧阳铎建聚奎楼于左,屏墙于前。嘉靖三十年,提学副使张希举易民居,改迁学门之南。万歴中,知县蒋汝瑚、黄琰相继修之。万歴三十四年,知县刘廷元请于提学副使朱夑元厘复侵地捐金,重建名宦、乡贤二祠于清献祠后,建敬一亭于尊经阁前学。左原有青云路久为居民侵没,崇祯七年,知县黄熙印教谕陈邦奎,请于提学曽化龙修复旧址。年国朝顺治初,学宫左右多为旗兵所居,康熙二十二 ,参议蒋伊倡议捐赀,稍拓其地,巡抚李士正、学道于觉世、佥事韩作栋、知县郭尔戺、教谕陈天柱、训导郭凌霄各捐俸有差。重修学宫,但内地湫隘,前门迫窄,其故址未能尽复。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刘庶捐修并建复聚魁楼。八年,刘庶捐资,改建崇圣祠

番禺县儒学在郡东门内,初附郡庠西庑。宋淳佑元年,知县诸葛珏建于县东南五里,前俯大江,后提学李鉴摄帅事,捐赡军田四百亩以助养士,经略使方大琮临流筑浴沂亭,为士子游息之所,后毁。元至元三十年,暂附南海学。明洪武三年,知县吴中建于郡东城外。十三年,展东城学,遂在城内,即今学所。二十五年,知县髙鸾、教谕张敬増修之,辟射圃于学,右建先贤祠于㦸门左。永乐二十一年,主簿奚琳重建明伦堂。正统十二年,按察使黄翰重建尊经阁及号舎。成化四年,知府吴中易棂,星门以石。八年,都御史韩雍重修庙学及光风、霁月亭。𢎞治六年,左布政使冯俊増修。十五年,知县赵继宗撤而新之。万歴二十四年,知县蒋之秀重修,知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蒋如松修葺。康熙二十三年, 县李文浩重修大成殿,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顺德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宣化街。明景泰三年,知县周亶建,皆以茅茨。六年,知县崔瑀始瓦之。天顺四年,知县李先建两斋馔堂,以及仓库庖湢。成化元年,知县钱溥始建奎文阁,立卧碑,甃泮池,名馔堂曰观颐。其后知县呉世腾建号舎八十两庑,亦重建焉。𢎞治间,知县吴廷举建㦸门及斋范祭器。正徳间,御史袁仕命、曾宪易棂星门,以石庄科修明伦堂。于是廷举来为布政使,撤奎文阁之朽腐。而新之邱道隆修观颐堂丽泽亭,増号舎至一百三十。嘉靖二年,提学副使欧阳铎毁淫祠以修西庑。五年,知县林应聪徙建射圃。四十三年,知县李有则重修庙学。隆庆六年,知县胡友信辟泮池。万歴十一年,知县叶初春大修学庙、射圃,原在奎文阁东,今迁梯云山麓庑。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尹与教谕余鼎藩重修堂 。三十二年,知县徐勍捐修并置祭器。四十五年,知县何玉度倡修尊经阁,经置木石,筑包台,值去官。六十年,署县理猺同知楼俨倡修学宫工,乃竣,并建丽泽堂。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四年,知县陈鸿熙捐修大成殿。七年,知县柴玮捐修学宫,东莞县儒学在东城外,旧在县东南二里许,宋淳熙间,知县王中行迁于今所。开禧二年,知县刘棠移建大成殿于学右。嘉熙三年,知县许巨川建经史阁。淳佑元年,知县赵善郮修大成殿。元至元二十八年,邑士黎友龙重建经史阁大徳。五年,廉访使赵兴祖檄县彭振重修。明洪武三年,诏兴学校。五年,知县詹朂彻庙庑堂舎而重建之。洪熙元年,知县李正重加修葺。正统四年,通判王玘重建讲堂。六年,知县王尚㻞修殿庑,辟射圃,修观徳亭及书楼号,舎浚泮池,建致逺亭。天顺七年,知县吴中重修。成化二年,知县范彦理重修庙学。正徳十三年数谕邹珠重建明伦堂,仰髙亭。十三年,训导方辂建东、西斋。十五年教谕刘兰建仪门及仓库。嘉靖四年,知县李性辟射圃亭于明伦堂东北。二十八年,知县孙学古重修庙建敬一箴亭。四十年,训导周荩臣建尊经阁。四十一年,知县乔诰复修启圣祠东西庑泮桥学门万歴。二十八年,知县翁汝遇以民居冲射形家所忌,筑垣于庙学之南以障之。崇祯八年,知县汪运光重修建复,教谕廨土地祠 。国朝顺治十二年,邑人蔡元眞重修明先圣先贤木主。康熙十九年,知县裘孔武捐修两庑, 伦堂。二十八年,知县郭文炳捐修㦸门棂星门,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为崇圣祠。七年,知县周天成捐资重修正殿明伦堂㦸、门棂、星门、名宦、乡贤诸祠

从化县儒学在县左。明𢎞治七年,知县刘𢎞初创先师庙。十三年,知县林晏建两庑。十六年,教谕罗懋建明伦堂。正徳。九年,知县刘铎建棂星门。嘉靖元年,提学副使魏校建堂斋尊经阁。二年,知县傅举修庙,创号含省牲所。二十四年,知县郑景昂、教谕傅阳明改建庙庑。三十年,知县吕天恩建㦸门。三十六年,知县曹浚始成之。四十三年,知县陈豫章重修。四十五年,知县周大柱建启圣祠于讲徳堂,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万歴十二年,教谕殷辂増建旁斋。四十八年,教谕冯应龙重修。崇祯二年,知县雷恒重修。 国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刘朝祚重修。五十七年,署县萧大成建二坊于棂星门外。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龙门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𢎞治九年始建。嘉靖十二年,知县吴宗元建敬一箴,亭启圣祠,岁久倾圯。正国朝康熙五年,知县杨熚捐修雍, 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新宁县儒学在县治东,明𢎞治十一年建。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臣始修敬一亭,建启圣祠及辟射圃于东康。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郑滋、教谕余鼎藩倡修学宫。 熙二十四年,知县张殿珠、教谕冯五姿训导林垐倡捐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增城县儒学在县治北鹤子峰下。宋开禧中,建于城,西北登髙峰,下初建四斋,后合为二,嘉定二年复析之,以博文、果行、存忠、履信名焉,后毁于兵。元至顺三年,县尹左祥徙建城西冲霄门外面鳯凰台,元季复毁。明洪武三年,知县吉添礼建于旧址,后毁于贼。永乐中,知县董友成、黎显相继修复。宣徳三年,知县蒋谦重修。正统三年,佥事彭琉知县谌询重修。成化二年,左参政张瓒建堂殿斋庑,塑圣贤像甃池,以石桥跨之,规制渐备。嘉靖初,知县朱道澜重修。七年,知县文章建立启圣祠,増号舎于学左。万歴三年,知县王良心重修,岁久倾塌。四十七年,知县谢士章即故址重建。天启四年,知县钱忠爱建魁楼于学左。崇祯十年,知县陆清流迁,建明伦堂于庙左,后为教谕,廨西为训导廨。康国朝顺治十二年,屏墙倾圮,训导王徳新捐俸建复 。 熙二年,知县徐鳯来重修学宫。二十七年,训导王启宏捐置两庑牌位。四十八年,知县沈澄复修学宫,建照墙砌泮桥。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周天成捐建圣域贤闗牌坊

香山县儒学在城东隅,宋绍兴二十六年,始建于县东莲峰麓。淳佑四年,主簿宋之望徙建县,西南滨于濠。元泰定三年,县尹左祥改徙莲峰旧址,元季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诏兴学校县丞冲敬重建,正统元年,佥事彭琉修之。正徳十六年,教谕颜阶别建讲堂。嘉靖元年,御史涂敬建公廨于讲堂之北,环列学舎。七年,提学副使萧鸣鳯檄知县林士元、拓讲堂析丰盈仓虚地迁建焉。二十六年,知县邓迁修葺万歴。三十三年,知县王好善申请提学朱夑。元迁复莲峰旧址,未竣,知县罗继宗捐俸成之。 国朝康熙五十一年,署知县陈廷纶以埠租修葺。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新㑹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宣化坊。宋庆歴中,始建元因之。后毁于兵,惟存棂、星门、石柱六明。洪武三年,知县吴拳、署学儒士吴汝梅建于故址。十八年,开拓城垣,主簿傅霖徙前百馀步,眂旧址稍南。宣徳八年,知县林廷芳修。正统二年,提学彭琉増修。天顺二年,知县陶鲁复新之。𢎞治十七年,提学副使潘府剏道、源亭,知县沈章、罗侨、徐乾相继修之。嘉靖元年,佥事陈刚祝品加饬。八年,飓风折棂星门及牌坊佥事莫相树之。十一年,知县张文鳯建敬一箴亭,创启圣祠。十二年,佥事朱道澜修号舎讲堂。十九年,佥事李文鳯创尊经阁,泮池步云浴沂三桥及泮宫坊。万歴十二年,知县袁奎建文昌阁于学宫左。二十五年,知县周道行重修圣殿明伦堂及两庑两斋,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二十七年,署县推官陈基、虞修棂星门及左、右桥。三十六年,知县王命璇教谕赖彩移左右桥于东角,上曰化龙桥。崇祯十五年,巡按柳寅东捐俸重修 。国朝顺治九年,知县刘象震重建启圣祠。十六年,教谕姚士裘重修。康熙二十年,教谕吴孟璘重修训导萧炜光捐建学署。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三水县儒学在县治东鳯凰坑。明嘉靖六年,知县程儒建。八年,知县汪克思修。三十三年,知县周文燫重修。万歴二十六年,知县髙瀛重修天启。四年,知县陈素养改泮池于棂星门内,又于门外髙筑照墙。崇祯二年,知县沈起蛟修㦸门,又于泮池左开一门,曰龙门,岁久倾圮。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府黎民贵捐修㦸门。康熙九年,知县苏嵋、训导陈大觌,重修殿庑及棂,星门、圣域、贤闗二坊,㦸门名宦乡贤明伦堂启圣祠。二十四年,知县王永名捐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清远县儒学在北门外。宋淳佑四年,知县杨观建于邑,治东南,元季毁。明洪武三年,诏兴学校知县李铎、教谕岑恕于故址创建。三十一年,知县华子厚新之。宣徳六年,毁于西寇。次年,知县陈性初重建殿堂斋庑及门。正统六年,提学佥事彭琉辟学基,増号舎。十二年,训导欧阳本徙射圃于城西南。景泰三年,县丞骆雍改建明伦堂。成化十六年,知县黄谅修之。嘉靖三年,缺 ,恩具奏改迁提学副使欧阳铎迁建于北门城外瑞峰寺故址。四年,知县洪子诚重修。十八年,兵备佥事李文鳯建号舎。二十三年,佥事何元述迁宋旧地,其讲堂则在城内北隅通衢之东。隆庆五年,知县邓文学移圣殿向巽峰。万歴二十四年,守道郑人逵建启圣祠。明季兵燹,明伦堂祠舎相次倾圯址。国朝康熙四年,知县刘尧枝教谕黄许爃卜旧卫,故 迁建。五年,工竣。九年,知县冯皋疆修整垣墙。二十二年,知县刘士骥捐修殿宇。二十三年,训导李滉协修。五十九年,邑人捐建迁复瑞峰旧址。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新安县儒学在东门外,明万歴元年,知县吴大训始建其教谕训导,署构于城内。二十三年,知县喻烛、教谕施孔俭改建于城南,知县李汝祥相继成之,规制比旧加备。崇祯十五年,知县周希曜以形胜弗善,建复于东门之外,请国朝康熙十年飓风大作,庙宇倾塌,知县李可成、申 修复训导,凌相旌相继修葺。二十二年,教谕黄衮裳重新土地,祠偏厢书楼,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花县儒学在县治东殿。国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永名创建圣、 两庑,㦸门、泮池棂、星门、照墙及启圣祠、名宦、乡贤两祠,文昌祠教官住宅,规模详备。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右广州府:

曲江县儒学在城西。宋绍兴初,建于城东南隅大鉴寺之左,元延佑中毁,至和元年重建。明洪武初,知县谢任毅修。天顺七年,参议王英重修。𢎞治十三年,知府蒋钦迁于府治之东文庙两庑,㦸门泮池俱备。同知李纯建棂星门重修。明伦堂通判黄豫建启圣祠,知府符锡建两斋,号「舎敬一亭」。在明伦堂后,祭器库学仓在文庙东。隆庆三年,知府李渭迁笔峰之麓。万歴八年,知府周嘉谟迁于通济仓故址。崇祯八年,知县潘复敏重建敬一亭及射圃马。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凌作圣重修。康熙十年,知府 元捐、修㦸门教谕莫松龄捐建学署于聚奎堂废址。二十二年,知县秦熙祚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六年,知县蔡书绅捐修崇圣祠及明伦堂

