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诸侯大夫士养子仪君薨后嗣子生附
周制,妻将生子及月辰,则居侧室,侧室,谓夹之室,次燕寝也。
夫使人日再问之,作而自问之,妻不敢见,使姆衣服而对。至於子生,夫复使人日再问之。作,有感动。
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女子设帨於门右。表男女也。弧者,示有事於武也。帨,事人之佩巾。
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始有事也。负之谓抱之而使向前也。
国君世子生,告於君,接以太牢,宰掌具。接读为捷,捷,胜也。谓食其母,使补虚强气也。
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斋,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诗之言承也,即本卜吉者。桑弧蓬矢,本太古也。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
保受乃负之。代士也。保,保母。
宰醴负子,赐之束帛。醴当为礼,字之误也。礼以一献之礼,酬之以币也。
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食子不使君妾,嫡妾有敌义,不相亵以劳辱之事。士妻、大夫之妾,谓时自有子者。
凡接子择日。虽三日之内,尊卑必皆选其吉焉。
冢子则太牢,冢,大也。冢子犹言长子,通於下也。
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国君世子太牢。皆谓长子。
其非冢子,则皆降一等。谓冢子之弟,及众妾之子生也。天子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庶人特豚耳。
异为孺子室於宫中,别扫一处以居。
择於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此人君养子之礼也。诸母,众妾也。可者,傅御之属也。子师,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处者。士妻食乳之而已。
他人无事不往。为儿精气微弱,将惊动也。
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鬌,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
是日也,妻以子见於父。贵人则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澣。贵人,大夫以上也。由,自也。
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朔食,天子太牢,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男女谓所生子之父母。
夫入门,升自阼阶,立於阼,西向。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入门者,入侧室之门也。大夫以下,见子就侧室,见妾子於内寝,辟人君也。
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祗见孺子。”某,妻姓,若言姜氏也。祗,敬也。
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钦,敬。帅,循也。言教之敬,使有循也。执右手,明将授以事也。
妻对曰:”记有成。”遂左还授师。记犹识也,识夫之言使有成也。师,子师也。
子师遍告诸妇诸母名。后告诸母,若名成於尊。
妻遂适寝。复夫之燕寝。
夫告宰名,宰遍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月日某生”而藏之。宰谓属吏也。春秋书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
宰告闾史,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四闾为族,族,百家也。闾胥,中士一人。五党为州,州,二千五百家也。州长,中大夫一人也。皆有属吏。献犹言也。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於阼阶,西乡。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乃降。子升自西阶,则人君见世子於路寝也。见妾子就侧室。凡子生皆就侧室。诸侯夫人朝於君,次而褖衣也。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终使易讳。
不以隐疾。谓衣中之疾,难为医也。
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尊世子也。其先世子生,亦勿为改。
公庶子生,有赐,君名之,众子则使有司名之。有赐於君,有恩惠也。有司,臣有事者也。鲁桓公名子,问於申繻。
庶人无侧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凡父在,孙见於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无辞。见子於祖,家统於尊也。父在则无辞,有嫡子者无嫡孙,与见庶子同也。父卒而有嫡孙则有辞,与见冢子同。父虽卒,而庶孙犹无辞也。
大夫之子有食母,选於傅御之中,丧服所谓乳母也。
士之妻自养其子。贱,不敢使人。
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於西阶南。变於朝夕哭位也。摄主,上卿代君听政也。
