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隐公十一年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据内言如。

[疏] 注「据内言如」。

○解云:即成十三年春,「公如京师」之属是也。

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于大庙,与聘同义。○别,彼列反。

[疏] 注「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至外也。

○解云:谓内乡外不言来,外乡内乃言来。今言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者,据外乡内言之,故云解内外也。

[疏] 注「与聘同义」。

○解云:即上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于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于先君」是也。

其兼言之何?据邓、谷来朝不兼言朝。

[疏] 注「据邓」至「言朝」。

○解云:桓七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是也。

微国也。略小国也。称侯者,《春秋》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已于仪父见法,复出滕、薛者,仪父盟功浅,滕、薛朝功大,宿与微者盟功尤小,起行之当各有差也。滕序上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先封同姓。○见法,贤遍反,年未注同。复出,扶又反,下文「不复」、注「故复」同。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祁黎,祁音巨之反,又上之反;黎音力弓反,又力私反,《左氏》作「时来」。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日者,危录隐公也,为弟守国,不尚推让,数行不义,皇天降灾,谄臣进谋,终不觉悟。又复构怨入许,危亡之衅,外内并生,故危录之。○为弟,于伪反,年未注同。数,所角反。衅,许靳反。

[疏] 注「日者」至「降灾」。

○解云:上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彼注云「入例时,伤害多则月」。此书日,故决之。

[疏] 注「谄臣进谋」。

○解云:上四年传云「百姓安子,诸侯说子」是也。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据庄公书葬。

[疏] 注「据庄公书葬」。

○解云:即闵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是也。

隐之也。何隐尔?弑也。为桓公所弑。○弑,申志反,注及下并同。弑则何以不书葬?据桓公书葬。

[疏] 注「据桓公书葬」。

○解云:桓十八年冬十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是也。桓亦被弑而书葬,故难之。

《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道《春秋》通例,与文、武异。

[疏] 注「道春秋」至「武异」。

○解云:言文、武之时,周之盛德,既无诸侯相犯,宁有臣子弑君父者?是以古典无责臣子讨贼之义。《春秋》据乱而作,时则有之,因设其法,故言与文、武异。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子沈子,后师。明说此意者,明臣子不讨贼当绝,君丧无所系也。沈子称子冠氏上者,着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冠氏,古乱反,下同。

[疏] 注「沈子」至「师也」。

○解云:知子沈子为已师者,正以下文宣五年传云「子公羊子」同故也。

[疏] 注「不但」至「他师也」。

○解云:即昭十一年传云「子曰『我乃知之矣』」之属是也。

公薨何以不地?据庄公薨于路寝。不忍言也。不忍言其僵尸之处。○僵,居良反。处,昌虑反。

[疏] 注「不忍」至「之处」。

○解云:不终天年者,非人所欲,故谓被杀之处为僵户之处,读如齐人强之强,非强弱之强。

隐何以无正月?据六年输平不易。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嫌上诸成公意,适可见始让,不能见终,故复为终篇去正月,明隐终无有国之心,但桓疑而弑之。公薨主书者,为臣子恩痛之。他国自从王者恩例录也。○去,起吕反。

[疏] 注「嫌上」至「录也」。

○解云:即元年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归赗」之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二年「子氏薨」之下,传云「何以不书葬?成公意」;五年「考仲子之宫」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非止一处,故以诸言也。

 {{ anno.name }}