乐昌县儒学在县治东一里许,旧在西门外临河,宋淳熙十五年,知县曾造迁建于东城外拱秀坊,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县丞李鳯重建,永乐十四年,知县史彬、正徳七年,知县曹徳懋相继修葺。十三年,副使王大用因大征驻县知县李増,始迁于城北门内城隍庙旧址,増置民地,撤而新之。嘉靖二十六年,知府陈大纶改迁于城外旧地。隆庆五年,知府李渭置学田万歴八年,知县张祖炳迁子南湾,崇祯十五年,知县罗铭鼎重修㦸。国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县任衡重修大殿及明伦堂, 门前建两坊,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仁化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嘉定二年始创,后毁于寇,改建于县治东。淳佑元年,县丞郑轸徙旧所。元延佑六年,廉访张世荣置学田。至正末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何初重建,永乐四年,知县宋忠修。嘉靖六年,知县于祥重修先师庙、明伦堂两斋及射圃。十一年,建敬一亭于庙东,启圣祠于庙西。二十五年,知府陈大纶増置学田万歴。十二年,知县翁大宾重建名宦乡贤祠。国朝顺治八年,知县王士竒重修。康熙八年,知县熊惟祺捐俸,倡建通判池鳯翼、知县应瑞,相继重修,又十五年,知县佟逢年、李梦鸾,后先修复,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乳源县儒学在县治东门外,宋乾道三年始建。淳熙十四年,寇毁知县,曾造复建。元至正十二年又毁。明洪武元年,知县张安仁复创殿庑斋堂,立射圃于学东。永乐十二年,教谕廖彤修。天顺元年,知县李鉴重修。成化元年,知县陈绶建棂星门㑹馔堂。正徳元年,知县李溥重建斋庑。正徳七年,知县杨英重建明伦堂。嘉靖五年,知县陈荣柱棂星门,以石、建两斋,増号舎。十一年,知县何澄建启圣祠敬一亭。隆庆三年,知县洪淇建育贤坊。万歴九年,知县罗元勲重修泮池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 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裘秉钫教谕龎玮,迁建于登云坊之左。康熙四十九年,邑绅士复迁于东门外学宫,东南西,皆为民所占。至六十年,知县苏璜教谕劳仁。始清复学地捐,建明伦堂两庑及棂星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翁源,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北髙岭下二里。元至元十五年,县并入曲江,学废,大徳三年复建。延佑六年,县复,并入曲江,学废。明洪武元年复置县。知县田裕即旧基建学宫。十四年寇毁。二十五年,知县夏应诚教谕林株,迁于今所。正统元年始建大成殿。天顺五年建明伦堂。八年,知县陶鼎、教谕林永龄建大成门开泮池。𢎞治十六年,知县顾节修大成殿。嘉靖五年,知县容九经修㦸门,建号舎。十五年,知县萧质建启圣祠于明伦堂西敬一亭于仪门东北,㑹馔堂在东,斋左射圃在东门外。其名宦祠在学左,乡贤祠在学右。万歴十三年,知县陈文熙建文昌祠。崇祯十二年,文昌祠圮,知县朱景运复建文庙,岁久浸圮。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翟延祺训导赖新科重修。二十八年,教谕黎士琼训导黎士,望改建仪门及文昌阁三台坊。三十五年,监生袁泽捐铸铁鼎一座。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县徐轩集邑士捐修。

英徳县儒学在城外西偏,宋庆歴间,郡守王仲达建于大庆山,元末兵毁。明洪武七年,县丞王义建。永乐四年,知县熊友信重建。天顺三年,毁于寇。成化五年,迁西门城外按察,分司旧基。𢎞治六年,兵备佥事袁庆祥复迁于大庆山。正徳八年,知县黄天锡修。嘉靖三年,教谕苏木以大庆山荒僻,议以布政旧分司及正阳驿地改迁,不果。嘉靖五年,提学副使欧阳铎始建之。十八年,知府符锡増修射圃,㑹讲堂。三十二年,知县谌廷诏修万歴。十七年,知县苏大用重修名宦乡贤祠。四十三年,知县丁任明即㑹英书院迁建学宫,即今址并建文昌阁。康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县杨柱臣署教谕,张进箴重修。 熙五年,明伦堂圮,知县贾光烈、训导邱有璇重修。十年,训导邱有璇重修乐育堂。十二年,知县张斗修青云路。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右韶州府。

保昌县儒学在府学西南。宋淳佑元年,知县汪应午自光孝寺东改迁于此。十二年,知县赵崇徊撤而新之。元至元十六年,教谕谭莹修。元季兵毁,惟文庙独存。明洪武三年,知县方仲容创两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永乐十一年,知府宋玒。十五年,通判程窥,十九年,知县徐子善相继修之。正统六年,提学佥事彭琉按复侵塘,建号房馔堂。十一年,知府郑述建明伦堂两斋。成化十二年,知府江璞迁府学右正徳。七年,知府张嵿迁故地。嘉靖十年更正庙号。二十三年,知府李而进、周南修。三十一年,提学副使张希举、知府王宏重修。四十一年,知县杨士中迁泮池于棂星门外。四十三年,知府欧阳念重修。万歴四十三年,知县翟鉴重修。四十五年,知县姚一瀚重修。昌,国朝康熙八年,训导郑逊重修明伦堂敬一亭,建文 宫。九年,知县马文绣、训导郑逊捐建启圣祠。十七年,知县陈旭修正殿。二十年,知县余一铎复修大成殿。四十四年,知县毛徳琦重修。四十九年,知县李䕫龙修复泮池㦸门,展扩照墙。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府王鉽、知县吴锜偕绅士捐修学宫

始兴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嘉定间,建元、至元间建于郭头,天歴间迁于县西。元季兵毁。明洪武二十四年,知县颜孝先教谕汪士搏。重建。正统元年,知县翟琳修。二年,提学佥事彭琉塞前后路。七年,知县韦义増号舎。景泰四年,知县欧琳修堂斋。天顺三年,知县苗实修殿庑。成化二年,知府江璞修。𢎞治十年,知县夏舜重修。嘉靖五年,知县髙辅廓而新之。万歴三十九年,知县杨大润迁建今所。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于大猷捐修学宫。二十一年,知县鲍复显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教谕陈东海修葺文庙。五年,知府王鉽、知县杨于位捐修

右南雄府。

归善县儒学在白鹤峰之东南。元泰定元年,惠州路同知按达拉始建学,后署郡学事,郡博士黄光祖徙建今所,元季复遭兵燹,明洪武二年,知县木寅权以丰湖书院,令诸生习业具中。三年寅,即今学基建殿堂斋庑,后圮。十七年,署学事训导黄复奎重建宣徳四年,知县李文修之。正统十四年,知县徐琦建尊经阁。景泰七年,知府段鉴、知县李寛复修成化。五年,参议王英、提学佥事胡荣,檄推官龙皋修殿庑堂斋,知府吴绎思改学门,修㦸门及廨舎甃垣而饬之。嘉靖五年,知府顾遂、知县黄琳重建易棂星门以石。十一年,教谕黄晖建敬一亭。十七年,提学吴鹏檄知府史立模新之。二十年,教谕袁大纶率诸生具祭器。二十五年,知府吴至、知县陶情重修。三十五年,知府姚良弼、通判吴晋修殿庑堂斋,重建敬一亭及号舎嘉、隆之间,两遭兵燹,官徙寓府学堂序倾圯。万歴五年,分守参议李盛春、知府宋尧武、知县林民止重修明伦堂,以诸生叶萼等议兴复侵地,重建教谕训导,廨官始复居焉。二十二年,署府事同知邱一鹏、署县事推官廖如龙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徙教谕廨于阁之西隅堂。国朝顺治十六年,邑人骆鸣雷、姚子庄等捐修殿庑 门。康熙八年,知县连国柱捐修棂星门及门外东西两垣墙。二十年,知县卢光祖、教谕吴策、训导李敏、邑人检讨龚章倡捐重修。二十四年,知县佟铭捐修殿庑廨舎围墙。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博罗县儒学在浮碇冈之麓。宋端平间,知州刘焕始建学。淳佑中,知州谢籧修之,知县王亘建瑞光楼。咸淳中,知县洪伯清辟地而新之。元至元三十一年,廉访张处恭、知县刘亨重,建元末乃废。明洪武四年,知县任志刚重建。永乐二年,知县林和始立学门知县,昌祚修大成殿。正统三年,提学佥事彭琉檄通判郑述复修之。天顺中,同知苏润修棂星门,及前衢知县邵铜始建尊经阁。𢎞治元年,知县欧阳瑎移置瑞光楼。二年修棂星门。十三年,知县林若周建仰髙祠,合祀名宦乡贤。嘉靖二年,知县雷启蛰建东号房射圃亭。十四年,知县李宪重建明伦堂及敬一亭。二十二年,知县经彦采复修学 。国朝康熙七年,教谕何龙春捐修正殿及建复学前牌坊。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长宁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东城之内。明万歴六年,知县陈茂蕙从诸生议,改迁今所。明末兵毁。国朝康熙十八年,合邑绅士捐赀重建。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永安县儒学在金山下,明万歴十一年,督学副使支可、大知府黄时雨,从教谕陈文华议建于金山,下署县通判木丛竒,始建之先师庙两庑,明伦堂两斋、㦸门、名宦。乡贤祠知县郭 藩始建棂星门,内为泮池,引城东流泉注之,祀启圣于明伦堂后,东为尊经阁,又东为文昌祠,北为敬一亭,又东为道义门,东为训导,署门左为宰牲亭章。国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赵平格经始,邑人贡生范 等,捐建圣殿东西两庑大成门,名宦乡贤,泮池棂星门,复建启圣祠、文昌祠尊经阁。二十四年,署县沈抡英捐建明伦堂,教谕毛天翀、训导陈简,命捐建儒学门、仪门学廨,典史刘之珏捐筑照墙。二十五年,知县张进籙捐赀増髙尊经阁,购书蔵阁内。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海丰县儒学在县治之东南隅,旧在邑西偏。宋康定二年,县令谭昉始徙建今所。淳佑十一年,主簿郑梦翀修之。元季兵毁。明洪武十三年,知县邓源重建。嘉靖元年,教谕周鼎改建文庙于东,徙明伦堂于西,凿泮池,建礼门。九年,知县陈一善建敬一亭。三十三年,知县张济时修明伦堂,辟礼门,易柱以石及重建东斋。万歴三十年,知县叶惟荣、教谕林中梧建尊经阁于文庙,后改启圣祠于文庙东 。国朝顺治四年,知县阮士鹏教谕黄梦赉捐修。六年,邑绅士同修。十一年,教谕王佐、训导蒋煜董修学宫。康熙六年,知县阮士鹏、教谕黄鼎捐修十年,知县范逢春捐倡重修。二十一年,总兵苗之秀、知县佟永清、教谕简良臣、训导苏上琏重修。二十三年,知县姚徳基继修。五十六年,知县熊大、樊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二年,邑人陈璵捐建学署,龙川县儒学在县城之东,建鏊山之麓,即宋崇宁故州学,徽宗赐辟雍诏碑存焉。淳熙、嘉泰、端平、嘉熙间,循守宋煜、梁克俊、宋诩,县令倪应时相继修之。元至元二十年,毁于兵,厥后即城东李守旧宅,权为庙学。延佑二年,知州徐震复建学于城北,至正间,又毁于兵。明洪武初,典史黄九成因城遗址修建县学。成化十三年,提学佥事赵瑶复建于城北。嘉靖二年,佥事施儒檄知县韦邦宪堤嶅湖改建。十一年,建敬一亭启圣祠。二十一年,因学宫圮壊,通判杨茂深、知县蔡鸿渐请于提学副使林云,同佥事雍澜,复建于城东,即今学知县欧阳深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万歴二十二年,署县通判,唐体元置祭器。 国朝康熙七年,知县彭峻龄倡捐重建。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长乐县儒学在县东紫金山麓。宋绍定中,县令叶拳始建于七都之龙冈。淳佑初,县令林朝孙修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徙今县治,乃建学于西。至顺初,县尹程愿学成之。元季兵毁。明洪武三年,教谕廖伯舟重建。成化元年,知县黄瑜以其地湫隘,始徙建今所。十一年,知县李顒改建棂星门,以石𢎞治中知县黄坤始凿泮池,正徳中,知县杨继宗修殿,及㦸门吏目陈淳増修垣墙,始徙山巅旗纛庙。嘉靖元年,佥事施儒导水于泮池,明年,建尊经阁,増号舎。十年,佥事吴彦筑地,増修学宇,扩明伦堂。十一年,建敬一亭。十四年,知县于寳増建正殿。十五年,佥事江汇改儒学,向甃泮池,建青云桥。十九年,立科贡题名。二十七年,佥事徐缉重建。三十三年,知县李徳川重建乡贤名宦祠,明年,修进徳、修业二斋,及学门训导黄应举倡诸生,増建礼门、义路坊,修东西号房。万歴二十年,署县通判蒋杞,増置祭器如国朝。顺治八年,知县孙荫光捐修。康熙二年,教谕温 璠训导屈、宋重修明伦堂。十二年,训导夏际、卢倡修启圣祠。二十四年,知县钱巍业、教谕刘文著、训导王懋徳、署县沈抡英,前后继修。二十五年,知县孙蕙修两庑及大成门。四十五年,知县母仪修泮池,围以石。五十二年,知县田祖捐修两庑。五十六年,署县徐愼重修明伦堂。五十八年,知县张梁改正照墙,教谕何璇训导何怡修复儒学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署县冯嵤捐修东庑,并设牌位