大祝裨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无哭。将有事,宜清静也。裨冕者,接神则祭服也。诸侯之卿大夫所服裨冕,絺冕也,玄冕也。士服爵弁服。其大祝裨冕,则大夫也。
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声,噫歆警神也。某,夫人之氏。
升,奠币於殡东几上,哭降。几於殡东,明继体也。
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众主人,君之亲也。房中,妇人也。
尽一哀,反位,遂朝奠。反朝夕哭位。
小宰升,举币。所主也,举而下,埋之阶闲。
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三日,负子日也。初,告生时。
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少师奉子以縗,祝先,子从,宰宗人从。入门,哭者止。宰宗人,诏赞君事者。
子升自西阶,殡前北面。祝立於殡东南隅,祝声三,曰:’某之子某,从执事敢见。’子拜,稽颡哭。奉子者拜哭也。
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凡踊,三跳为一节,三节为一踊,谓之成踊,故云三者三。
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袭縗,杖。踊、袭縗、杖,成子礼也。
奠出。亦谓朝奠。
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於五祀、山川。因负名之,於丧,礼略。
如已葬而世子生,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於祢。告生。
三月,乃名於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也。”
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子事亲仪妇事舅姑附
周文王之为太子,朝於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小臣之属,掌外内之通命者。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节谓居处故事也。履,蹈地也。
王季复膳,饮食安也。
然后亦复初。忧解。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在,察也。
食下,问所膳。问所食者。
若内竖言疾,则亲斋玄而养,亲犹自也。养疾者斋玄,玄冠玄端。
馔必敬视,疾者之食,齐和所欲或异。
药必亲尝。试毒味也。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咸,皆也。縰,韬发者也。总,束发也,垂后为饰。拂髦,振去尘著之,髦用发为之,象幼时鬌,其制未闻也。緌,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绅,大带,所以自绅约也。缙犹插也,插笏於绅,笏所以记事也。
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纷帨,拭物之巾也,今齐人有言纷者。刀砺,小刀及砺砻也。小觿,解小结也,觿貌如锥,以象骨为之。金燧可取火於日。
右佩玦,捍,管,遰,时制反。
大觿,木燧,捍谓拾也,言可以捍弦也。管,笔彄也。遰,刀鞞也。木燧,钻火也。玦音决。鞞,必领反。
逼,行縢也。音逼。
屦,著綦。綦,屦系也。音忌。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笄,今之簪也。衣绅,衣而著绅。
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帙,大觿,木燧,縏,小囊也。縏帙言施,明为箴管线纩有之。
紟缨,綦屦,紟犹结也。妇人有缨,示系属也。
以适父母舅姑之所。适,之。
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疴痒,而敬抑搔之。怡,悦也。疴,疥也。抑,按。搔,摩也。
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先后之,随时便也。
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盘,承盥水者也。巾以帨手。
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於运反
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紟缨,皆佩容臭。总角,收发结之。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近尊者,给小使也。
昧爽而朝,后成人也。
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具,馔也。
孺子蚤寝宴起,惟所欲,食无时。又后未成人者。孺子,小子也。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传,移也。
杖、屦,祗敬之,勿敢近。父殁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左馂如初。御,侍也,谓长子侍母食也。侍食者不馂,其妇犹皆馂也。
旨甘柔滑,孺子馂之。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音帝
咳、欠伸、跛倚、睇倾视
视,不敢唾洟,寒不敢袭,痒不敢搔。袭谓重衣。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谓事业之次序。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祭严丧遽不嫌也。