兴宁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嘉定中,始建于县东百步。咸淳四年,主学卢龙跃饬之,元末兵毁,明洪武四年,县丞刘昭辅重建,八年,知县张成増饰之。正统中,知县朱孟徳、重构堂宇,知县蔡徳义、教谕林璟,建尊经阁。天顺三年,同知苏润、知县舒昭修文庙㦸门棂星门。五年,寇焚号,舎颁书祭器,咸毁,知府吴绎思檄知县郑逊、教谕吴文澄重建。成化十年,知县董英建库房,号舎十三年,提学佥事赵瑶改门东面鸡灵山,迁射圃于学东,立观徳亭。十八年,御史徐瑁以诸生请,始即旧岭东道徙建今学。𢎞治八年,知县黄缙建尊经阁两斋号,舎易民地及池以拓之,是岁,佥事李徳美建学舎。十五年,知县陈孔明修两庑,㦸门易棂,星门以石。嘉靖九年,知县吴悌建敬一亭。十四年,知县施干修明伦堂。十五年,知县方述修文庙,建启圣名宦乡贤祠。三十年,知县黄国奎建启圣祠。三十四年,知县罗衣建宰牲所知。国朝康熙十七年,训导陆文蔚修启圣祠。二十三年,县李清鋐教谕,李长倩训尊李杜,重修学宫。二十五年,教谕李长倩重建明伦堂。五十八年,邑绅重建正殿、㦸门、名宦、乡贤祠。六十一年,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连平州儒学在州治左。明崇祯六年,建中为正殿,两庑翼焉,南为㦸门,内开泮池,引北门源泉注之。顾国朝康熙十年,知州髙光国重建学宫。十六年,署州 ,士美重建两庑。二十一年,学正欧阳英骑修启圣祠。二十二年,知州佟国瑞重建明伦堂,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八年,知州卢俊义修礼门、义路两坊、河源县儒学在城西北隅,旧在城东南隅,明洪武二年建,歴二百馀年,旧城濵海屡遭水患,学宫、庙庑、堂门悉圮。万歴十年,复古城,迁县治号曰新城。十三年,知县欧阳询始迁学于今所。二十年,知县周炳建名宦、乡贤二祠于㦸门之左,建敬一亭于文庙之后,前为鳄湖,秋冬水涸,知府林国相为请于制府,斥饷金,浚源筑堤,水始汇焉为国朝。雍正元年,改启圣祠, 崇圣祠

和平县儒学在县治西,明正徳十六年建。嘉靖二年,知县刘琰増官廨,増号舎,甃露台,立名宦、乡贤二祠。嘉靖二十六年,佥事范推一檄县修之,逾十年始成。崇祯十年,教谕易昌第,改建 。国朝康熙十八年,知县韩师愈重修。四十二年,知县盛洪重修。五十四年,知县李煚修学宫,増建圣域贤闗,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县王植倡修六年,知县王皓重修文庙 。雍正八年,海丰县请□县设学,现候部议

右惠州府:

海阳县儒学在制锦坊,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宋绍兴中,知县陈坦迁于今所。绍定间,知州孙叔谨、知县张焕増修。景炎三年,毁元不复,建附生徒于郡斋,明洪武二年,通判张杰始建学。永乐间,参政郑阜义重建大成殿两庑宣徳。八年,御史丁宁重修两庑㦸门棂星门。正统元年,知府王源以官地易民居,广之,徙棂星门外,临于街内,凿泮池,甃以石。明年,知县李衡建明伦堂,兴贤、育才二斋。天顺八年,知府陈瑄重建大成殿及馔堂,易棂、星门柱以石。嘉靖间,知府王袍丘其仁重修,又立启圣祠于大成殿前左隙,地地在训导斋后,教谕陈察复以学后卑洼,买民池实土,议建尊经阁,未就迁去。二十四年,同知王贵始辟阁垣而一之。二十五年,知府郭春震缮修。二十七年,知县褚宗禄建敬一亭于尊经阁。二十八年,知县李竒俊复徙于明伦堂前。二十九年,分守冯皋谟。四十二年,署县通判揭鸿、万歴二年,知县冯笏俱相继修葺。九年,大成殿复壊,知府张敷潜、知县徐申重建。十五年,明伦堂圮,知府劳逊志,知县林继乔新之,复増起教谕学舎一座。明年,复徙启圣祠于训导斋地,仍以祠地为训导斋。天启间,副使周维京重建殿庑仪门。崇祯间,知府黄日昌、教谕黎崇宣重建启圣祠。熙国朝顺治年间,巡道魏执中重修殿庑及棂,星门康 。二十年,知县刘永重修文庙,建文昌祠。二十三年,同知滕天绶捐建启圣祠。二十七年,知县金一鳯建土地祠,重修明伦堂,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潮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绍定三年,知州孙叔谨建,景炎中,毁元知县崔思诚建大成殿,至正九年,知县雷杭建明伦堂及两斋,明洪武二十八年,教谕李文政修两斋,曰进徳修业。正统五年,主簿黄容建号舎十间。十年,知县刘源洪创膳堂。景泰四年,知县何晟重建明伦堂。天顺七年,参政刘炜、知县陈瑄易棂星门柱,以石砌泮池造祭器。成化二年,佥事戈立,増建号舎十一间。𢎞治八年,知县姜森购民地,建拓教谕廨及号舎十间。正徳十二年,知县宋元翰建海滨邹鲁二坊及修明伦堂。嘉靖十二年,同知刘秉鉴修号舎。十三年,教谕周朝任铸祭器。十六年,通判胡裕建启圣祠,典史陈公升重修文庙祭器。十七年,御史王徳溢委主簿严宾修明伦堂馔堂。十八年,飓风,殿堂祠宇门斋住廨●散,是年知县胡景华修复。三十七年,知县蔡明复重修明伦堂。隆庆中,知县黄一龙复修庙学,三年始成年。国朝康熙三年,知县王渫重修圣殿两庑明伦堂六 知县张𢎞美、教谕吴廷缙续修明伦堂。十八年,知县徐而㤗、教谕吴廷缙倡修圣殿两庑明伦堂。二十五年,知县臧宪祖捐修圣殿两庑㦸门,并泮池垣墙。五十一年,知县彭象升重建明伦堂。五十三年,知县支森重修㦸门及乡贤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闵黯倡修大成殿两庑㦸门及泮池。

揭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宋绍兴十年建。淳佑六年,知州陈圭修。景炎三年,毁元重建,明因之。永乐二十年,知县徐赀重修。天顺七年,知县陈爵买民地以广学基,建学舎、进徳、修业二斋。𢎞治八年,知县彭惟芳修明伦堂。十三年,知府叶元玉建尊经阁及射圃。嘉靖五年,主簿季本修明伦堂馔堂斋舎。三十九年,知县彭文质重建先师庙东西庑。四十一年,又重建敬一亭,浚棂星门,前一水通于马山寄。四十五年,署县推官郑良璧建尊经阁。万歴。十六年,兵备道王民顺修建庙署,増髙明伦堂三尺,教谕陈民极捐俸,建文昌祠及斋宿房,㑹馔。所黄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张嘉善重修。康熙五年,教谕 挺华倡修圣殿及两庑。十七年,知县廖鸣鳯倡建。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六年,知县陈树芝重修殿庑,明伦堂置祭器

程乡县儒学在县治南,宋梅州学也,初建于大市,后徙之东南隅。乾道九年,知州黄徳俊复迁于城之西北。淳熙十二年,知州黄畟建梯云桥学。前庆元六年,知州刘焕増学宫,新十哲像斋舎,教授张如圭、林若谷,相继建大成殿。绍兴三年,学正郑竒迁于贡院故址,本路使赵师楷、知州叶敷荣,共建大成殿两庑,㦸门扁讲堂曰明道」。淳佑元年,知州李鉴迁于今所。元元贞二年,佥事张处恭重建,未竣,大徳元年,佥事呼喇济成之。明洪武二年,省州,三年,改为县学主簿房,秉正修大成殿、明伦堂、㦸门、两庑棂、星门两斋。二十四年,典史廖仁重修。正统九年,知县文琳建大成殿两庑,成化元年,参政龚毅、佥事毛吉,檄知县丁杰,易棂星门以石。𢎞治三年,佥事袁庆祥新文庙创明伦堂。正徳八年,知县张钦重建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泮池祭器库馔堂。九年,知县张戬増号舎十六年,知县唐继仁重建大成门。嘉靖四年,训导张贤撤馔堂,建尊经阁。八年,主簿黄腾立敬一亭。十年,知县林坛建启圣祠。二十五年,知县黄进建㑹馔堂 。国朝顺治十年,知县葛三阳移建启圣祠于大成殿。后康熙八年,训导吴晋重修。十年,知县王仕云重修圣殿两庑㦸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及照墙左右两坊。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饶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成化十四年,与县城并建,同知邵有良、委官毛文政,经始明年,知县杨昱、董成之,正徳三年,圣殿圮壊知县毛棠。鼎建,未就。九年,知县杨淮甫,至成化十三年,参议张简复其地之侵于民者,嘉靖秋壊于飓风,教谕王鲁新之知县柴乔、李士逹,重修学,旧无泮池。二十二年,知县罗凯始凿池。四十年,教谕林成纲广号舎十馀间。万歴十九年,兵巡道王一乾,又増置号舎二十六间。 国朝顺治十六年,饶鎭吴六竒重建圣殿,铸洪钟悬殿左,又修明伦堂名宦乡贤,祠启圣祠。康熙二十一年,训导侯世禄捐修照墙高八尺,兼浚泮池。二十六年,教谕黄志聨、训导侯世禄合葺明伦堂。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惠来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北,明嘉靖四年,知县蒋恩建,十九年,知府龚湜改建,今所即府馆旧址,二十二年,知县官徳章修又建博文、约礼二斋,建号舎㑹,馔堂于明伦堂右,建廨于堂东。西敬一亭在明伦堂后三十年,知县林春秀重修,又建大成殿两庑㦸门棂、星门、泮池、明伦堂、神厨、祭器。三十二年,创学塘观、海亭、学门、仪门宰牲所。万歴年间,知县游之光重修,国朝康熙十九年,知县张秉政捐修腾蛟起鳯二亭,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大埔县儒学在县治左。明嘉靖六年,知县欧淮建。二十二年,教谕刘万春建讲堂,増号舎。二十四年,知县曽广翰建学阁,修明伦堂斋舎号房。二十七年,教谕吴箴改建大门。三十四年,教谕陈尧道修廨。三十九年,知县吴思立修号舎讲堂敬一亭,在儒学左。万歴二十一年,推官余照重建讲堂,修号舎。 国朝顺治年间,饶鎭吴六竒、知县赵观光,同康熙年间,知县宋嗣京、艾十竒相继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澄海县儒学在县治左。明万歴五年,知县顾奕建、崇祯间知县梁髙登教谕胡曰乾修 。国朝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吴兴祚捐俸三百两,知府林杭学、同知滕天绶、通判母鲸、知县王岱、教谕余龙、训导徐辑、夏邑人佥事杨锺岳、侍读学士佘志正公捐重建邑人蔡茂植捐建启圣祠、明伦堂。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普宁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嘉靖四十二年创。万歴三年,知县刘钝始建明伦堂两学舎。十三年,知县赵献建文庙两庑,大成门棂星门、名宦乡贤祠儒学门。二十五年,知县王稷复建启圣祠,重修明伦堂号房。三十三年,知县沈知霖捐倡大修。三十六年,知县阮以临教谕黄秉中重修 。国朝顺治八年,知县李廷梁重建圣殿。康熙九年,知县段藻重建大成殿启圣祠。二十二年,知县汪容日、教谕潘浩、元训导潘扬臣捐建明伦堂棂星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平远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王化建时属草创。万歴六年,知县刘印祚修,李允懋拓地迁建文庙及明伦堂。崇祯间,知县胡有英、教谕詹露重修。 。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赵复昌重建文庙。十六年,知县葛笃彝、署教谕吴鸿磐重建明伦堂。康熙九年,知县刘骏名修启圣祠。四十年,知县何寛训导何曰智移,建于文庙。后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县陆祖望训导锺伟重修学宫。

鎭平县儒学在县治西。明崇祯六年,抚、按委平远县知县沈惟耀督建。其地系贡生徐徽生员徐惟础义捐。时县治新设,草创未备。十七年,知县罗明䕫修。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薛世望重修。康熙二年,知县徐履吉重修。十一年,知县程梦简捐修。四十五年,知县母仪重修学宫石砌泮池及栏杆。五十二年,知县田祖捐修西庑。五十六年,署县惠通判徐愼重修明伦堂。五十八年,知县张梁重修照墙,教谕何璇、训导何怡捐修㦸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署县番禺县丞冯嵤捐修东庑。七年,知县吴芮重修右潮州府。

高要县儒学在府治之东,旧在县治东七十步府学遗址。宋政和四年,郡守毛衍即其地以为县学。明洪武初,知县刘浚源修。十年,知府胡本道增修置射圃。永乐十年,知县常庸徙堂斋于殿后,以旧堂斋为学仓廨宇。宣徳七年,知府王罃重修。正统间,提学佥事彭琉偕知府王罃复学后侵地,筑书楼新大成殿,凿泮池亭、射圃,増筑号舎,又复学前侵地为廨宇,撤书楼为两斋。天顺七年,知府黄瑜、知县朱茂建仪门及斋南号舎。成化三年,知县刘钦重建明伦堂棂星门。七年,知县孙珍重建㦸门廨宇。𢎞治间,知县左浚改仪门于大成殿左。正徳二年,知县钱世用重修。十二年,知县秦行健建杏坛于书楼北。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吴麟、知府钱铎建议迁学于今府学庙,右与府学合庙。万歴九年,知府王泮买民居辟学门。二十年,都御史萧彦迁复于旧址。三十二年,知府陈濂塡筑后塘,建尊经阁。四十四年,推官李春熙、通判许学贤改学前路,从左绕右循南复摺左而西。天启二年,知县江渐磐重修庙庑。先是庙后地陷,堂斋倾圮,教官僦居民舎,知府陆鏊、知县张明熙先后葺修祠,国朝雍正元年,改启圣 为崇圣祠

四㑹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金冈山下,宋咸淳元年,知县赵汝音迁于今地,建大成殿㦸门。景炎间,知县陈隆建堂斋号舎,元末摧圮,明洪武初重建,永乐十一年,知县颜寳修。景泰四年,知县杨涣建书楼。成化六年,知府黄瑜复侵地,改建明伦堂,以堂旧甚,建大成殿两庑门库、斋舎、书楼馔堂。正徳十四年,知县萧樟作泮桥。嘉靖七年,知县张玺重修堂斋。十六年,知县罗愈请岁以寺租修学。二十五年,知县庄深建敬一亭,尊经阁。三十年,知县陈自然建儒林门棂星门万歴。二十三年,知县彭名世复建尊经阁,乃移启圣祠、敬一亭于阁左右。四十六年,知县谢子诏教谕邢裔昌重修殿庑斋房。四十八年,知县陈祖训改建文昌阁于儒学之前,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班。国朝顺治十六年,教谕朱翀募修,康熙十八年,知县 一政,倡捐重葺。二十六年,知县阵欲达教谕邹紫客、训导罗宗祥倡捐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县黄任建魁星阁在学宫后。

新兴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为新州学,宋天禧间始建,天圣间,徙于夏院寺之西。绍兴十二年,郡守张夔修,淳熙四年,郡守赵师孟复迁于旧址,嘉定六年,郡守杨承祖重修,咸淳十年,郡守何坤葺之。元大徳中,知州髙芝重建殿斋。明洪武三年,改新州为新兴县,改州学为县学,县丞孙守正鼎建庙学。宣徳五年,教谕卢闰建尊经阁。正统三年,知县雷晏重建讲堂,号舎射圃。天顺七年,毁于寇,知府黄瑜新之。成化十一年,通判李敏增修正徳十一年,知县王琮复射圃侵地。十六年,知县胡尧时始建启圣祠于尊经阁,后辟泮池,右为敬一亭。嘉靖二十七年,知府胡纯行县修棂星门。三十五年,县丞罗宁重修。万歴十三年,知县赵徳懋请以学塘租银修庙庑启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两斋号舎。二十四年,知县姚舜牧重修学前二坊,新其扁曰贤闗,曰圣域从学,前塘基辟路出南城,曰见龙衢。三十年,知县杨成乔捐俸重修学宫。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李超。二十四年,知县徐煌、教谕刘国璋、训导陈就烈前后倡捐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阳春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庆歴四年,原建于南城外一里,元季圯壊,明洪武二年,知县莫景明迁建于今地。永乐七年,县丞吴子育重建殿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射圃。正徳三年,提学彭琉命知县宋启修,成化五年,毁于寇。七年,知府黄瑜新之。正徳十年,知县黄寛重修殿庑堂斋。嘉靖十年,知县杨和建启圣祠敬一亭。三十二年,知县谢复生重建文庙,并饬两庑堂斋号舎。隆庆间,同知郭文通凿泮池于棂星门内,引东门外官陂水注之,知县熊烈建尊经阁,造祭器。万歴四年,同知蔡懋昭买民地辟学前路,树以坊,知县毛汝起重修庙庑,㦸门棂星门,学门改建敬一亭,凿泮池于棂星门外。十一年,知县黄宪清建接云楼。十五年,飓风飘毁文庙,知县张文诰修之,移敬一亭于尊经阁后,㦸门左右为名宦乡贤祠,泮池在棂星门外,前为云路坊。崇祯十六年,知县陈轼倡率诸生梁应标等修葺。善国朝康熙九年,知县张含瑾重修。二十五年,知县康 述捐修。六十一年,知县苏浵于学宫前启建文明门,又于文庙照墙开黉宫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黄敷言,教谕陈世莲训导邝士佐倡捐修大成殿,重建两庑,筑月台棂星门、名宦乡贤祠,扩泮池为双拱,周以栏杆,围墙扩六尺,髙三尺,文明门上建大魁阁,辟青云路二十馀丈,临溪架桥。

阳江县儒学在县治西,岭西分司故址,旧南恩州学,宋庆歴四年始创于城南二里。绍圣中,知州丁琏徙城内东南隅。绍兴二十一年,知州傅雱刻孔子小影于御书阁。淳熙中,知州梁球建大成殿。嘉定中,知州陈岳、郑浦重修殿庑堂斋。元末圯于兵燹。明洪武中,省州入县,遂改州学为县学,废县旧学为民地知县张翼始更造之,知县梁潜、林星、李宁相继修建。天顺七年,贼毁,仅存礼殿。成化二年,佥事张祚重建庙学,又市民地建藏书阁。二十一年,佥事陶鲁以学湫隘,迁今地。正徳九年,主簿林景和重修两庑㦸门。嘉靖七年,主簿杨任修建斋堂,号舎尊经阁学门。十四年,知县莫斌废尊经阁,建启圣祠敬一亭。万歴七年,同知蔡懋昭复建尊经阁。十三年,兵备副使王泮、同知方应时大修乡贤祠,名宦祠在㦸门右土地祠,澹庵祠在㦸门左。射圃旧在东门外。茂国朝康熙十三年,复建尊经阁。二十六年,教谕叶自 重修。三十二年,训导黄以敬添设启圣祠二间,祠西,又创书舎四间。五十年,知县唐伯羲重建尊经阁。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六年,知县林寅、教谕尹锡、籙训导佘锡纯捐修名宦祠。八年,教谕尹锡、籙训导佘锡纯捐修棂星门㦸门垣墙,及置祭器、髙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成化十二年始置县,设学知府李璲创建大成殿两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号舎厨库。𢎞治间,署县事典史黄观,建讲堂泮池桥亭。正徳十五年,通判潘鵾重修。嘉靖五年,知县陈坡重建树棂星门,以石创聚奎楼。二十八年,知县陈富春重建讲堂号舎。三十四年,教谕汤浚建登贤亭。三十五年,庙学为飓风摧毁,知县徐纯次第修葺,又筑杏坛于泮池上,移敬一亭于儒门内,迁名宦、乡贤二祠于㦸门左右。万歴十三年,知县曽宗烈重修庙庑堂斋,启圣名宦、乡贤祠及敬一亭。三十三年,知县韩国藩于学门左创建尊经阁,又重建左右二坊,改题玉山,起鳯珠海腾蛟。四十八年,知县陈京璧重修殿庑。崇祯五年,知县萧时勉、训导谭瓒复行修葺。明末,毁于兵年。国朝顺治八年,署县萧来仪教谕王孙枢修㦸门,是 教谕王孙枢建教谕衙。康熙元年,知县卢开象、训导沈嘉庆修启圣祠。八年,知县鲁杰重修学宫。二十一年,署县刘淑向、教谕郑启中训导冼赡宗倡修大成殿东西庑㦸门棂星门,周围垣墙,开浚泮池。是年,教谕郑启中重建清云门儒门。二十二年,知县于学修复尊经阁。二十八年,知县于学修复乡贤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恩平县儒学在县治西,明成化十六年始置县,设学都御史朱英、按察使陶鲁创建大成殿两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继建尊经阁,仪门号舎正徳。二年,修建棂星门。嘉靖初,教谕费颐修建儒学门,未㡬庙学为飓风所毁。二十八年,知县阮琳重修。万歴十五年,教谕车学年建尊经阁于学之东北。十七年,㑹学圯重,修知县蔡标、教谕龎一徳,徙泮池于棂星门外,环以垣墙门,左曰崇正学门,右曰育英才。㦸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庙后为启圣祠,东北为尊,经阁祠西为号,舎东为敬一亭,后为教谕舎射圃,在学西 。国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县佟世男倡捐重修大成殿两庑,启圣宫、乡贤名宦祠及泮池棂星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三年,知县常三书及举人郑鹏生员冯卓等捐修学宫。

广宁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置县,知县韦弁创建庙学,万歴十一年,兵备副使徐时可令知县黄南金修之先师庙两庑、㦸、门棂、星门、启圣祠、明伦堂、两斋、官廨、学门咸备。二十年,知县李先芳捐俸诸生,陈经捐赀,易黉门各柱,殿前栏盾以石㦸,国朝顺治十五年,教谕黄金胜,修复启圣祠及两庑 门。康熙六年,训导邓隆盖葺殿宇,重建明伦堂。二十五年,知县黄金从教谕劳翀训导李梦㑹,修建明伦堂之两庑,为博文,约礼斋。三十三年,知县寗尧采、教谕黄廷璋、训导张孔嘉,捐建启圣祠及明伦堂之两庑。三十四年,知县寗尧采捐修㦸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开平县儒学左城东隅,明崇祯十七年建县,旧设小㕔一所,奉祀至 。国朝康熙六年,知县髙子翼、训导祁士骅倡捐,偕邑人剏建今所未成。逮八年,训导萧正博复营之,工始竣。二十年,绅士里民修圣殿建两庑仪门,泮池棂、星门、启圣祠、明伦堂。五十三年,知县陈还重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德庆州儒学在州治东一百七十步,旧徳庆州学创建于城东紫极宫故基,宋元丰四年,迁于府治东六十步。庆元初,郡守赵师璱置书买田,绍定、淳佑间,郡守陈宿、冯光益之。元至元末,教授林舜咨作大成殿,尊经阁同知王罃祖树、明伦堂总管孙辅臣増修之。明洪武九年,定为州学。正统中,提学彭琉命判官朱智修建殿庑重门及云章阁知州谢必贤继起堂斋。成化间,知州李瑛、周俭管淳増修。𢎞治三年,知州王淮重建尊经阁,号舎㦸门厨库。十五年,知州杨棨重修殿庑。嘉靖十五年,知州陆舜臣重修正祀典。二十一年,知州吴汝新重建殿庑,改甃泮池,増修学门号舎。三十六年,知州徐铉増修殿庑。四十一年,知州杨徵移徙于东城隍庙。万歴二十八年,知州沈有严迁复于州治左之旧。三十年,辟射圃于学左。崇祯五年,通判王之肱修葺射圃,守道刘继昌、知府萧嘉熙等捐建重新学。国朝顺治间,知州饶崇秩议修捐俸一百五十两贮 。康熙五年,学正梁宗典重修大成殿两庑仪门棂星门并周围垣墙。六年,知府熊启裔、七年,知府蒋应秦、教授黄梦赉继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封川县儒学在城东北八十步,旧在县东山一里。宋康定元年创建。皇佑间,毁于寇,遂迁今地。嘉佑三年,州守田开以其地狭隘,迁于城西小丫岭,屡被水患。熙宁六年,州守俞瑊复迁于东山故址。绍兴七年,州废,学毁。十一年,州复,知州黄琮辟故址,建学宫,置学田,时士以涉水不便。十五年,郡守杨王休徙于今地。咸淳七年,教授张骥重修。元至正三年,逹噜噶齐裕噜特穆尔重修。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因改州学为县学。永乐八年,县丞欧必森新之。十二年,县丞杨隆重建庙学。天顺四年,寇毁,仅存殿庑、堂斋。成化五年,知县万显移明伦堂及两斋于后地之爽垲者。𢎞治十八年,知县张琇重建庙庑棂星门。正徳四年,知县黄琼建学门。六年,训导郭缨建尊经阁,辟泮池,饬祭器。嘉靖初,知县琼海周英重修。三十二年,知县郭处贤改建敬一亭。四十三年,洪水冲壊庙学,知县唐时雨,大加修葺。隆庆六年棂,星门壊,知县陈起耕修之。万歴九年,知县周日暹重修。十九年,知县黄懋中迁复东山故址。二十五年,岭西兵师巡道陈濓命知县唐民拱徙建于今处。明伦堂在 先庙,左露台甬道翼以两廊门外南立棹楔,堂西为尊经阁,东为神厨神库,后为敬一亭。 国朝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开建县儒学在县东半里,旧在县东南百步,明成化九年,教谕陈瑚请于巡抚都御史朱英,迁于城内东隅。二十一年,知县廖宾重建殿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馔堂两斋,号舎库房咸备。嘉靖十年,署县黄世铎建启圣祠。十五年,知县吕宾増置号舎。二十九年,知县陈廷举奉学道檄,迁建今所。万歴四年,知县胡希寅建正业堂,名宦乡贤祠,号舎廨,张国朝。顺治十四年,教谕郑茂惠重修,康熙九年,知县 冲斗复修。二十三年,知县姚从智捐修学宫。二十九年,署县邵龙元捐修东西两庑㦸门,泮池棂星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八年,署县陆昌龄重修。