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奠,停地也。
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啸读为叱,嫌有隐使。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拥犹障也。
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地道尊右。
若饮食之,虽不嗜,必尝而待。待后命而去也。
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待后命释藏也。
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庸之言用。
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怒,谴责也。
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表犹明也,犹为之隐,不明其犯礼之过也。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子事父母,有隐无犯。起犹更也。
不说,与其得罪於乡党州闾,宁孰谏。子从父之令,不可谓孝也。周礼曰:"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也。"
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至亲无去,志在感动。
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孙,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婢子,所通贱人之子。
舅没则姑老,谓传家事於长妇。
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於姑。妇虽受传,犹不敢专行也。
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侍舅姑者也。
妇将有事,大小必请於舅姑。不敢专行。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家事统於尊也。
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或赐之,谓私亲兄弟。
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待舅姑之乏也。不得命者,不见许也。
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必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定,安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
出必告,反必面。告面同耳,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
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缘亲之意欲知。
恒言不称老。广敬。
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谓与父同宫者也。不敢当其尊处。室中西南隅谓之奥。道有左右。中门,谓枨闑之中央。内则曰:"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听於无声,视於无形。常若亲之将有教使。
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为其近危辱也。人之性,不欲见毁訾,不欲见笑,君子乐然后笑。
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服,事也。暗,冥也。不於暗冥之中从事,为卒有非常,且嫌失礼也。男女夜行以烛。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至敬。
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不可以忧父母也。易方,为其不信己所处也。复,返也。
不有私财。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为其有丧象也。深衣曰:"具父母,衣纯以青。"
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早丧亲,虽除丧,不忘哀也。谓年未三十者,三十壮有室,有代亲之端,不为孤也。当室,嫡子也。深衣曰:"孤子衣纯以素。"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忧不为容。
言不惰,忧不在私好。
琴瑟不御,忧不在乐。
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忧不在味。
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忧在心,难变也。齿本曰矧,大笑则见。
疾止复故。自若常也。
故州闾乡党称其孝,兄弟亲戚称其慈,僚友称其弟,执友称其仁,交游称其信,此孝子之行也。
事先生长者杂仪
周制,曲礼曰:”立必正方,不倾听。习其自端正也。
从於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尊不二也。先生,老人教学者。
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为有教使。