右肇庆府。

茂名县儒学在城东。明洪武十四年,始设学于城内西北,后设千户所,地狭,用教谕刘源议,迁于城外东山寺故址。天顺八年兵燹。成化五年,知府孔镛并学于府。正徳五年,监生杨节奏复。六年,知县林渠复建于旧址,立明伦堂两斋、学门、儒林坊于旧址。嘉靖七年,巡按御史周模楷置砖甃学路百五十丈,修筑周围垣墙。十四年,知府郑絅、知县易本仁复建庙庑㦸门棂、星门、学门牌坊。二十七年,知府欧阳烈迁学门,新二坊、启圣祠,名宦、乡贤祠俱附府学。二十八年,知县韦弁重修庙庑及明伦堂。崇祯间,知府姚继舜,知县张复普、尹竒逢相继捐修棂。国朝康熙二十年,邑人重修圣殿,建两庑仪门、泮池、 星门、启圣祠、明伦堂及名宦、乡贤祠。二十二年,知府王际有、教谕黎起龙、训导罗澄捐修学宫堂庑门墙。五十三年,知县陈还重修文庙,増建两斋。头门、礼门,义路门四,围宫墙。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电白县儒学在神电卫,旧在宝山下,元季兵毁,明洪武初,知县刘源隆迁于县治东南。成化四年,佥事陶鲁迁于今所。五年,知府孔镛大新之。嘉靖十年,知县董琳建敬一亭。十七年,知县俞岳建启圣祠。二十七年,知县谭尧道、知府欧阳烈重修,后尽倾圮。万歴六年,知县张希皋经始创建,知县林梦琦増修首,建文庙,次两庑,次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东西斋,又建启圣祠于东偏,名宦乡贤于㦸门之左右。又于明伦堂东建教谕廨西,建训、导廨、明伦堂之下,建号舎焉。建敬一堂于明伦堂后,土山之上棂星门外文路东西两端,建崇儒、造士二坊。崇祯七年,知府姚继舜、知县周日旦、教谕李世球重新之,建射圃于学右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相斗南议修有邑节妇吴氏,捐屋地木料砖石助修。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张兆统重修。五十二年,知县张琮修正殿两庑。五十七年,知县周文杰修明伦堂。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三年,训导黎组芳及诸生修文庙,甃以石阶

信宜县儒学在城东。元至正十四年,知县陈巴延彻尔建立,明因之。永乐四年,知县盛得中重建。十三年,知县姚原立。正统四年,知县陶兖相继修葺堂斋天。顺年间,知县颜玉阶重建大成殿。成化四年,知县李时敏复修大成殿两庑,迁于城东南。七年建棂星门、礼门。正徳八年,知县虞玘重修。嘉靖十四年,典史前编修程文德迁于县左,建明伦堂斋房,知县谢彬复建正殿,敬一亭学门。十九年,知县白谱建棂星门。二十五年,知县何文俸复建㦸门启圣祠。二十七年,知县许述修葺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徐鸣佩大修。康熙五年,知县罗士毅迁于旧址。六年,知县罗士毅改建大成殿、名宦、乡贤二祠。二十四年,知县余光灵教谕方曰定训导锺煌修葺启圣祠。二十八年,知县余忠震倡修大成殿。是年教谕龚文耀捐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三年,知县段宏普修葺大成殿。五年,知县段宏普、教谕丘启碧、训导阮士英重建明伦堂、化州儒学在州治南。宋嘉定二年,郡守范良辅建于城外。咸淳六年,教授赵蜚英迁于城南,后毁于兵海北。海南佥事吕沆重建,明洪武初,郡守曹锡修之。宣徳八年,知州吕明、正统八年,知州毛自得筑州城围,学在城内。天顺七年,知州吴春、成化七年,知府孔镛、同知曹庆各重修之。十一年,知州黄万硕仍迁于城外旧址。正徳八年,知府陈嘉表、嘉靖间知州郑雍传相继修理。后万歴间,复迁于寳山旧址,郡守沈水捐建大成殿启圣祠及乡贤、名宦二祠。康国朝。顺治十三年,岭西道李皓、学正冯璡捐倡修葺。 熙六年,知州丘宗文、学正梁殿桂、朱廷谊捐倡重建。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八年,阖州绅士议迁复南门旧址未竣工。吴川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正九年,主簿唐必达、教谕吴仲元建明因之。洪武十四年,县丞汪季清修大成殿两庑㦸门棂星门、堂斋礼门。正统二年,知县邓宣重修号房倒塌,为军所侵。嘉靖间,御史熊兰拆侵屋以复旧址。二十七年,知县欧阳烈重修。崇祯九年,邑人吴鼎泰捐资重葺, 国朝。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训导许绍中申请三院,改建学宫于原,分司旧址,规制大备

石城县儒学在县西台,旧在江头舗南。元皇庆间,随县迁于新和驿左,即今学。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县丞倪望重建殿堂斋庑㦸门学门。九年,知县翟惟中增修。成化间,知县陈纲重修,迁于西关外回龙岭。嘉靖十三年署县印吏目丁琮增修。二十一年署县事经歴丘正,改建县治西。万歴十一年复建于北街旧址前先师庙东西为两庑,左启圣祠,后明伦堂。二十一年,知县谢浚移明伦堂于庙左,即此地建启圣祠。天启七年改建文庙于启圣祠,移启圣祠于明伦堂。后十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李琰捐建复于西台旧址五。 七年,邑绅士修泮池,开青云路。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典史沈来裕邑绅士同捐资,更拓学地。右高州府。

合浦县儒学在城外南屯。明洪武十四年,知县卢文会始建于城东兴文坊,附于府学之左。正统七年,提学佥事彭琉,成化八年佥事林锦,𢎞治十四年,知府王继。正德五年,佥事李瑾前后修建。嘉靖十五年,知府张岳改迁于城外南屯拓地方数十丈,后筑土山。十八年,知府陈健增建号舎二十间。二十六年,知府胡鏊重建棂星门及东西二楼阁,修文庙两庑及仪门、明伦堂两斋,敬一亭。三十四年,知县胡济世复修,后因飓风倾圮。崇祯元年分建两学,明伦堂在府署前,旧道衙地庙制如旧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府徐化民倡捐修葺四十年,邑人倡建大成殿。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钦州儒学在州治东门内,旧在城南门外。宋治平元年,移建城东门外,崇宁三年,徙于州南。淳熙四年,知州岳霖开拓重建。绍熙五年,知州黄旦改建于州,署东南。元至正中为寇毁,明洪武七年重建。宣徳二年,守备都指挥程㻛复建。天顺中,复毁于寇。成化五年,佥事林锦以其分司为明伦堂堂,左市民居为文庙。𢎞治八年,知州袁莒改迁南门外。正徳五年,知州徐圭。十四年,知州李纯前后修建,增名宦、乡贤二祠。嘉靖十五年,知州林希元复迁城中故址。二十四年,知州邓以和建启圣祠敬一亭、名宦、乡贤祠宰牲所。万歴十二年,知州周邦爵迁于城外。二十四年,知州王世守复迁城中旧址之东,其地北有髙阜,登之可以望远,且据邑中之形势,遂改建焉。十国朝康熙元年,知州喻三畏、学正黄燧建复明伦堂 年,知州董尔性、学正黎方璐重修。二十三年,知州马世禄、学正谢蓬升重修文庙㦸门名宦乡贤祠。二十八年,知州汪源泽、学正谢蓬升、训导陈建中建复启圣祠明俭堂。三十三年,知州程鼎建复东西两庑及棂星门。三十四年,逰击陈诰,重建文庙两庑㦸门。四十七年,学正胡斆黄倡建义路,礼门土地祠守备刘维翰建创青云路坊。五十年,知府施世骥建明伦堂。五十六年,浚泮池于照墙外。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灵山县儒学在县署西,旧在石六峰东南,去县治二里。宋治平二年迁县治东寳佑。四年,摄尹赵宗商复迁石六峰故址。元末毁于寇。明洪武四年重修。三十四年,知县李善初迁于县治左。景泰元年,知县罗宣改迁千户所之东。成化六年,佥事林锦重修。十四年,佥事王崇复迁于故石六峰。嘉靖三十七年,知县经彦采复迁于城内。万歴十三年,知县吕调和迁于南城外,工未完,知县彭继美续成之。三十二年,知县陈文选详允,改建城内闗帝庙之东之国朝。康熙四年,知𢎞多□安择于西门外辟地鼎新 。六年,邑人劳炫建启圣宫于殿后,训导王启辅、董成、知县林长存,重加增饰。二十九年,迁复城内知县,段曦、李晋、李培仁相继重建。三十六年,知县李晋重建大成殿。四十三年,知县段曦复迁学宫于县署西。五十六年,知县叶昌、李培仁相继倡建启圣宫两庑,名宦乡贤,祠棂星门、凿泮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右廉州府:

海康县儒学在府治东,宋附于郡庠,其后寄于遂溪文明书院。元大徳六年,教谕凌光谦始迁建于迎恩坊。至正六年,廉访使吕珫、佥事观音努修。明洪武三年知县陈本沿旧建立大成殿两庑,㦸门棂、星门、明伦堂两斋。二十九年,同知张伯玉、永乐元年,教谕林仲馀相继重修,建射圃于城南文昌坊之东,立观德亭。正统九年,知县胡文亮以学地卑隘,展地重修。成化十四年,副使陶鲁、提学佥事赵瑶、通判刘镇复迁建于郡学之西。其年为猺寇所残,并入府学。𢎞治九年,郡守陈嘉礼、知县林彦奏而修复之。十七年,佥事方良永视学基狭隘,命推官李文献、教谕郑寛迁于海北道旧址正徳。八年,御史周谟修。十四年,知府王秉良重修。二十六年迁于珠池公馆。嘉靖三年仍迁复郡治之东。四年,佥事李阶、拓地,知府杨表、黄行可相继鼎。建圣殿两庑仪,门棂星门敬一亭,明伦堂廨宇,号舎泮池。二十四年,知县杨澄重修。三十三年,署县推官袁珠并修。万歴二十一年,知县秦懋义建文昌阁于仪门楼前。二十四年,斋舎圮,教谕徐肯播修。三十二年,飓风倾圮,同知张儒象、教谕邹瑗重修。三十六年,推官叶际英徙于卫中所。三十七年,斋堂壊,训导邱民建。三十九年,知县张和训导黄焕建魁星亭于启圣祠前。天启二年,教谕赵楫修砌学宫泮池。 。国朝康熙四年,知府陈允忠、知县夏日昌重建。二十五年,知县郑俊教谕黄□捐俸,倡修圣殿、明伦堂两庑棂星仪门斋舎。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署府事来铣捐修大成殿。七年,知县黄廷铎同绅衿,捐修明伦堂两庑,泮池宫、墙棂、星门、名宦、乡贤两祠,遂溪县儒学在县西北隅,宋始建于县治,西地卑湿,乾道四年迁于县傍,制仍狭隘,寳庆元年再迁县西登俊坊,元因之。皇庆元年,教谕周孔孙修。明洪武三年知县王渊、县丞诸道𢎞仍旧创建,殿庑、斋堂、廨舎悉备。十七年,县丞邓义教谕谢敬,从以堂斋逼殿卑陋,改迁今所。二十年,教谕陶文实修,成化间,知县杨彻、龚彝相继修葺。𢎞治间,知县刘玉建两庑两斋,棂星门㦸,门造祭器。正徳八年,通判杨云重建仪门。十年,提学张拯、知府王秉良改建大成殿两庑。明伦堂斋号舎射圃在县治西北。嘉靖四年,知府杨臻改建明伦堂圣殿两斋仪门。十六年,知县邓恕作会膳堂。二十年,知县班佩建殿庑堂斋。二十四年,知县张天叙重修两庑圣殿重建明伦堂两斋。隆庆五年,知县杜仲修葺并建㦸门。万歴十一年,知县卢应瑜改乡贤名宦二祠于殿西。十七年,知县陈庭诗、教谕叶观光重修殿东隅,设龛韬圣象,重建仪门,倂启圣祠。二十三年,推官髙维岳、知县袁时选重建殿庑暨新圣贤神像。崇祯九年,知府朱敬衡、知县陈时瑞重修学宫。十二年,毁于飓风。知县愼思永重建圣殿明伦堂东西庑及启圣乡贤祠仪。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马光远重修圣殿东西庑及 门。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宋国用重修圣殿两庑棂星门仪门,又建启圣宫、乡贤名宦祠斋舎。三十四年,知县李一驺移建启圣祠。四十二年,教谕杨世达重修名宦祠。五十六年,署县金熊飞重修正殿。五十九年,教谕陈世寳捐修㦸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知县刘官冕重建明伦堂,未竣三年,知县史随踵其事成功。

徐闻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始建于旧县讨网村。元大徳元年,教谕陈瑜白因县治,迁于宾朴村,创建学宫于县治西。八年,县尹郑开修。明洪武三年,知县武亮拓地重建,成化二年,同知黄瑜知县,锺富将县治,倂学俱迁于海安所,城内东西隅俱草创。二十年,郡守魏瀚改迁于所之西建文庙堂斋。𢎞治十四年,知县平纲迁复于宾朴村。正徳五年,知县汪泽、教谕杨穑,请建文庙两庑堂斋。十二年,知府王秉良建棂星门,号房造祭器,射圃在学前街西。嘉靖三年,参议李鎭,置祭器。十二年,知县朱梦昌饰圣像,建启圣祠,敬一箴,亭射圃亭。十三年,推官徐逵建号舎砌殿亭。十九年,教谕文桂、训导陈二荣置祭器。二十五年,方逢尧、李□相继修葺。隆庆三年,知县谢朝爵建启圣、名宦、乡贤三祠。万歴十三年,知县蔡宗周移启圣祠于西名宦、乡贤二祠于东。三十六年,推官叶际英因射圃地洼,潴水环砌为沼。三十九年,知县孙世芳重修东西建二斋两门,西南建启圣祠,堂后建敬一亭,西为教谕,训导诸衙东斋之左,建魁星亭,复建诸生号,舎于启圣祠西 。国朝康熙九年,知县宋灏倡修正殿。二十二年,雷琼道程宪,知府沈聨镳、同知窦曰严、闫如珆,教谕丘琳,训导韩伟猷、典史刘𢎞基,巡检张三秦、沈纶,重修正殿后,建明伦堂启圣祠,前建两庑㦸,门棂、星门、名宦、乡贤泮池,围墙照壁。三十六年,雷琼、道成、愼泰,同知裴国正,知县孙挹,教谕杨溥名,训导陆九达,典史王日初,巡检沈璐、刘永重修正殿,改建名宦、乡贤祠。三十七年,知县孙挹倡捐重修正殿两庑启圣祠明伦堂,并名宦乡贤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二年,知县严洁暨邑人捐修正殿两庑㦸门泮桥垣墙

右雷州府。

琼山县儒学在府学,西宋置在海口,浦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知县李思迪迁于郡东北东坡书院。九年,知县陈概迁于南郊,教谕赵谦树坊表学,西筑考古台。永乐二年,知县欧阳旭修之,宣徳间,修廊庑。正统中,同知杨某改建诸坊。成化中,副使唐彬涂棐重修。棐更创号舎馔堂,置祭器。𢎞治十一年,副使陆渊迁于今所建明伦堂两斋,大门仪门,泮池官舎。正徳初,増立号房二十间。嘉靖三十四年,知府张子𢎞、推官徐邦佐、知县吴时改建文庙于明伦堂西仪门㦸门启圣祠,两庑俱备。建敬一箴亭于明伦堂后,并号舎二十间。万歴元年,知县文以进,凿泮池于棂星门内。二十二年,副使孙秉阳、知府周希贤、知县刘国元捐俸迁圣殿于明伦堂北,徙明伦堂于殿后左,建官廨,右建启圣、名宦、乡贤诸祠,建大门于棂星门左。二十五年,飓风作,堂舎悉圮,署县通判吴俸捐俸修建。四十三年,巡按王以宁、允训导陈汝言,请建启圣、名宦、乡贤、考古四祠,修门池垣,斋国朝康熙六年,学道马逢皋捐俸重建文庙及明伦堂教谕,谭福成督修。十一年,飓风倾壊文庙明伦堂。十四年,佥事范养民、知县茹铉教谕余谷捐修。二十三年,副使程宪、知府佟湘年、知县朱玭、教谕卢启运、训导马煜、黎晖吉捐修。二十八年,知县佟世南、教谕黄铨捐修两庑垣墙。三十四年,知县戴盛先复修。四十四年,知县王贽修学宫两庑仪门雷琼道焦映、汉学道翁嵩年、知府贾棠、同知姚哲、教谕关必登、训导黄廷浚捐俸助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澄迈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咸淳元年,将领李才卿修。元皇庆间,拓地创建。明洪武三年,知县刘时敏建殿庑棂星门、明伦堂两斋。永乐间,知县孙秉彝建馔堂厨库。正统八年,知县黎献重修大成殿。景泰元年,县丞魏春重建明伦堂两斋。天顺间,知县余常建两庑修㦸门。成化十一年,副使涂棐以学址太髙,改创庙堂诸制,并建号舎三十间。𢎞治三年,副使陈英以新址不利科目,复迁旧址。十四年,同知邓概迁今地。正徳二年,知县卢辉重修号房。嘉靖三年,知县潘仕卿改置文庙两庑㦸门。二十五年,知县秦志道易民居购地,广辟殿堂。三十二年,主簿陈□捐俸买㦸门东地,迁建学门。隆庆二年,知县季载言改建明伦堂于殿后。万歴十年,知县喻效龙广学门为三楹,殿庑、斋祠俱加修葺。十七年,知县吴如圭𥪡石栏杆于照壁之两旁。四十一年,署县临髙训导杨瑞篆修先师庙,建两庑㦸门、名宦、乡贤祠石砌泮池左右街 。国朝顺治十年,飓风大作,文庙倾塌。知县王学典、教谕蔡嗣襄、署训导陈佳捐倡重修文庙明伦堂。十四年,知县吴𦒎继修庙庑门祠。康熙十年,知县丁斗柄捐修。二十三年,知县吴世焜、教谕闗国,俊训导湛承询捐修正殿两庑棂,星门㦸门泮池、名宦乡贤祠,及四围墙垣。四十年,知县髙魁标、教谕蔡昌镐、训导顾兆正捐修明伦堂买民地捐,建大门照墙。四十五年,知县髙魁标修复正殿两庑棂星门,㦸门泮池。四十九年,又创建圣庙前东西碑坊二座。五十一年,知县金琦重修学宫。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赵起龙、教谕谢士矩、训导谭经纶捐俸重修两庑泮池及四周垣墙

定安县儒学在县城外东南一里许。元建天歴二年,县改南建州,迁于琼牙乡,学亦随迁。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学,遂仍旧。永乐二年,知县吴定实重建殿庑,㦸门棂星门,明伦、会馔二堂两斋,厨库泮池。宣徳六年,知县白尚徳塑十哲像。正统八年,知县萧应韶复建明伦堂。成化八年,副使涂棐増广殿堂诸制。嘉靖十一年,知县李淮建后室。二十一年,知县徐希朱修明伦堂。二十四年,副使胡永晟建学舎万歴。十六年,知县黎可耘重修明伦堂射圃,授国朝康熙二年,知县王嗣昌建㦸门。七年,知县杨天 、训导杨天培捐俸,重建圣殿、启圣祠明伦堂。二十五年,知县张文豹、教谕梁廷佐重修大成殿及㦸门棂星门,泮池石桥。是年,教谕梁廷佐、训导陈景遇修复启圣宫。二十九年,知县董兴祚捐俸通修。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文昌县儒学在县治左,宋建附县治。元至顺间,迁县北山都学建治右。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观仍旧址创建。八年,知县赵文炳徙县左殿庑堂、斋棂、星门、㦸门、大门库厨俱备。宣徳十年,教谕陈文骥增拓殿庑。正统七年,提学佥事彭琉增建号舎成化。八年,副使涂棐以堂斋逼狭,改建文庙之右,而以旧堂为馔堂,两斋为号舎。十年,教谕唐琳造祭器,训导农猷,立棂星门。十九年,通判邱端于泮池建亭。𢎞治初,知县王烋重修。嘉靖九年,知县廖经复修殿庑,重建明伦堂。二十三年,教谕施模重修。四十年,训导叶懋修棂星门泮池。万歴六年,教谕叶正元修庑斋。七年,知县罗鹗重修。十年,知县石中美重修㦸门。十八年,知县杨道中重修东庑棂星门。十九年,教谕李逢春改修泮池垣门甬道。三十四年,知县冯一鳯重建两庑堂斋。四十五年,知县叶可行捐修殿庑、斋舎、启圣、名宦、乡贤各祠。未国朝顺治十六年,飓风尽毁。学垣训导吴廷缙捐修 竣。康熙七年,知县沈彲、训导欧阳敬捐俸续修。二十三年,知县何斌、教谕郭炳如、训导毛翊修两庑。二十六年,知县吴文美改建正殿及两庑启圣宫。三十七年,知县马日炳倡建泮池石桥、明伦堂大门。四十五年,邑人云志髙捐修学宫及名宦祠。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会同县儒学在县治左元建,明洪武三年改建今所。二十七年,知县熊彦信创殿堂两斋。永乐元年建门厨廨库。正统七年,提学彭琉以为狭隘,徙建旧址之西。十一年,典史饶世髙凿泮池立会馔堂。成化八年,副使涂棐改建明伦堂于斋东,并立射圃。𢎞治元年,置石柱为棂星门,凿泮池于门外。十二年,知县陈策、县丞王锡重加修葺。嘉靖七年,知县刘源迁明伦堂两斋于旧址,并建启圣祠敬一亭。二十二年,知县曾廷梅重修。三十年,知县陈儒建讲堂。万歴十五年,改迁分司市司旁民地,并以旧学基兊易,创庙庑、堂斋。十八年,建启圣、乡、贤名宦各祠名。国朝康熙二年,知县黄信让捐倡重修文庙,建启圣 宦乡贤祠及明伦堂。十一年,知县曹之秀、训导梁英裘修葺。二十六年,知县胥锡祚、教谕吴隽捐修泮池。五十二年,知府林文英、知县张汝皋教谕黄臣誴署训导劳仁及邑人捐修学宫。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乐会县儒学在邑治之东。元延佑三年,建天歴元年,教谕蔡庆存请于县尹郭徳贤重葺。至正四年,主簿庄益老。九年,知县白璧重修。明洪武三年,知县王思恭重建。永乐六年,知县诸葛平建殿庑、堂斋、㦸门、学门、厨库射圃。正统二年,知县莫卿改建明伦堂于大成殿左。四年,建尊经阁。嘉靖五年修两庑堂斋。三十三年,知县鲁彭重修圣殿棂星门、明伦堂两庑。四十年,知县郑云鹏重修明伦堂。万歴三年,重修圣殿。三十三年,知县沈允孚重建敬一亭于明伦堂东堂。国朝康熙六年,知县林子兰、训导邵岑倡捐建明伦 及仪门。十一年,飓风倾壊庙庑各祠及明伦堂训导曾士珍补葺。二十一年,知县张结緑、教谕杨本蕃、训导黎知逢改造启圣宫于正殿之后。四十五年,教谕劳仁,倡邑士改建明伦堂,重修正庙两庑。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四年,知县赵光绪、教谕李一柱、训导魏兆麟集诸生重修学宫

临髙县儒学在县治东,宋立元以寇毁。明洪武三年,知县王续于旧址创殿庑、堂斋、厨库、射圃。永乐三年,知县朱原律修宣徳间主簿陈观、易棂星门以石。天顺二年,飓风壊殿庑堂斋,知县杨护重修训导。林敦建两斋及号房二十间。成化二年,知县梁俭迁射圃建观徳亭。八年,副使涂棐重修。正徳四年,知县梁髙新明伦堂。嘉靖十八年,教谕杨际时重建大成殿。三十三年,知县陈祉建敬一亭、学门、㦸门、厨库、公廨。四十五年署县通判孙介于泮池上竖腾蛟坊。万歴十二年,知县陈节改泮池于棂星门内。十三年训导林立,迁学门于棂星门左,建仪门于文庙东。三十二年,训导芮献可同诸生捐资,开泮池,葺垣墙。四十二年,邑人募建文庙、启圣祠、明伦堂,训导汪楩捐资改建文庙及两庑斋舎。乡绅刘珍捐建明伦堂。四十六年,知县柯重光建名宦乡贤,祠于启圣祠之左右。崇祯八年,知县许眞儒、教谕汤廷臣重修两庑及棂星门。九年,知县许眞儒、训导阮士伟重建学门于㦸门左,砌石至仪门。十一年,署县林大志教谕萧俊文重建泮池砌石桥 。国朝顺治十三年,教谕陈天锡重修明伦堂并围墙。十八年,知县蔡加正、教谕黄铣、训导何峤重建启圣祠于明伦堂后及黉门两庑,建名宦、乡贤祠于黉门左右并建万仞宫墙石牌坊。康熙六年,知县陈垂训导陆髙古捐俸倡修创,建斋衙,并买学前舗地拆,建照墙,立礼门,义路坊于左右,改街道于照墙外。十一年,飓风大作,文庙两庑各处墙垣,板扇半壊。知县陈垂、训导陆髙古捐倡重修。二十八年,训导罗启相捐建㦸门,重修东庑及名宦祠。三十三年,知县史流芳捐修西庑启圣祠。四十二年,知县樊庶广其旧址,捐俸重建。四十四年,知县樊庶迁建名宦祠于棂星门左乡贤祠于棂星门。右建正学讲堂于棂星门西,迁射圃于启圣祠右。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鲁遐龄捐修学宫。