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为其不欲与己并行。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敬父同志,如事父。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为远视不察,有所问。
无践屦,无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趋隅,升席必由下也。慎唯诺者,不先举,见问乃应。
坐必安,执尔颜,执犹守也。
长者不及,无俯言,俯犹暂也,非类杂。
正尔容,听必恭。听先生之言,既说又敬。
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不敢错乱尊者之言。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尊师重道也。起,若今抠衣前请也。业谓篇卷也。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明说之。
见同等不起,不为私敬。
上客起。敬尊者。
尊客之前不叱狗。嫌若讽去之。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暮,侍坐者请出矣。以君子有倦意也。撰,持也。
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离席对,敬异事也。
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闲,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复,白也。言欲须少空闲有所白也。屏犹退隐。
离坐离立,无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闲。侍食於长者,无流歠,大歠,嫌欲疾。
无吒食,嫌薄。
无啮骨,为有声,不敬。
无反鱼肉,为已历口,人所恶也。
无投与狗骨,为其贱饮食之物。
无刺齿。为其弄口也。
赐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嫌弃尊者之物也。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不敢抗礼也。贱者,童仆之属。
居官归养父母晋
晋武帝泰始中,河南尹庾纯自劾奏:”与司空贾充共争,酒醉,充遂诃臣’卿父在老,不归供养,为无天地’。臣不服罪自引,而更忿怒厉声。按礼’八十月制’,诚以衰老之年,变难无常,而臣不惟生育之恩,输情自归,求养老父,而怀禄贪荣,久废定省。充位为王公,论道兴化,以教养责臣是也。而臣闻义不服,黩慢台司,违犯宪度,不可以训。臣谨自劾,请台免官,廷尉理罪,大鸿胪削爵土。谨遣丞臣韩微上所佩河南尹章绶、关内侯印绶,伏请罪诛。”河南尹功曹史庞札言:”臣谨按三王养老,王制’八十,一子不从政;九十,其家不从政’,使夫人子无阙孝养之道,为臣不亏在公之节也。臣闻先王制礼,垂训将来,使能者俯就,不能者企及。姬公留周,伯禽之鲁,孝子不匮,典礼无愆。今公府议’七十时制,八十月制’,欲以驳夺,是为公朝立法,还自越之。”司徒右西曹掾刘斌议:”礼’八十,一子不从政’,纯有一兄二弟在家,不为违礼。又令’九十乃悉归’,纯父未九十,不为违令。”诏纯免官而已,充复位。孙盛晋阳秋论云:"若乃冢宰大臣,不以家事辞王事,抑小全大,自非此族,固宜尽陟岵之恩。如匹夫之志,或不可夺,纵见裁抑者,孝子之心,何得忍而不言?纯未尝告诚,非也。"
侨居人桑梓敬
晋盛彦通桑梓敬议曰:”窃见今编户之人,本或侨寓,则不为所居之国,修拜揖之敬,先人旧壤,追为尽礼。愚怀浅短,良有疑焉。夫人道繁衍,宗流遐大,根生一胄,枝播万绪。故繁旷之枝异统,则圣人检之以礼宪;万条之流难纪,故王者制之以境域。是以古人当其理也,则居有常邑,仕有定邦。爰暨六国,至於末代,全固之业倾,瓜分之务起,农夫不得安其畔,爵士不得报其禄。孔子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为离旧适新之制,背否向泰之文,於斯尚矣。盖离旧以其无道,适新以其宜宗,背否以其多难,向泰以其可安。可安则播殖於其野,宜宗则振缨於其朝,在家则人理足,在官则臣道备。人臣之义同,而彼此之敬异,余窃惑之。昔孔子,宋人也,上自孔父,逮於弗父何,并服事宋,仕有代禄。至於仲尼,道崇阙里,乃为鲁人矣,而春秋之作,内鲁外宋,讳我过,彰彼恶,以此徵之,断可识矣。而观今日侨居之族,其先人始祖不出是国,枝叶播越,居之数代,公实编户而私称寓客,营家则号为借壤,进官则名曰寄通,高容雅步,不为有降,一身居之,尚在难安,或父兄相承,尊长相袭,近经数代,远或累叶,学道讲义,习人之礼,乡举里选,假人之评,居人之境以繁我条,乘人之贷以济我生,由人之位以光我属,恃人之宠以辉我业,朝廷则祖考之所阶,山陵则神灵之所凭。昔人思召伯之爱,尚敬甘棠之木,况父母之所始卒,而不知加尊,推之於心,岂道训之谓哉!又今人所追尊旧壤,虽远而为之敬者何也?犹以有先业坟柏之故茔,曩代桑梓之旧业耳。盖宗庙迭毁,礼有降杀,尊亲之至,父祖而已,自此以上,情轻服简,故大夫及士,祭极三代,明恩由近始,礼以远降也。今远祢之隳馆,何若近祖之见庐?迭毁之坟柏,何若祭祀之封〈土遂〉?曩代之官府,何若父兄之朝廷?先业之圃苑,何若今日之丘园?虽古人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文,所谓桑梓,宜以父祖为断,旧壤不复相由。人无二主,官无两统。愚谓宜为所寓之主以崇公敬,为先人本邦修私敬而已,散手而跪,捧袖而揖,以示存旧过厚之义也。”
夫人不答妾拜晋
晋挚虞议曰:”汉魏故事,王公群妾见於夫人,夫人不答拜。新礼以为礼无不答。臣虞谨按,礼,妾事女君如妇之事姑,而妾服女君同,女君不报,则敬与妇同而又加贱也。名位不同,本无酬答,礼无不答,义不谓此。先圣殊嫡庶之别,以绝陵替之渐,峻明其防,犹有僣违。宜如其旧。”
僧尼不受父母拜及立位大唐
大唐贞观十一年正月,诏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