儋州儒学在城内东南隅,宋建初在城东,绍兴中,徙东南隅。绍熙中,知军叶元璘徙城南元。大徳九年,迁城东旧址。至大二年,建明伦堂。明洪武三年,知州田章建斋舎。永乐十一年,知州陈敏重修。正统十二年,知州周铎修明伦堂。成化九年,副使涂棐修殿宇馔堂,增立号房十五间。𢎞治二年,知州锺英迁于城西,宜伦学旧址。正徳七年,知州陈衮迁城内东南隅,即今学。十年,推官蒋缨继修。嘉靖九年,吏目姚爵増修号舎训导傅,总置祭器。十年,知州萧𢎞鲁建启圣祠敬一亭。三十二年,知州潘时宜、同知吴炜重修堂庙斋庑,置祭器书籍。四十三年,知州曾邦泰迁于旧,宜伦学址建殿堂斋、庑棂、星门、㦸门、泮池、启圣诸祠。 ,国朝顺治十八年,举人曾开捐赀重建。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杨焜修整棂星门及东西两庑。二十五年,知州李仲极倡修正殿两庑仪门及明伦堂。四十三年,知州韩佑捐修正殿及启圣宫。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昌化县儒学在县东,宋建于旧县东。元至元中,迁故基之东。至正九年,迁县治西。明洪武十九年,知县范朗建大成殿。二十年,知县沈源建明伦堂及两斋,正统十年迁县,改建于守御所。城之南,成化十四年,迁县东即今学。正徳七年,知州陈衮建大成殿重修明伦堂。十二年,知县蓝敏重建㦸门两庑大门斋房,嘉靖二十九年,训导黄鹏重修。万歴二十三年,知县伍心臣教谕张大光,改建明伦堂于庙西,以旧堂为后衙。二十七年,署县崖州训导韦可观,重建名宦乡贤祠于文庙门两旁。天启三年,知县王可宗重修圣殿及两庑㦸门。崇祯十一年,知县林大志、教谕陈学锵捐修康国朝。顺治十五年,署县陆观光修葺两庑及启圣祠。 熙六年,知县严于屛、训导梅宪櫆倡修圣殿及棂星门,并建明伦堂,修复名宦乡贤祠。十一年,知县髙曰旦捐修圣殿及启圣宫、明伦堂、两庑棂星门,并周围垣墙。二十三年,知县王岱、教谕林应璧、训导陈威捐葺东西两斋。三十年,知县璩之灿、典史陈汉、教谕郭胜琼、训导陈威捐修殿庑门墙。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万州儒学在州城外,宋建于旧治城西以寇毁,迁城东元大徳,建殿堂,筑登云桥,引溪水为泮池。至元三年,重殿大成殿。明洪武三年,建殿庑堂斋。永乐六年,同知刘以敬、七年知州戴希则相继修葺,复创馔堂、学门、神厨、库舎。成化八年,副使涂棐以湫隘迁于旧万宁县旧学基为今学。𢎞治五年,知州李恭、九年,知州余忠再修,及建儒林坊于学门外。万歴二年,知州王一岳迁于州治之左,建立堂庙门庑诸制。三十三年,知州茅一桂重迁州西,建庙庑堂斋祠阁门宇。崇祯二年,署印推官朱继芳议迁城外旧学址,知州顾斌训导髙任,重建庙庑堂斋倡。国朝顺治十一年,创建文庙。康熙六年,学正屈驺捐 ,创建两庑,㦸门、名宦、乡贤各祠。八年,创建启圣祠明伦堂,周围垣墙。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陵水县儒学在城北,宋建于那亮乡元县,屡迁,学亦随之。明洪武三年,于港门旧址创建殿堂,斋垣皆备。景泰五年重建。正统五年,随县迁于南山千戸所城东。成化八年,副使涂棐建殿庑棂、星门、㦸门、两斋、馔堂、号房、外门诸制。𢎞治中,黎寇焚毁。嘉靖三十七年建于桃油,去城远,且隔大河。隆庆五年,知县谭汝让议迁市城中西南隅,地未建,万歴元年,副使陈复升始鸠工诸制复新。十年,知县周文仲建名宦、乡贤二祠于仪门左右。鳯国朝康熙七年,建正殿及两庑。二十三年,知县杨来 迁于今所建正殿两庑仪门。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知县蔡书绅修明伦堂。

崖州儒学在州治东。宋建在州城外东南,寻移城北,后复迁故址。淳佑五年移于郡城西南。泰定三年复移城东。元至正五年移城西,后复徙城外西南隅。明洪武三年仍旧址开设。二十六年建明伦堂。永乐九年再建三斋。正统十一年迁学门于东建,号房。天顺五年复迁学门于西南。成化七年重修殿庑堂、斋棂、星㦸门外门。𢎞治二年迁州治东。今学正徳十年重建棂星门。嘉靖间,知州叶应时改建文庙明伦堂向。万歴七年,知州张永昌建进贤门、敬一亭、启圣、名宦、乡贤祠。四十一年,巡道姚履素迁县西潮源驿地。 国朝康熙五年,知州李应谦迁复旧址,并创建殿庑、堂斋、祠宇俱备。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感恩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建元因之。明洪武三年,知县黄忠信仍址创制。十八年,以地狭,移于县治东北半里,创建殿堂东、西斋。永乐、景泰间,重加修建。成化三年,知县莫宣修两庑棂星大门。九年复建明伦堂两斋射圃。𢎞治十四年,黎贼毁,徙于南城外,修葺未备。万歴二十五年,知县朱景和迁建庙堂于县东。三十八年,知县陈谊建启圣祠于明伦堂后。正国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姜焯重修大殿及两庑。雍 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右琼州府。

东安县儒学在县治东。明万歴六年,知县萧元冈建。二十三年,知县卿廷聘凿泮池池,前辟路为贤路正。国朝康熙四十八年,知县何洪先捐修大殿两庑。雍 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七年,署县陈洪范建明伦堂,后葺东西两庑,名宦、乡贤二祠。

西宁县儒学在县治西。明万歴六年建谕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赵震阳、冉徳教 、蔡侯度,训导锺光斗,前后捐修明伦东西两庑堂房。是年,知县李翼鹏修复两庑㦸门。康熙元年,知县李翼鹏、教谕陈圆策改建启圣祠于庙右。十年,训导陈起元捐修棂星门。二十三年,知县张溶捐修殿祠,开复云路。四十七年,知县史笔捐建尊经阁。四十八年,知县王锟、董成、雍正元年,知县萨海修葺,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右罗定州

阳山县儒学在东门外,旧在县东山,元至正间迁州城,明洪武十四年复建今所。宣徳五年,知县王珉易茅茨以瓦正徳。八年,知县胡文亨建堂斋。十四年,知县周音建棂星门。嘉靖九年,盛杰重建文庙,砌泮宫池。十九年,余悦修明伦堂。二十二年,李廷缵建启圣祠。二十七年,陈洪范建射圃亭,其后张襄、赵文正相继修之。崇祯元年,知县王明选重修其规制,比前大备五。国朝顺治十一年,知县郭升重建文庙及明伦堂。十年,知县熊兆师重建两庑,启圣祠、名宦、乡贤二祠暨儒学仪门。康熙二十年,知县裴振、李修文庙。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二年,知县应上苑重建文庙

连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宋淳熈八年,知县欧兴始建。明天顺六年,徙县治于鸡笼闗内,学随之知县孔镛,始建𢎞治中,知县余善林髙相继修之,规制始备。 ,国朝康熙五年,知县康霖生,迁建县西门外。十八年,知县张化鳯迁建东门外蟠龙冈。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五年,知县陶徳焘复迁于县治东旧址,捐俸重建

右连州

各社学、书院、义学各县无者缺,凡系某官绅修建者,即注于本社学书院义学之下

南海县社学一百十二,曰养䝉,曰崇正,曰正䝉,曰厚水,曰作徳,曰应奎,曰养正,曰大步,曰湖山,曰平地,曰蓝溪,曰沙背,曰大歴,曰大范,曰山南,曰聚贤,曰经山,曰梯云,曰扶南,曰扶溪,曰丰溪,曰蓢溪,曰新冈,曰耀岭,曰石冈,曰明善,曰岑峰,曰鳯山,曰文溪,曰崇礼,曰养䝉,曰金溪,曰敦性,曰髙明,曰石头,曰择善,曰主善,曰明善,曰养善,曰复性,曰经正,曰兴仁,曰明善,曰东华,曰南福,曰西贤,曰修本,曰正经,曰率性,曰岳秀,曰岑城,曰启正,曰兴贤,曰莲溪,曰小里,曰登俊,曰莲奎,曰华溪,曰黄溪,曰香溪,曰名乡,曰集贤,曰松溪,曰兴贤,曰龙冈,曰龙头,曰竹贤,曰延隆,曰兴善,曰小里,曰范阳,曰古溪,曰竹溪,曰小里,曰沙溪,曰横溪,曰文林,曰天心,曰云溪,曰竒溪,曰居仁,曰由义,曰儒林,曰俾中,曰银塘,曰赤溪,曰明义,曰日溪,曰云路,曰陆洲,曰高洲,曰小里,曰石溪,曰明义,曰象山,曰潘山,曰姜林,曰大窝,曰长贤,曰莲溪,曰祥溪,曰莲塘,曰鼎峰,曰黎边,曰官溪,曰经正,曰养正,曰小冈,曰鳌州,曰下滘,曰黎涌,曰永新

南海县书院十五曰矩州,曰云谷,曰端州,曰大科,曰石泉,曰四峰,曰石头,曰正学,曰崇正,曰迂冈,曰濂溪。康熙二十六年,巡抚李士正倡建曰晦翁,曰穗城。康熙二十三年,参议蒋伊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吴骞捐修曰粤秀。康熙四十九年,总督赵𢎞灿,巡抚范时崇、满丕及各官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吴骞捐修曰:「莲峰在丰宁寺左。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宋玮偕魁岗、大江、张槎、深村、土炉、大富、溶洲七堡绅士捐建」,南海县义学二曰岭南,康熙二十三年,参议蒋伊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吴骞捐修曰南海。雍正元年,知县宋玮捐建八年,知县刘庶捐修

番禺县社学四十七,曰文富,曰濂溪,曰坑溪、曰村心,曰龙溪、曰沙亭,曰土地,曰积福、曰西溪、曰崇文、曰緑阴、曰文兴、曰四源,曰锺秀,曰沙浦、曰庄头,曰石溪、曰沙溪、曰五鳯,曰司边,曰思贤,曰柏堂,曰寿山,曰大岭,曰敦性,曰蓼溪,曰东溪,曰养正,曰平溪,曰文峰,曰村心,曰福新,曰乔林,曰黄圃,曰兴贤,曰南亭,曰养正,曰穗峰,曰萝峰,曰冈头,曰堑冈,曰壶川,曰金溪,曰龙阳,曰冼溪,曰猎溪,曰鹿山。

番禺县书院九曰濂溪,曰天关,曰粤洲,曰迂冈,曰愼徳,曰泰泉,曰营道,曰龙徳,曰番山,在清水濠街。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李文浩建

番禺县义学二曰珠江,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刘茂溶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吴骞修曰番禺,雍正八年,知县龎屿捐建。

顺德县社学七十四、曰兴贤,曰南隅,曰北隅,曰毓贤,曰北头,曰养䝉,曰冈安,曰官阜,曰储才,曰育才,曰萃贤,曰鹿门,曰清源,曰育秀,曰伦教,曰三桥,曰北墩,曰兴俊,曰连鳌,曰碧梧,曰振文,曰濓溪,曰道原,曰塘头,曰正原,曰东溪,曰鼎新,曰华溪,曰关济,曰云步,曰隆兴,曰正䝉,曰育英,曰儒林,曰尖峰,曰安丰,曰象山,曰龙头,曰罗田,曰良山,曰见龙,曰麦㟁,曰黄村,曰龟峰,曰玉泉,曰龙头,曰小冈,曰圣堂,曰梯云,曰储才,曰孕秀,曰桃村,曰西雍,曰育贤,曰居仁,曰由义,曰徳云,曰锦溪,曰龟山,曰锦云,曰东平,曰桂林,曰福田,曰黄涌,曰云龙,曰青云,曰西华,曰小布,曰西里,曰黉村,曰罗田,曰大雷,曰东㟁,曰东明。

顺徳县书院一。曰鳯山,康熙二十三年,议即四贤祠为凤山书院,雍正三年为鎭标守备,署迁主于丽泽堂

东莞县社学十四,曰西城,曰圎沙,曰览秀,曰樟树,曰万家租,曰篁溪,曰大分,曰水南,曰茶山,曰鳯涌,曰石冈,曰緑兰,曰厚街,曰武林。

东莞县书院四曰鳌台、曰养正、曰圎沙、曰城南东莞县义学一曰寳安,康熙二十八年,知县郭文炳建,从化县社学一曰中隅

从化县书院二曰濓泉,曰兴贤。康熙四十五年,知县梁长吉捐建,龙门县社学三曰在城曰军都白佛能

新宁县社学一曰中隅。

增城县社学七,曰城南,曰龙滩,曰髙埔、曰瑶溪、曰沙堤、曰维新、曰龙溪。增城县书院八:曰菊坡,曰明诚,曰独冈,曰莲花,曰鳯池,曰鳯台、曰讲陀,曰以文。康熙十七年,知县黄楷倡建。

增城县义学六曰鸣皋,曰瑞山、曰三乡,曰腊圃,曰甘泉,曰增江。康熙二十五年,知县余淑建。香山县社学三曰大馆,曰东隅,曰莲峰。

香山县书院一曰仁山

新会县社学十五,曰骑虎庙,曰南山庙,曰五显巷,曰颜屋巷,曰雷山,下曰白虎头,曰流杯村,曰市子步,曰龟山,曰雷江,曰横溪,曰西溪,曰龙城村,曰草辈,曰凌涌。

三水县书院二曰象山,曰小庐山,明儒陈献章建三水县社学十一曰绵溪,曰端䝉,曰蓝溪,曰振文,曰清塘,曰胥江,曰聚奎,曰丰湖,曰鎭南,曰龙池,曰马溪。

清远县社学八曰中隅,曰东关,曰西关,曰石富头,曰湴塘,曰上岳、曰莲塘,曰白米埔清远县书院四曰崇文,曰瑞峰,昔并为儒学。康熙五十八年,重建曰同,文曰正江。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刘士骥建。四十一年,教谕借为公署。雍正七年,知县陈本将裁卫署,改建。

清远县义学一康熙三十五年,知县于挺捐赀迁建

新安县社学六曰梯云,曰登云,曰青云,曰固戍,曰梧山,曰接青。花,县社学四曰金溪,曰养恒,曰大冈,曰平山。

右广州府:

曲江县社学四曰东隅,曰西隅,曰南隅,曰北隅,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唐宗尧、知县秦熙祚捐修、曲江县书院三曰濓溪,康熙十年,知府马元重建曰韶阳,康熙三十年,知府陈廷策捐建。雍正五年,知府黄文炜増置静房,并设䝉塾二所。七年,知府陈鸿熙重修曰明经。

曲江县义学二一。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唐宗尧捐建一。康熙四十三年,知县茍金徽捐建置田租四十九石零,为薪水资

乐昌县社学十三曰城南,曰郭东,曰郭西,曰河南,曰柏沙,曰土头,曰辛田,曰曲碣,曰安口,曰荣村,曰里田,曰九峰,曰皈上下。

乐昌县书院三曰濓溪,曰龟峰,明嘉靖十九年,知县张监建曰昌山,康熙六年,知县李栋建、仁化县社学十曰会正,曰西隅,曰北隅,曰扶溪,曰髙冈,曰洪由,曰恩溪,曰上水,曰中水,曰下水。仁化县书院一,曰濓溪