显庆二年八月,诏曰:”释典冲虚,有无兼谢,正觉凝寂,彼我俱忘,岂自尊崇,然后为法?圣人之心,主於慈孝,父子君臣之际,长幼仁义之序,与夫周公、孔子之教,异轸同归。弃礼悖德,深所不取。僧尼之徒,自云离俗,先自贵高,父母之亲,人伦以极,整容端坐,受其礼拜,自馀尊属,莫不皆然,有伤名教,实斁彝典。自今以后,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礼拜。”
上元元年八月诏:”公私斋会及参集之处,道士女冠在东,僧尼在西,不须更为先后。”武太后天授二年四月饬:”释教宜在道教之上,僧尼处道士之前。”景云二年四月诏:”自今以后,僧尼、道士、女冠,并宜齐行并集。”开元二年闰二月饬:”如闻道士、女冠、僧尼等,有不拜父母之礼,深用轸思,茫然罔识。且为子而忘其生,傲亲而徇於末,是背礼而强名於教。伤於教则不可行,行於教而不废於礼,合於礼则无不遂。二亲之与二教,复何异焉。自今以后,道士、女冠、僧尼等,并令拜父母。其有丧纪轻重及尊属礼数,一准常仪。”上元二年九月饬:”自今以后,僧尼等朝会,并不须称臣及礼拜。”大历八年十二月制:”元日、冬至、朝贺,其僧尼、道士、女道士,并不陪位。”初,武德七年七月,太史令傅奕上疏,请去释教。高祖付群臣详议。太仆卿张道源称奕所奏合理。尚书右仆射萧瑀与之争论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奕曰:"礼本事亲,终於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於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空桑,乃遵无父之教。"瑀不能答,但合掌云:"地狱所设,正为是人。"其后上临朝谓奕曰:"佛道玄妙,圣迹可师,卿独不悟,何也?"奕对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遵尚其道,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於百姓无补,於国家有害。"上然之。至九年二月,以沙门道士,亏违教迹,京师留寺三所,观三所,选耆年高行以实之,馀皆罢废。至六月制,僧尼、道士、女冠,宜依旧定。贞观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曰:"在外百姓,太似信佛。上封人欲令我每日将十个大德,共达官同入,令我礼拜。观此乃是道人教上其事。"侍中魏徵对曰:"佛法本贵清净,以退浮竞。昔释道安如此名德,符永固与之同舆,权翼以为不可。释慧琳非无才俊,宋文帝引之升殿,颜延之曰:'三台之位,岂可使刑馀之人居之。'今陛下纵欲崇信佛教,亦不须道人日到参议也。"
被召未谒称故吏议后汉
后汉孔融上三府所辟称故吏事曰:”三府所辟,州郡所辟,其不谒署,不得称故吏。臣惟古典,春秋:’女在其国称女,在途称妇。’然则在途之臣,应与为比。谷梁传曰:’天子之宰,通於四海。’三公之吏,不得以未至为差。狐突曰:’策名委质,贰乃辟也。’奉命承教,策名也。昔公孙婴齐卒於狸蜃,时未入国,鲁君以大夫之礼加焉。传曰:’吾固许之,返为大夫。’延陵季子解剑带徐君之墓,以明心许之信,况受三公之招,修拜辱之辞,有资父事君之志耶!臣愚以为礼宜从重,三公所召,虽未执职,便为故吏。”
二嫡妻议魏
魏征东长史吴纲亡入吴,妻子留在中国,於吴更娶。吴亡,纲与后妻并子俱还,二妇并存。时人以为,依典礼不宜有二嫡妻。袁准正论以为:”并后匹嫡,礼之大忌。然此为情爱所偏,无故而立之者耳。纲夫妻之绝,非犯宜出之罪,来还则复初,焉得而废之?在异域则事势绝,可以娶妻,后妻不害,焉得而遣之?按并后匹嫡,事不两立,前嫡承统,后嫡不传重可也。二母之服,则无疑於两三年矣。”虞喜议曰:”法有大防,礼无二嫡。赵姬以君女之尊,降身翟妇,著在春秋,此吴氏后妻所宜轨则。”庾蔚之谓袁准制之,得其衷矣。
甥侄名不可施伯叔从母议
宋代或问颜延之曰:”甥侄亦可施於伯叔从母邪?”颜答曰:”伯叔有父名,则兄弟之子不得称侄,从母有母名,则姊妹之子不可言甥。且甥侄唯施之於舅姑耳,何者?侄之言实也,甥之言生也。女子虽出,情不自绝,故於兄弟之子,称其情实;男子居内,据自我出,故於姊妹之子,言其出生。伯叔本内,不得言实;从母俱出,不得言生。然谓吾伯叔者,吾谓之兄弟之子;谓吾从母者,吾谓之姊妹之子。”
雷次宗曰:”夫谓吾姑者,吾谓之侄,此名独从姑发。姑与伯叔於昆弟之子,其名宜同。姑以女子有行,事殊伯叔,故独制侄名,而字偏从女。如舅与从母,为亲不异,而言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亦犹自舅而制也。名发於舅,字亦从男。故侄字有女,明不及伯叔;甥字有男,见不及从母,是以周服篇无侄字,小功篇无甥名也。”
二人各是内外兄弟相称议
或问冯怀曰:”甲之母,乙之姑;乙之母,甲之姑也。代称姑子为外兄弟,舅子为内兄弟,此亦郑君所言。然甲乙之母俱姑也,父俱舅也,内外既同,亲疏无异。若甲以姑子称乙,乙以舅子称甲,则事同名异,於理不通。若相称之辞同,则名例为乖。”怀对曰:”礼,公子之外兄弟者,外祖父母也。左氏传曰:’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所谓外弟,盖管于奚之子,声伯同母异父之弟也。声伯谓之外弟,复谓声伯为外兄。然则异姓之亲,通谓之外,不必谓吾外者,吾谓之内也。今称舅子为内兄弟,末俗所云,非典言也。郑玄还举俗言以喻俗人,故称焉,亦非正名矣。依礼据传,甲乙相称,宜同曰外。”
从舅是族外弟相称议
或问冯怀曰:”景之母,丁之从祖姊也;丁之母,景之族姑也。丙年长於丁。若从父族为亲,则景以丁为族外弟,而丁以景为从甥;若从母族,则景以丁为从舅,而丁以景为族内兄:名体乖谬,尊卑无序。若景以父族称丁,丁以母族称景,则例不通。将若之何?”怀答曰:”闻诸前训,名者人之纲,故’夫属於父道,其妻为母;夫属於子道,其妻为妇’。今则舅是母班,而兄弟是己列,故不敢以己之列,废母之班矣。谓景宜执从舅之礼。”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