仁化县义学一雍正七年,知县杨崇捐建倂将官租谷,给为修脯之费,乳源县社学四曰养正,曰乳溪,曰洲头,曰下街,知县姚炳坤建,今为学署。乳源县书院二曰温泉曰城东,康熙二十四年,知县张冼易建。翁源县社学八曰龙头曰城西,曰詹公,曰新塘,曰周陂,曰利陂,曰南浦,曰芙蓉,翁源县书院一曰翁山

英德县社学五曰颐正,曰崇正、曰潮阳,曰古风,曰浛光。英徳县书院七曰涵晖,曰龙山,曰南山,曰会英,曰近圣。康熙三十七年,知县田从典即正江书馆改置,旁立书舎射圃曰文澜。康熙四十七年,巡检钮荣倡建曰文昌。康熙四十六年,知县齐㨗建右韶州府。

保昌县社学十五,曰正江,曰明善,曰仁和,曰太平,曰迁善,曰明道,曰养正,曰归极,曰端本,曰范俗,曰养性,曰善性,曰崇礼,曰觉民,曰正经。

保昌县书院四曰孔林,曰大中,曰西清,曰正学,始兴县社学一曰黑江

始兴县书院一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杨炳耀、教谕陈如锡暨邑绅士同建、始兴县义学一曰墨江,康熙三十八年,知县毛徳琦建

右南雄府。

归善县社学八,曰南隅,曰东隅,曰西隅,曰北隅,曰东关,曰崇正,曰上保,曰中堡。归善县书院三。曰丰湖,曰濓溪,曰天泉。

归善县义学一康熙三十二年,知府王煐买丰湖叶氏废园,改建、博罗县社学十二,曰兴贤,曰西隅,曰江东,曰榕溪,曰礼村。南隅曰礼村西隅曰罗浮,曰蓬莱,曰原冈,曰青湾,曰西埔,曰白沙。

博罗县书院六曰张留,曰郑公,曰罗浮,曰豫章,曰钓鳌,曰涵江,长宁县社学二曰东城、曰锡场

永安县社学六曰乌石,曰苦竹派,曰琴江,上镇曰琴。江中镇曰龙窝,曰南岭,永安县义学三曰金紫,曰鳯凰,曰苦竹,康熙二十六年,知县张进籙建。海丰县社学六曰北门,曰河头,曰城南,曰龙津,曰石桥,曰㨗胜。海丰县书院四曰文山,曰桂林,曰西峰,曰清明。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姚徳基捐建。龙川县社学六曰兴贤,曰南隅,曰龙津,曰正谊,曰云衢,曰龙溪。

龙川县书院二曰嶅峰,曰仰止

长乐县社学八曰居仁,曰由义,曰立礼,曰秉智,曰县前,曰洋头,曰小渡,曰三派长乐县书院一曰东山

兴宁县社学三曰富榖,曰维城,曰十三都。兴宁县书院二曰探花,曰群英。

连平州义学一在城北牟公祠右。雍正三年,知州胡功成倡捐绅士仝建、河源县社学三曰东隅,曰南隅,曰北隅

河源县书院三曰倡南,曰观澜,曰崇文,和平县社学三曰在城曰西城、曰林鎭。和平县书院一曰五云,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韩师愈奉建。右惠州府。

海阳县社学四曰东隅知县,金一鳯建曰南隅知府,石文晟建曰西隅,康熙二十八年,知府林杭学建曰北隅,康熙二十七年,潮鎭马三竒建,俱雍正八年知县张士琏修。

海阳县书院二曰韩山,顺治四年,巡道曾𢎞重建,曰龙韩社,雍正七年,知县张士琏修,潮阳县社学四曰源泉,曰西隅,曰聚会,曰南薰。

潮阳县义学二一在县治左。康熙二十四年,知县臧宪祖建。雍正六年,知县蓝鼎元修。一在贵屿乡,康熙五十五年,知县支森建。

潮阳县书院三曰文昌,康熙三十年知县臧宪祖建,曰文光,曰棉杨,知县蓝鼎元建揭阳县社学十曰东隅,曰西隅,曰魁元,曰逹道,曰攀龙,曰宣化,曰魁隆,曰椿桂,曰解元,曰登云揭阳县义学二一在进贤门外,一在韩祠右。康熙五十九年建

程乡县社学四曰东隅,曰西隅,曰南隅,曰北隅。

程乡县义学一在七贤祠侧,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吉人建、程乡县书院三曰先贤,曰立诚,俱顺治间乡绅李士淳建,曰培风知县王吉人建。饶平县社学六曰东隅,曰南隅,曰龙眼,城都曰黄冈,城曰信宁,都曰宣化都,饶平县义学一在南澳城内

惠来县社学二曰城,东曰城西。

大埔县社学八,曰茶阳,曰端䝉,曰隆庆,曰黄坑,曰大产,曰乌槎,曰小靖,曰中渡。大埔县书院二,曰汇州曰神泉。

澄海县社学一曰蓬州。

澄海县,义学二一。康熙二十四年,知县王岱建一。雍正七年,知县寗时文将澄海所废署改建澄海县书院二曰尊育,曰冠山

普宁县义学一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汪溶日重建平远县社学一曰崇文

鎭平县社学十三,曰兴福,曰黄坡,曰白马,曰招福,曰丰田,曰叶田,曰蓝芳,曰磴头,曰髙思,曰徐溪,曰蓼陂,曰金沙,曰油坑。

右潮州府:

高要县书院一曰天章,在府城内,康熙四十一年,总督赵𢎞灿建。雍正八年,总督郝玉麟葺为讲学之所,知府刘正远、仝修驻防同知龙为霖监修。

高要县社学十,曰东隅,曰西隅,曰黄桐,曰圆明,曰圣堂,曰耶溪,曰回龙,曰毓秀、曰都头,曰梦笔。高要县义学五。曰濓溪,曰崧台,曰文峰,曰庆云,曰星岩。

四会县社学一曰城西

四会,县书院二曰濓溪,曰兴文

四、会县义学二一在沙尾,一在城西二程祠侧,雍正五年,知县黄任建、新兴县社学八、曰东隅,曰南隅,曰西隅,曰北隅,曰苏村,曰四合,曰思本村,曰龎村。、新兴县书院一曰澹庵

新兴县义学二曰筠成,顺治十六年,知县查蜚英建曰「新州」。雍正三年,邑人顾煊等呈,请将新兴所衙改建。

阳春县社学一曰城西。

阳江县社学二曰西隅,曰儒洞。

阳江县书院一曰濓溪,康熙十三年,邑人建祀周敦颐、胡铨、沈缺、阳江县义学一康熙十三年,知县张铎改社学建在西门外张太傅祠右、髙明县社学四十一曰迎薰、曰拱辰,曰宾曦、曰鼎新、曰太平、曰塘安、曰员冈、曰南秀、曰龚海、曰伦埆、曰龙门、曰良溪、曰仙村、曰孔塘、曰布练、曰攀桂、曰范州、曰丙溪、曰沙亭、曰平溪、曰山亭、曰弧矢、曰云头、曰庆龙、曰沙溪、曰蛇柳、曰槐黄、曰劬堂、曰青云、曰适中、曰青龙、曰秀丽、曰苏村、曰瀛洲、曰挹仙、曰铁溪、曰平步、曰潭朗、曰高要,曰活塘,曰兴隆

高明县书院一曰文昌,康熙七年,邑人通判何三复倡建恩平县社学四曰城内曰朝阳、曰进,职曰鹏冈,恩平县书院二曰凤凰,曰敷文

恩平县义学一康熙二十五年,知县佟世男建,广宁县义学二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黄金从建、德庆州社学四曰东隅,曰西隅,曰养正,曰菁莪、德庆州书院一曰二洲

封川县社学二曰西厢,曰江口

开建县社学二曰状元,曰登龙

右肇庆府。

茂名县社学六曰南髙、曰东髙、曰西兴,曰北游,曰桥门,曰同文茂名县书院十五曰髙明,曰朋来,曰茂山,曰四水,曰东津,曰拱极,曰墨池,曰笔山,曰参天,曰潘江,曰三至。康熙三十六年,知府郑梁、知县钱以垲相继创建,曰安乐。康熙三十八年,知县钱以垲建曰「敦仁」,曰「近圣」,曰「观澜」,以上三书院俱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孙士杰建

茂名县义学一康熙四十八年,知府吴柯建。雍正八年,改为巡道衙署,移建府治西。电白县社学三曰得,一曰东社、曰霞溪

电白县书院二曰观澜,曰志学

信宜县社学二曰窦江,曰观化

信宜县书院四曰龙山,曰丽泽、曰凤冈、曰同春,信宜县义学一曰起鳯,康熙五十一年,知县裴正时建,化州社学一曰东胜

化州书院一曰寳贤

化州义学一署知州。余光炅建

吴川县社学十八,曰祥龙,曰城中,曰南隅,曰那䝉,曰院村,曰大寨,曰窑头,曰樟木,曰水潭,曰山墟,曰丽山,曰那宁,曰下磟,曰平泽,曰乾塘,曰潭谷,曰中村,曰北村。

吴川县书院二曰江阳,曰正疑

石城县社学二曰养正,曰新和。

石城县书院一曰松明,在县治东隅,康熙五十年知县孙绳祖重建。右髙州府。

合浦县社学七曰养正,曰西溪、曰东津、曰北园、曰西江、曰永安、曰梁村合浦县书院九曰海天,曰尚志,曰聚奎,曰和融,曰聨珠。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杨昶建。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栋重建曰天南。康熙二十九年,知府董昭祚建。四十二年,郡人李廷相捐葺曰:「又丫。康熙四十二年,游击陈奕桂即了斋旧址重建,因名又了曰「还珠」。康熙四十五年,知府施世骥建。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栋増建书舎曰「廉山」。雍正三年,知府李元伟建讲堂一座,书舎七间。

钦州社学十八曰中和,曰城南,曰发䝉,曰茶山,曰水东,曰腾龙,曰雷峰,曰亨雷,曰芦山,曰平江,曰如洪,曰黄峰,曰造村,曰凌霄,曰思淳,曰白峰,曰同文,曰思文。

钦州书院一曰东坡,康熙三十四年,知州程鼎建,雍正元年,知州董绍美重修、灵山县社学五曰养正曰有造,曰西隅,曰东隅,曰育英

灵山县书院四曰海北,曰文兴,曰聚奎,曰西灵。康熙二十六年,知县迟维城捐建。灵山县义学一康熙二十六年,知县迟维城捐建,置田租二百七十石为葺,文昌庙诸生修脯。右廉州府。

海康县社学六曰登云、曰帅正、曰文富,曰调会、曰振辰,曰四都海康县书院五曰懐坡,曰崇文、曰文会、曰雷阳,曰平湖。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郑俊捐修、遂溪县社学七曰县治西曰东海,乡曰通明,乡曰调,熟乡曰城,月坊曰北关,外曰平乐乡,遂溪县书院二曰文明曰起秀

徐闻县社学四曰崇徳、曰广业,曰明善,曰复初徐闻县书院一曰贵生

右雷州府。

琼山县社学五曰东关,曰南关,曰西关,曰北关,曰中城琼山县书院七曰东坡,曰铜墩,曰竒甸,曰西洲,曰崇文,曰琼台。康熙四十九年,雷琼道焦映,汉建一在府城北,宋苏轼安置昌化时尝寓此,有双泉遗迹。后北归,乡人思之,为建书院,肖像祀之。琼山县义学二曰南关,康熙二十五年,副使程宪、知府佟湘年建,曰府治,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贾棠建

澄迈县社学一曰南离,康熙四十七年,知县髙魁标、教谕蔡昌镐、训导顾兆正建澄迈县书院一曰天池

定安县社学三曰东乡,曰西乡,曰南乡定安县书院二曰尚友,曰居丁。康熙二十八年,教谕梁廷佐母冯氏捐赀置田一顷九十三亩,为寒士灯油及诸生科举费

定安县义学一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张文豹捐建置田。雍正元年,知县丁继离捐修邑人吴永泰捐田

文昌县书院一曰玉阳

文昌县义学一康熙四十五年,邑人云志高捐建会同县社学五曰端赵,曰永安,曰嘉会,曰积善,曰太平,临高县社学一曰县东

儋州社学三曰零春,曰顿积、曰峨□。、儋州书院二曰东坡,曰振德

儋州义学一曰古儋,康熙三十九年,知州韩佑重建万州社学八曰北关,曰南关,曰周村,曰冯吴,曰莲塘,曰小南山,曰潘浦,曰槟榔。崖州义学一雍正七年,知州程哲捐修

右琼州府。

罗定州社学二曰县,左曰南郭。

西宁县社学三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溶建。右罗定州

连州社学三曰中隅,曰西隅,曰北隅,连州书院三曰丞相,为宋张浚立,曰天衢、曰南轩。原守御所署,雍正七年改建。连州义学二俱康熙二十五年知州安达里建

阳山县社学五曰育英,曰养正,曰南岸,曰铜台,曰高滩。阳山县义学一知县王永、侯建、孟𢎞、范管、世宁修,连山县社学一曰城内

连山县义学一康熙二十八年,知县刘允元建右连州

按:各府州县儒学以及社学等,俱有学田以赡生徒,其中多寡不一,详见郡县诸志,兹不具载。

广东通志卷十六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